余毒流注 余毒流注是因余毒不尽,毒邪走散所致的多发性深部脓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 节,无固定部位,以四肢胸背腰臀等处较多见。明.《外科启玄》:“疮发于背,流窜手足 臀臂。”说明余毒流注是毒邪走散而形成.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多发性转移性 脓肿。 [病因病机] 、 . . 余毒流注多因病后余邪不散或毒邪走散,流于经络,阻于肌腠而成。其发病总因伤 寒表解不尽,疗疖毒邪走散而致。伤寒等病发表不尽,余邪袭于经络,或因大病之后,正 气已虚,腠理不密,复感风寒,失于表解,邪不能外达注于经络肌腠之间而成;或因生 疗疖之后,毒泄不尽;或强行挤压,过早切开,余毒流于经络,稽留于肌肉之中,致气 血不行而发。明《证治准绳。疡医》云:“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疔 疮有毒走窜他处,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说明本病的发生,均由余毒引起。 [辨病] 1 临床表现 1。l 初起 常数处同时出现色白漫肿或坚硬肿块,按之疼痛,伴形寒身热或高热, 口渴胸闷,食欲不振。 1.2 中期 肿块焮红,疼痛加剧,肿胀局限,按之微有波动感,兼见高热,汗出, 口渴多饮。 1.3 溃脓 溃后或切开后流脓黄稠,或稀白脓液,肿渐退,寒热消失,渐收口而愈。 若溃脓后,仍见烦躁,壮热,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则为邪毒内攻心肺 之证。 2 诊断要点 2.1 有疔、疖或局部损伤史。 . 2。2 患处有结块,疼痛明显;成脓时,皮色焮红,肿块有明显波动感;溃脓后脓出 黄稠,肿消痛减。 2.3 有发热、恶寒、口渴欲饮等全身症状。 (辨证) 本病依局部症状可分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结合全身症状可分为毒邪炽盛、热 毒攻心、气血不足三种证型。 1 毒邪炽盛证 多为发病初期。数处结块,坚硬,按之疼痛,身热或高热不解,口 渴神烦,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2 火毒攻心证 多为化脓阶段。肿块高突,灼热剧痛,按之复指,或脓成溃破,流 脓不畅。并见高热心烦,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绛脉细数或洪数。 3 气血不足证 此属溃后阶段,病久新愈。热毒之邪已去而气血耗伤,见神疲乏力, 食欲欠佳,舌质正常,苔薄黄,脉细弱。 [治疗] 本病初起,治疗重在祛邪;火毒内传者,解毒以清源;后期则宜健脾益气,清解 余毒。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初期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 1。工。2 成脓期 治宜清热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若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宜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若脓出不畅, 疼痛Et增,用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 1。1.3 溃后 宜补养气血。选用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若挟余毒者,宜益气养血, 清解余毒,方用四妙散。 1.2 成药、验方 l。2。l 牛黄解毒丸,每次2片,每日2次。 1.2。2 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由病后余邪所致的,可用消散膏掺消核散敷贴 患处。 2.2 成脓期 及时切开排脓。自行溃破者用五五丹、三味散等提脓祛腐.脓腔深的, 以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 2.3 溃后 流脓渐少,用生肌散收口,外敷生肌玉红膏。 [预防与护理] l 积极治疗疔、疖、痈等原发病。 2 绝对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勿强力走动。 3 忌鱼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