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伟民与何振梁之隙

 似水流年的记忆 2015-01-14

袁伟民与何振梁之隙

 

最近,随着前国家体委主任袁伟民新书的出版,书中披露的一些内幕因为袁伟民身份之特殊,事件之敏感而备受关注,其中,2001年申奥过程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更是引起广泛好奇,到底是不是如袁伟民书中说的那样,何振梁与北京奥申委唱反调,置大局于不顾,一意孤行呢?如果何振梁真的这样做了,那原因是什么?

 

这些疑问加上其他更多的疑问被袁伟民的新书掀开一角,此后,作为当事人的另一方,何振梁先生也出来说话,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火药味很浓。

 

我们是局外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过,局外人看事情也有好处,那就是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不会带着有色眼镜,可能会更加就事论事,客观公正一点。

 

袁伟民不容易,从一个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基层体育工作者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带领中国女排的崛起,自己也从运动队的一个教练入仕,发达辉煌跻身政府内阁成为国之重臣。袁伟民的仕途晋级当然首先得归功于他自己的努力,他的水平,另外还要加上时势,加上全民关注体育的大氛围,袁伟民可谓赶上了好时代,自然就过上了好日子。

 

何振梁呢?算起来也应该是好的机遇加上自身的勤奋。他本来是个无名小卒,仅仅因为精通外语,在偶然的机会就当上了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执委甚至是副主席。记得很久之前,我的一个熟人在谈到何振梁时,颇有些不屑,说他不懂体育,就是会外语,算是误打误撞出了名。说这话的人是一个大学体育系教授,是搞竞技体育的,好像与何振梁熟识。我说过了,要是熟识的人可能会有成见,所以他的话也未可全信,但是,这至少说明一点,作为何振梁在圈内算是有争议的人物,并不像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那么平和谦恭,那么淡定从容,那么德高望重。

 

这种反差来自何振梁本身的态度和行为,或许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控制自己,注重自己公众形象的人,这一点,各种传媒的确帮了他很多,一个大国谦谦君子般的体育外交家形象,一个为申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良好形象被塑造出来。

 

但是,何振梁从一开始就有一个不足,那就是他不是体育世家,不是干体育出身的,对那些搞体育的人尤其是竞技体育出身的人来说,他是外来户,是外行,不属于圈内人士,只是机缘巧合才上了那个位置,这就注定他的根基是不牢固的,会遭到圈内诟病甚至打击。

 

这是宗派的争斗。我相信在体育界这样的争斗之风尤甚。我们常说文人相轻,可是,在体育界,甚至在任何行业领域都会成为拉帮结派的情况,从正面说,这是系统论,一个集团比如要有若干个系统组成,一个系统内部为了保证高效运转,必须要有相互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有时候甚至是默契的配合相互支持,这就为所谓的宗派小团体的存在奠定了必要的基本条件。从另外的角度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志趣相谐的战友同志,也有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

 

何振梁与袁伟民之间肯定尿不到一个壶里,所以才有秋后算账的这本书。让我们来看看书中纪录的申奥过程中发生的这些事情。

 

为了说明问题,袁伟民借用了一个合纵连横的理论,这是战国时期苏秦、张仪和公孙衍发明的各大国为拉拢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近现代欧洲所奉行的“大陆均势”有着相似之处。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即为随从强国进攻其他弱国。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

 

这样的策略用来进行申奥当然是合用的,任何一种外交上的运作其实都适用合纵连横的原则,这与后来我们所言的统一战线其实也没有多大区别。这个原则运用到申奥上,实践的一个战例是如何支持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竞选。竞选的主要对手是罗格和金云龙。按照合纵连横的原理,袁伟民认为应该支持罗格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因为当时有一个倾向,如果国际奥委会主席和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不可能同时给一个洲,也就是说如果北京要想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只有罗格当选才有可能,如果韩国的金云龙当选主席,那么奥运会主办权自然会交给欧洲的巴黎。这就是所谓的“罗+京配”与“金+巴配”的问题。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无疑应该支持罗格当选。但是,按照袁伟民书里的叙述,何振梁这时却不顾大局,在没有与北京奥申委商议之前就竟然推荐金云龙当主席。后来,经过努力,北京奥申委要求何振梁再次推荐罗格竞选主席,这才把影响挽回过来。按照袁伟民的说法,这次,何振梁差点坏了大事,本来应该尽量为北京争取选票,谁知道他倒起了反作用。

 

如果我们仅仅从袁伟民的书中所叙述的情况来看,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们如果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一看,特别是从结果看,可能未必。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既是代表委员所在国家的,同时又是代表个人的,他应该是处理体育事务的要把体育和政治分开来,但是又不能摆脱政治的影响。袁伟民对何振梁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强调个人身份,强调独立性这一点非常反感,在袁伟民的眼中,何振梁简直就是忘记了到底他是什么出身,有点数典忘祖的意思。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双方其实都有道理,站在不同角度说,看问题的观点自然有些不一致。袁伟民强调国家利益,强调大局,这是没有错的,在诸事中,保证申奥成功当然是头等大事,凡是可能损害申奥大事的任何纰漏都要消弭。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从何振梁的角度来说,按照国际惯例来行事,具有国际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申办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作为中国人的何振梁他不可能做出有损于中国国家利益的事情来,不能主观上希望能够起到反作用,希望北京举办奥运的想法再次落空,这一点,从逻辑上就说不通。至于在操作方式上,可能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侧重,不管怎么说,最后的结果说明中国最后成功,取得了举办权了,这是最好的例证。如果何振梁真的想起反作用,那也说明这注定不能成功。

 

申奥是件大事,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纠葛在所难免,袁伟民采取这种类似秋后算账的办法,其实有点不那么光明。我倒是欣赏书中关于兴奋剂事件的部分,袁伟民敢于冒丢官的风险,力主有问题的运动员一律封杀不参加悉尼奥运会的做法有魄力有远见。写出这样的历史让人钦佩也让人深思。而与何振梁的关系充其量不过是个人之间意见相左导致的恩怨,两人都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何必再翻成年旧账呢?再说,真要写,增加书的卖点,那么写写当年足球黑哨风波肯定也很出彩。何况袁伟民现在还担任中国足协的主席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