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 堂 疔

 学中医书馆 2015-01-14
 印  堂  疔
    印堂疔,或称眉心疗.是生于颜面部、病位以印堂穴为中心的疗疮,相当于西医的
眉部疖肿、深部毛囊炎。由于眉心部皮肉浅薄,范围狭小,上连前额而毗邻两目/此处
患疗病重者易向四周扩散而致肿胀上至前额,下及两目胞,疼痛牵引额巅,其状颇急;若
处理不当,亦有走黄之险。
    南齐《刘涓子鬼遗方.治痈疽神仙遗论》一书有发眉的记载:“左右眉棱发者,不拘
在头在尾,皆为发眉,其未出脓之前,攻击眉头,恐攻入眼;攻击眉后,恐攻入太阳,并
宜谨慎。”从部位与症状分析,与本病大致相同。明《证治准绳.疡医》有眉疔之名,谓:
“眉疔发于眉,”“若黑色痛甚,或麻或痒,寒热并作者,疔也。”清代《医宗金鉴》、《增
订治疗汇要》、《疔疮要诀》等均载有眉心疗一病,并对其病因病机、证治方面有较全面
的论述。
    (病因病机)
    本病亦为火毒结聚为患。眉心为督脉所过,上连前额而为心肺所主,故噬医宗金
鉴》将其责之于“督脉经风热壅结气滞而成。”《增订治疗汇要》认为是“俱系心肺二经
火毒”所致。简要地说明了外感风温、风热之邪,或心肺蕴热,上壅督脉,化火生毒是
其病因病机.
    (辨病工
    初起眉心处有粟粒黄色小疱或有一黑头粉刺,麻痒相兼,继则红肿坚硬有根。亦有
初起即漫肿坚硬,色黯红而疼痛剧烈者。一般3—5日即可成脓,轻者毒聚疮形高凸,大
如龙眼,疔根易脱,脓液稠厚;重者毒散不聚,肿势平塌。上至前额,下及目眶,红肿
光亮,甚至头面目胞合肿,成脓较慢,疔根难化,皮剥顶溃而流黄色黑血水。多伴恶寒
发热,烦渴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全身症状。
    (辨证}
    1  初期(心肺风热证)  眉心处有粟粒样黄色小疮或黑头粉刺,麻痒相兼,锨红热
痛,硬肿如钉,或漫肿坚硬,色黯红而痛剧,伴畏寒发热,头痛,舌苔薄黄,一脉浮数等。
    2  成脓期(热胜肉腐证)  轻者疮形高突,疔根易脱,脓液粘稠,无全身症状,重
者肿势平塌,红肿光亮,成脓较慢,疗根难化,溃流黑水,伴身热烦渴,目赤,便秘尿
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
    3  溃后(余毒未消证)  疔根脱出,肿痛渐消,症状减轻,或见口干乏津,食欲不
振,心烦潮热,舌质红,脉细数等。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初期  治宜清利心肺,疏风散热。选用五味消毒饮加黄芩、栀子。
    加减:上焦热盛者,加桑叶、薄荷、桔梗;脾胃积滞者,加山楂、枳实;热毒炽甚,
壮热烦渴者,合用黄连解毒汤.    、
    1.1.2  成脓期  治宜清热和营,托毒排脓。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归尾、赤芍、皂刺、
僵蚕,或用仙方活命饮加减;体弱者,用四妙散加皂刺、白芷。
    1.1.3  溃后  治宜清理余热,兼顾养阴。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火盛伤阴,舌红少
津者,选用益胃汤加减。
  1.2  成药、验方  同“颜面部疔疮”.
  2  外治法
  2.1  初起  治宜箍毒消肿,用鲜草药、箍围药或膏药外敷,以期消散.
  2.1.工  鲜草药  任选野菊花叶、木芙蓉花叶、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洗净
捣烂外敷患处。
    2。1.2  箍围药  可用天仙子,或金黄散适量,水调成糊状围数。
    2.1。3  膏药  可用千捶膏,或红药膏,患部敷贴。
    2.1,4  六神丸或紫金锭研碎,醋调涂敷。
    2.2  成脓期治宜聚毒排脓。脓成未溃,可切开排脓,疮口掺以凌氏拔疗散,或五
五丹少许,外贴玉露膏、黄连膏以聚毒提脓.疮头已溃,疔脚不化,可于疮头插入拔毒
疔或立马回疔丹1粒,外贴膏药以蚀拔疔根,扩大引流。反唇疔不宜在唇内侧使用丹药
与膏药,可用蟾酥丸研细掺疮口,或用银花、甘草煎汤,纱布浸湿敷患部。
    2。3  溃后  治宜提脓祛腐,生肌收口。初溃时脓腐未尽,疮口掺凌氏拔疔散或九一
丹,外敷黄连膏。脓尽肿消,疮口未敛,疮口掺生肌散,外敷生肌玉红膏至疮口完全
愈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