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宫脱垂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子宫脱垂

  子宫脱离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者,称子宫脱垂,常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以其阴中有物下坠,甚至挺出阴户之外,故中医称其为“阴挺”、“阴挺下脱”、“阴脱”、“阴突”等。根据其突出形态的不同而有“阴菌”、“阴痔”、“阴痂”、“阴癫”等名称。宋代以后对发生于产后之子宫全部脱出者称为“产肠不收”、“子肠不收”,以示脱垂有轻重之别。叶天士称其为“子宫脱出”,伴膀胱膨出者称“膀胱落下”,与现代相切。
  这子宫脱垂早在晋代《脉经。卷九》即有论述:“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阴脱下。”首次从脉证角度提出因虚致脱的病理。巢元方首称本病为“阴挺”,于《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专立“阴挺出下脱候”,明确指出本病乃因“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并认识到其发生与分娩密切相关,而在产后病篇中专立“产后阴下脱候”,曰:“产而阴脱者,由宿有虚冷,因产用力过度,其气下冲,则阴下脱也”。巢氏之说切合临床而为后世所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载方药十九则,补充了巢氏有证无方之憾,拟内服“当归散”、“黄芩汤”,外用“硫黄散”,以及灸“身交五十壮”、阴道纳药、熏洗等法,创综合疗法之先河。孙氏还提出“禁举动、房劳,忌冷食”等治疗禁忌与保健措施。宋代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脱论治》中记叙了本病的临床主症“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露。”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宗巢氏病源说,列《千金》方数则治疗方药。熊宗立在校注时以“蓖麻子研烂涂顶上”,立“温阳举陷”治法。薛立斋在《校注妇人
良方.卷八.妇人阴挺出下脱方论》根据本病主因“气下冲则阴挺出”,提出“升补元气为主”的治疗大法,主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若“肝火湿热,小便涩滞,用龙胆泻肝汤”,并列举二案阐明标本虚实之辨治。如“一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四周肿痛,小便频数,内热晡热,似痒似痛,小腹重坠,此肝脾郁结,盖肝火湿热而肿痛,脾虚下陷而重坠也。先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茯苓、车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更以加味归脾汤调理脾郁。”对另一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则“夕与龙胆泻肝汤分利湿热;朝与补中益气汤升补脾气。”其论治方法灵活,影响深广,沿用至今。元.朱丹溪以“皮工”法治疗取效。《景岳全书.妇人规。前阴类。阴挺》:“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如芝,或挺出数寸,谓之阴挺。此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过劳,或因郁热下坠,或因气虚下脱,大都此证当以升补元气,固涩真阴为主。如阴虚滑脱者,宜固阴煎、秘元煎;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因分娩过劳、气陷者,寿脾煎、归脾汤;郁热下坠者,龙胆泻肝汤,加味逍遥散”。因、证、论、治均较为完备。形成了子宫脱垂气虚、肾虚、湿热之主体病因证治学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着重于气虚与湿热证之鉴别,曰:“阴挺下脱即癫病,突出如蛇或如菌,湿热肿痛溺赤数,气虚重坠便清长。”《叶天士妇科。论治保产上总目》:“儿胞下后,膀胱落下,名曰痂病”。“子宫脱出”、“膀胱落下”,所称与现代相切,足见清代医家对本病认识与研究已较深入。
  过去,子宫脱垂是劳动妇女的常见病,据肇庆地区普查,发病率为1.25%。而农民占97.96%;也有本病发病率占农村成年妇女1.5%一3%的报道。从普查资料分析,分娩损伤是本病主要病因,患者主要是劳动妇女,认为提高产科质量,注意产后保健。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在治疗上肯定了中医学传统的益气升提、补肾固脱法的疗效。在深入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肾主生殖而系胞.生殖系统属肾”,因而更应重视补肾。在群防群治中还挖掘出许多单、验方及外治方药。发展了针灸治疗法,并配合子宫托、体育锻炼等综合治疗,使大部分工、Ⅱ度脱垂者免除手术之苦,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本病防治中的优越性,同时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治疗机理,认为益气、补肾药可以加强子宫收缩,增强体力与肌张力,提高激素水平,利于下脱子宫之回纳,验证了中医药治疗子宫脱垂传统治法的科学性。
  [病因病机]
  子宫藉胞脉、胞络的维系而居骨盆腔的中央。胞络主要是指悬系子宫的韧带,也包括骨盆组织在内。子宫主要依靠阔韧带、子宫骶骨韧带、圆韧带和盆底肌肉、筋膜的支托而保持其前倾的生理位置。若胞络伤损,无力维系则令阴挺下脱。伤损之因,主要为分娩所伤、素体不足,劳力过度、年老体虚等。
  一、病因
  1.产伤 分娩产伤是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万氏妇人科》:“女子初产,身体纤柔。胞户窄小,子出不快,乃致拆裂。”旧法接生、暴力接产、年轻初产、多产、难产、急产、手术产等均可致盆腔筋膜、肌肉等组织过度伸展而弛缓难复,或裂伤破损,成为子宫脱垂的内因。如产时未及时修补,产后又失于调养,过早操劳,便秘努责,则受损的组织难以复原,“气下冲则阴挺出”。有研究者报道子宫脱垂发生于产褥期者占73.86%,旧法接生占96.6%。据普查的13403例资料分析分娩损伤对盆底的影响,子宫脱垂组与非脱垂组盆底提托力差者比例分别为26.52%与9.02%;会阴Ⅲ度旧裂的比例为40.99%与12.45%。
  2。素体虚弱 《诸病源候论》:“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子脏虚冷”之“虚”是言不足或不全,“冷”是形容功能或作用减退,子脏虚冷是指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或功能减退。虚而致冷,可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为先天之本,生殖系统属肾,“胞络者,系于肾”,或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先天肾气不足,或因房劳多产耗伤,或年老体虚,肾气虚衰,天癸渐竭,精血不足,胞失所养,作强低下。或素体虚弱,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沉疴困扰,气血不足,肌肉筋脉失养,产时难以适应分娩引起的扩张,产后益虚,无力复旧,一遇劳力,则阴挺于下。徐惠珍报道一例新生儿子宫Ⅲ度脱垂。国外学者报道未产妇发生生殖道脱垂,主要是因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缺损。临床观察到年轻、未婚、未育者患子宫脱垂多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形体消瘦,即所谓“无力型”体质,(常合并胃、肾、肝等内脏下垂)。据我国调查,脱垂组与非脱垂比较,脱垂组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初潮年龄也较迟,贫血率较高,体质较弱,过去患便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比例也高。
  3.用力过度 陈自明“坐产努力”,张景岳“分娩过劳”,叶氏“临盆过早,努力太过”,皆指临盆过早而用力过度,劳则耗气,气虚下陷;或产后操劳过早、举重提挈,致脱之因。此外,慢性咳嗽,便秘努责则气陷而脱。或长期肩挑跋涉、蹲站位工作,皆可令气陷而脱。临床调查认为,腹压增加是本病的主要诱因。国外学者对腹内压力测定的研究显示。上腹部正常压力约8cm水柱,下腹部为20cm水柱,但当咳嗽、负重,排便等用力时,可使腹压增加至80一120cmH20。妇女负重在30一40kg以上,子宫即下降。中山医学院报道如肩挑重量为本人体重的100%时则子宫颈下降达1.4cm。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临床测量20915例正常妇女宫颈位置,用力较不用力时宫颈离处女膜距离明显缩短。据十省市、自治区调查,脱垂组与非脱垂比较,脱垂组中8—13岁开始劳动的占27.19%,而非脱垂组只占19.81%;走动劳动二组分别为37。99%与6.35%。
  二、病机
  “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因产用力偃气而阴下脱”,巢氏病源说以其切合临床而为后世所宗。陈自明又指出“坐产努力,举动房劳”,薛氏校注时指出“气虚下陷”为其主要病机,并观察到其病理过程中合并的肝脾郁结、肝火湿热证。《景岳全书》综合各家之说,列胞络伤损、分娩过劳、郁热下坠、气虚下脱、阴虚滑脱等,其主要病机为胞络损伤,不能提摄子宫。
  1.气虚 气虚主要指中气之虚。脾主中气,其气主升。若分娩临盆过早,产程过长,坐产努力,劳倦过度,或分娩处理不当,胞络损伤,加之产后过劳操持;或长期蹲、站位工作;或素体虚弱、营养不良、消瘦无力、或因慢性咳嗽、便秘等病患影响致脾虚气弱,中气下陷,无力升举,任带失约,胞络弛缓无力,不能提托子宫。或中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脉,以致胞络松弛无力维系胞宫,亦令下脱。

  2.肾虚 “胞络者,系于肾”。肾藏精,主生殖,而子宫的行经、胎孕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生殖功能又属肾,先天不足,发育异常,早婚房劳多产,肾气亏耗,精血不足,无力作强,胞络弛缓;或年老体虚,肾元虚惫,天癸竭,精血虚少,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胞络、子脏失于温煦, “子脏虚冷”,气下冲则阴挺出。
  3.湿热 子宫脱出之后,若调护不慎,易受湿热病虫侵淫,或脾虚湿注,兼夹肝火,合而湿热蕴生,可致子宫表面溃烂,红肿疼痛,是本病病理过程的并发症,因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肝脉绕阴器,故前贤责之于“郁热下坠”。
  本病“虚”为本,因虚致陷,因陷致脱。脾主肌肉,其气主升,胞络者系于肾。故胞络弛缓无力,当责之于脾,或责之于肾,或见脾肾两虚,精气不足。子宫脱垂之后,若感染湿热病虫,可生他变,以致虚实夹杂,久病难愈。西医妇产科学也认为本病主因是骨盆内筋膜组织松弛,缺乏紧张力,因而失去支持力量。而松弛的原因,部分由于体质因素及内分泌因素,另一部分是由于分娩时产道过度扩张与损伤,以致骨盆底肌肉功能不全。上述两种因素,如遇腹压持续增加的诱因,均可致子宫脱垂发生。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分娩产伤、难产、手术产、多产、旧法接生,产后过早操劳失于调护史。
  2.长期蹲、站位工作,或肩挑负重等重体力劳动史。
  3.素体虚弱,年老体衰,慢性疾病、咳嗽、便秘等。
  (二)临床表现
  子宫脱垂的临床表现在历代医籍中有形象的记载,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下挺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露”。《妇人良方》“妇人阴中挺出五寸许,闷痛重坠,水出淋漓,小便涩滞。”薛立斋:“其外证阴中挺出如蛇,如菌,如鸡冠花,或生虫湿痒,或溃烂出水……或肿闷坠痛,其内症伴体倦内热,经候不调……赤白带下,小水淋涩”所云,结合今天临床实际,归纳起来,可见:
  1.阴道内脱出肿物 近阴道口或阴道外可见到脱出的肿物,随子宫脱垂的程度不同,突出物大小也不同。轻者,常在劳动、蹲站位、咳嗽等腹压增加时,感阴中滞碍,有物下坠,劳则病进,卧则内收;重度脱垂者,则整个子宫脱出于阴道口外,睡卧休息也不能自行回缩。
  2.带下异常 带下增多、色白、质稀。若阴挺于外,复受湿热虫邪侵淫,表面溃烂,四周肿痛,则水出淋漓,带下色黄而气臭。
  3.小腹坠胀,腰骶酸痛 为早期脱垂者常见症状,劳则症显,卧则症减,以合并直肠膨出者为著。
  4.二便异常 严重脱垂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或膀胱、尿道、直肠膨出者,影响膀胱气化和大肠传导之职,则可见尿频或失禁,或二便不通,常需用手将膨出物上托后方得顺畅排解。
  5.月经失调 阴脱于下,胞宫、胞络受损,冲任失调,可致月经失调,或先期,或闭经。

  (三)妇科检查
  以患者使用腹压时检查为准。子宫大小多正常,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或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可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或程度不同的尿道膨出,宫颈管可有延长。若阴道壁长期暴露,其横皱襞可变浅,甚至消失。阴道粘膜可见水肿肥厚、角化,失去正常弹性。
  (四)子宫脱垂分度
  子宫脱垂有轻重之分,根据1981年“两病”协作会议意见,分为三度,沿用至今。
  工度:轻型,子宫颈距处女膜缘少于4cm,但未达处女膜缘。重型,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过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子宫颈。
  Ⅱ度:轻型,子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但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己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度: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若合并阴道壁膨出,应表明程度,其标准为:
  轻度:阴道壁已达处女膜缘,但尚未膨出于阴道外。
  中度:部分阴道壁已脱出于阴道外。
  重度:阴道壁已全部膨出于阴道外。
  据上妇科检查,子宫脱离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者,为诊断子宫脱垂之主要依据。
  二、鉴别
  1.阴道壁囊肿 本症可见阴道壁明显突出,但囊肿一般壁薄,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随压力而改变大小,不能移动,宫颈与宫体仍在正常位置。
  2.子宫粘膜下肌瘤 子宫粘膜下有蒂肌瘤可下垂到阴道内或脱出于阴道口时,沿肌瘤向上,即可触到蒂的周围被一环状宫颈所包绕,而下垂之瘤体下方不见宫颈口。
  3.单纯宫颈延长 本病虽宫颈外口部位离处女膜缘距离缩短,但阴道前后壁无膨出,宫体仍在正常位置,用力时不下降。
  4.重度膀胱膨出 子宫脱垂常合并膀胱膨出,但单纯膀胱膨出者,阴道检查子宫颈仍在正常位置,用力时不下降。
  5.完全性子宫内翻 较少见,阴道内可见翻出深红色的子宫内膜,与阴道壁颜色不同,在突出物的下方找不到宫颈口,但在其两侧角可见凹陷的输卵管子宫人口,双合诊盆腔无子宫。
  [辨病论治]
  子宫脱垂,常伴腰骶酸楚,小腹下坠。腰为肾之外府,女子肾以系胞,小腹为胞宫所居,为脾所主,故脾肾气虚,胞络失常,弛缓无力,不能升举为本病主要病机,治宜益气升提,补肾固脱。
  1.益气升提汤(《名医秘方绝招新编》)
  组成:高丽参9g,黄芪30g,白术lOg,升麻4.5g,当归lOg,肉苁蓉18g,续断15g,菟丝子15g,柏子仁15g,枳壳6g。
  本方有健脾益肾、升提固脱之功,用于脾肾气虚之阴挺下脱、崩中漏下、带下淋漓等证。本方为岑观海治疗子宫脱垂验方,以高丽参、白术、当归、柏子仁健脾益气补血;黄芪、枳壳、升麻益气升提;肉苁蓉、菟丝子、续断补肾固冲。脾肾健固,阴血充足,胞中肌肉、筋脉得以濡养,则筋健有力,而能提举,下脱之子宫可以回纳。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一疗程。
  2.大补元丸(《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31))
  组成:人参、熟地、金樱子、淮山药、白芍、牡蛎、白芷、五味子、白术、柴胡、山萸肉、升麻、乌贼骨、大枣共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本方有补脾益肾,升提固涩作用。本方为陈莜宝治疗子宫脱垂的经验方。他以本方治疗子宫脱垂78例,痊愈52.5%,有效30.7%。子宫脱垂常见并发症如带下增多、夜尿频、脱发等均随子宫脱垂病情的恢复而改善;并认为脾主肌肉,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行不畅,是造成盆底肌肉松弛的根源;且观察到本病肾虚证人群所占百分率大,夜尿频数者占98%,故治宜健脾补肾,而主用大补元丸。每次服10丸,每日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3.收宫散(《陕西中医》1984{1))
  组成:白胡椒20g,附片20g,官桂20g,白芍20g,党参20g。共研末,加红糖60g,混匀分成30包。
  本方有健脾温阳作用。党参健脾益气,附片、白胡椒、官桂温阳散寒,白芍开阴结,引阳药人阴以温中散寒。每日早、晚空腹服1包,开水送下,15天为一疗程。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产后多虚,本病多发生于产后,因产胞络受损;或素体虚弱,子脏虚冷;或劳力过度;或年老体虚;或房劳多产,总因为虚而致胞络虚损,不能维系胞宫致阴挺下脱。若伴气短神疲,小腹下坠,面色少华,四肢乏力,带下色白,劳则病进,脉虚细者,主因气虚;若子宫脱垂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腹坠溲勤者,证为肾虚。若宫脱日久不收,见表面溃烂,红肿疼痛,黄水淋漓,带下气臭者则属湿热,乃虚中兼实。
  二、治疗原则
  子宫脱垂之治疗,应根据《内经》“陷者举之”、“虚者补之”、“脱者固之”的原则。以“升补元气为主”,包括补血、益气、助阳、扶阴等内容,从补虚和充实体质及功能的不足,来消除一切衰弱的现象。本病主因脾虚气陷,肾虚滑脱,胞络损伤,故治宜益气升提,补肾固脱,使之上有提系,下能固摄。气虚者,以益气升提为主,佐以益肾:肾虚者,宜补肾固脱,佐以益气;兼湿热者,以清热利湿先治其标,继以补虚治本。药理实验提示,补气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能提高肌张力,促进平滑肌收缩;补肾温阳益精能提高雌激素水平,兴奋性功能,增强体力,以利子宫复原。
  在治法上,除内服外,应重视外治。《备急千金要方》共列治疗阴挺方药13则,其中8则属外治,今人吴民收集治疗阴挺验方86则,其中44则为外治,可见外治之重要。外治法主用药物熏洗、阴道纳药、局部敷贴等。同时还可配合针灸治疗、上子宫托等。因人因证制宜,以综合施治疗效高。对脱垂重、病程长、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此外,治疗期间,还应配合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注意加强提肛肌与腹肌锻炼,以提高骨盆底组织的张力。并应禁劳力、举动,节房事,忌生冷,以利子宫回纳。

  三、分证论治
  1.气虚
  (1)临床见证:子宫下脱,或伴阴道壁膨出,阴中滞碍坠胀,卧则内收,劳则病进,甚则阴挺脱出不收。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下坠,面色少华,小便频数或失禁,或二便秘涩难解。或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舌淡胖,苔薄白,脉虚细。
  脾主中气,其气主升,中气下陷,胞络弛缓,无力维系而阴挺下脱,轻则子宫仅下坠于阴道内,而感阴中滞碍坠胀,卧则内收,甚则整个子宫脱出于阴部之外,不能还纳。
  (2)辨证依据:
  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下坠,面色咣白。
  ②难产、分娩产伤史,或产后过早操劳史。
  ③长期蹲、站位劳动,肩挑负重史。
  ④素体虚弱、慢性疾病,咳嗽、便秘史。
  ⑤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虚细。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气升阳,举陷固脱。
  ①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枳壳、诃子肉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升麻、柴胡、甘草、陈皮、枳壳、诃子肉。
  水煎服,日l剂,连服2周为一疗程,有效者停1周后,再服1周以巩固疗效。未效者,加服1个疗程。工、Ⅱ度脱垂者疗效较佳。
  本方为甘温之剂,以人参(或党参代之)、黄芪合升麻、柴胡益气升提为君,“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提下垂之子宫;黄芪合当归,益气补血生肌,使肌肉、筋膜得以濡养而承载有力,适于气虚胞络损伤无力维系胞宫之证。加枳壳意在加强胞宫活动,增强肌张力。病程长,体质差者,应重用党参、黄芪30~90g,以增强其益气升提之力,且黄芪又有生肌作用,能促进产伤的愈合。枳壳能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剂量宜大才能达到升提作用。
  有研究者以本方重用枳壳至90g,治疗150例子宫脱垂,均获良效。叶克义等以枳壳15g,茺蔚子15g浓煎至lOOml,1日分2次服。共治924例子宫脱垂,显效602例,有效173例,总有效率83.8%,而对照组单服补中益气汤116例,疗程与服法与之相同,总有效为54.31%。梁祖坤单用枳壳30g加米双酒250ml,同置砂锅内用文火加热,待煮沸后打开锅盖,熏蒸阴部,每次20一30分钟,一般1次见效,2次痊愈。这些临
床报道说明了枳壳内服、外用的升提作用,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本病加枳壳,方可提高疗效。
  症见腰骶酸痛者,可加川断、桑寄生以强腰益肾。小便频数或失禁者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以固缩小便。带多色白、质稀,加淮山药、芡实、金樱子固涩止带。若带下色黄气臭,甚或脱出,子宫表面溃烂,黄水淋漓,则按湿热处理(见后),先治其标。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属于兴奋及强壮类方剂,可促进营养吸收而增强体力。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对在体与离体子宫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药物治疗子宫脱垂,可增强子宫及附近组织的张力。脾主肌肉,健脾益气能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和抗疲劳,补中益气汤可兴奋内脏肌肉与韧带,提高其张力,而使下垂内脏复位。使用时有升麻、柴胡作用明显,去之作用减弱,且不持久,表明升、柴与方中其他药物有协同作用。在该方中加入枳壳、益母草等药时,其作用更突出,本方还能提高免疫与抗衰老,增强体力,而有利于脱垂的恢复。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有类似生殖内分泌作用,可使白鼠动情期延续至10日之久(正常动情期约1日),能兴奋平滑肌器官和横纹肌,使其收缩加强。人参浸膏能引起未孕豚鼠离体子宫收缩,促进性腺内分泌功能,加强肾上腺素对家兔子宫肌的兴奋作用。白术含维生素A、D,能使脊髓反射功能亢进,故对身体虚弱、肢体无力等症有效。当归水溶性非挥发结晶成分能兴奋子宫,使子宫收缩加强。《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现代认为其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薛立斋倡子宫脱垂治疗以“升补元气”为法,主以补中益气汤,至今沿用。如天津中心妇产科医院治疗23例,治愈率为72.29%,有的在普查中以本方治疗,治愈率高达93.4%,最低为78.9%,验证了本方疗效的可靠性。
  ②升麻汤(经验方)
  组成:升麻、枳壳、党参、黄芪、牡蛎、当归、益母草。
  水煎服,每日l剂,连服2周。
  本方功能补中益气,固摄升陷,方中升麻、枳壳合牡蛎升提固摄,黄芪、党参、当归益气补血举陷,故宜于气虚阴挺之治疗。
  ③三越十全大补口服液(浙卫药准字(1996)第002101号)
  本方有温补气血之功,用于气血不足,食少无力,久病虚弱,未老先衰,气短神疲,头晕心悸,子宫下坠,月经过多,外科手术创口久不愈合者。口服,每次10ml,每日 2--3次,1个月为一疗程。
  2.肾虚
  (1)临床见证:阴挺下脱,腰脊酸楚,头晕耳鸣,小腹下坠,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胞宫居小腹正中,腰为肾之外府,肾虚系胞无力,致阴挺下脱,腰脊酸楚。小腹下坠。因先天发育不全者,常发于青春之年,但少见,而常见年老绝经者。因多产房劳者,多见于生育期妇女,且与分娩有关。
  (2)辨证依据:
  ①腹坠溲勤,头晕耳鸣,腰膝酸楚。
  ②先天不足,多产体弱,年老体虚。
  ③带下色白,清稀如水,小便频数,夜间尤甚。
  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肾固脱。
  ①大补元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组成:人参、山茱萸、枸杞子、杜仲、熟地、当归、淮山药、炙甘草。
  原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荣危剧等证。景岳称:“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现代研究表明该方能加强子宫收缩,具抗衰老作用,故适于治疗素体不足,年老体弱,多产房劳,元气不足,精血虚少之子宫脱垂。
  本方具益肾气,固真阴之功。阴足以济阳,气旺则阳升,以达补肾升举固脱。可加入升麻、枳壳以加强升提之力。带多色白、质稀者,宜增人鹿角霜、艾叶、金樱子以益肾止带。
  药理研究表明:人参能兴奋中枢神经,提高体力,人参与当归均有加强子宫收缩作用。人参合当归、熟地补益气血,使肌肉、筋络得以濡养,功能加强。熟地、甘草补肾精,益阴血,均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枸杞子滋阴壮阳,强筋骨,泽肌肤,其主要成分甜菜碱加入饲料中,能明显增加雉鸡体重和母鸡产蛋量,可使小鼠体重明显增加,且毛色光泽,肌肉丰满,血色鲜红,具明显抗衰老作用。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盖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补肾药能促进卵泡发育,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发育,使子宫收缩加强,利于下脱子宫之回纳。
  ②经验方(《陕西中医》1982(1):12)
  组成:党参15g,黄芪15g,川断15g,桑寄生15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升麻9g,柴胡9g,杜仲炭9g,车前子9g,黄柏9g。
  方中党参、黄芪、升麻、柴胡补中气、升中阳、提子宫;续断、桑寄生、杜仲、煅龙牡补肾固脱。中气升,肾气足,使子宫上有提系,下能固托。
  ③全鹿丸(《景岳全书.古方八阵》)
  本方有补肾填精,益气培元作用。原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精神衰惫,妇人虚羸劳瘵、崩中漏下,阴挺脱肛等。每次6g,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3.湿热
  (1).临床见证:阴挺下脱,带下增多、色黄、质稠、气臭;或脱出的子宫表面红肿疼痛,或溃烂渗液,带下色黄如脓,气臭;伴口苦口干,发热,肛门肿痛,小便黄赤,甚或尿频,尿痛。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湿热并非子宫脱垂之起始原因,而是子宫脱垂过程中的并发症。其局部及全身症、舌脉征均呈现一派湿热病虫侵淫诸候。
  (2)辩证依据:
  ①脱出阴户之子宫表面红肿,或溃烂,黄水淋漓。
  ②带下色黄、质稠、气臭。
  ③发热口渴,纳差便溏,小便黄赤。
  ④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利湿。
  ①易黄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淮山药、芡实、黄柏、白果、车前子。
  原治带下之湿热者。今阴挺下脱,因脾虚运化失职,水湿郁而化热,不仅下注任带且有碍胞宫之回纳。宜先健脾利湿,清热止带以治标,再以益气升提以治本。如若带下色黄、气臭,伴口苦咽干,苔黄腻,此乃土虚木郁,可借鉴薛氏朝用补中益气汤以补脾气,夕服龙胆泻肝汤以清湿热之标本兼治法。
  ②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组成:生地、木通、车前子、泽泻、黄芩、当归、黑栀、龙胆草、甘草。
  原治肝火湿热下注之子户肿胀坠痛及两胁疼痛。前阴者,宗筋所聚;肝脉者,绕阴器,今子宫脱出于阴户之外,并发红肿、疼痛、表面溃烂、黄水淋漓,伴心烦易怒,小便黄赤,发热口苦,正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故而习用龙胆泻肝汤,清肝泄热除湿,并可配合外阴熏洗等,待热清湿解之后,方议益气升提,培本固脱。
  子宫脱垂的治疗,临床分气虚、肾虚论治。先贤提出“以升补元气为主”的治疗大法。盖万物之本,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与生俱来,藏之于肾,靠后天脾胃之充养,是以临床以健脾补肾并举疗效为佳。尤其对病程长、年高体弱者,更应脾肾同治。钱天相主用党参、黄芪、续断、桑寄生、杜仲益气补肾,汪克明以全鹿丸治疗本病,均获佳效,是为典范。
  此外,子宫脱垂的治疗应重视固涩收敛药的配合应用,以冀提高疗效。 《本草纲目》:“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温平之药,以敛其耗散”。收敛药味多酸涩,而能收敛。现代研究发现本类药常含有大量鞣质,其味涩,而鞣质的收敛作用也早为西医学所确认。如金樱子属强壮收敛剂,其主要成分为苹果酸、鞣酸等,味酸涩。《本草从新》谓金樱子能“固精、秘气”。浙江瑞安报道以单味金樱子煎汤内服,治疗不同程度子宫脱垂203例,有效率为79.5%。又如五味子,其味酸性温,功能滋肾生津,收敛涩精。药理研究提示,五味子粗提取物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具抗疲劳作用,和人参作用类似;五味子还能兴奋子宫平滑肌,加强子宫节律性收缩,并提高其紧张度。在益气补肾方中加入五味子能提高其升提固脱的疗效。此外,五味子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可能与其所含有机酸有关,其在体外对绿脓杆菌也有抗菌作用。正因于此,子宫脱出合并感染者,用之亦甚合拍,尤以外洗、外敷效更佳。
  [其他疗法]
  一、单验方
  1。金樱子根lOOg,黄芪5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 Et为一疗程。具益气升提,固精秘气,收敛强壮之功。适用于子宫脱垂不伴湿热象者。
  2.升麻4g,研末,鸡蛋1个。先将鸡蛋顶端钻一黄豆大圆孔,将药末放人蛋内搅匀,取白纸一块蘸水将孔盖严,蒸熟食用。早晚各一次,10天一疗程,结束后,停2天再服。
  3.棉花根30g,每日1剂,煎服,连服10日一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二、外治法
  (一)熏洗方
  1.蛇床子60g,乌梅60g,煎水熏洗,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2。金银花、地丁草、败酱草、蛇床子各50g,黄连lOg,黄柏lOg,苦参15g,连翘30g,枯矾15g,煎水熏洗。适用于子宫脱出伴溃烂流水等湿热证候者。每日1次.用至溃烂消失。
  3.生核桃皮50g,水煎200ml,温洗,每次20分钟,早晚各一次,1周为一疗程。核桃皮具较强的促进子宫肌肉收缩和收敛作用,并有祛湿杀虫之功。

  (二)阴道纳药
  1.五五丸 五倍子30g,五味子24g,桃仁4g,枯矾21g,雄黄1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粒10g。用消毒纱布袋盛之,袋口留一长线,以便拔出。阴部消毒后,纳1丸于阴道内。每日1次,连用1周。
  2。提宫散 制川乌50g,制草乌50g,白及100g,共研细末,过筛,取1.2g盛人绢制小袋内,袋口用衣线缝一圈,留一段五寸长的线头,可使袋口收放。纳入阴道后穹隆,每天1袋,留阴道内6—8小时后取出,或当患者感到腹部发热,抽提达于顶点时,即将药取出。
  3.子宫丸(经验方)
  组成:白矾、乳香、没药、硼砂、儿茶、雄黄、蛇床子、冰片、钟乳石、麝香、血竭、章丹。
  具杀菌止痛、止血暖宫、通络活血、防腐解毒、消炎生新、燥湿之功。先将子宫复位,后将药贴于宫颈或阴道壁,再用大棉球蘸温开水,挤干,压紧。一般上药6—10次即不脱出。子宫脱出不能还纳复位者,不可用之。
  (三)外敷
  1。干芙蓉叶30g,乌贼骨30g,五倍子15g,五味子10g,枯矾8g,共研细末,高压消毒备用。适用于脱出之子宫溃烂流水者。早晚各上药一次,至溃烂消失。外以消毒纱布保护,并令其卧床休息。
  2.五倍子15g,冰片1g,荷叶蒂烧灰,共研细末,局部上药。适用于脱出之子宫表面溃烂者。
  三、针灸疗法
  (一)针灸法
  主穴:百会、关元、曲骨、维道、太冲、三阴交。
  配穴:中极、气海、子宫、肩井、大赫、照海、足三里、次穋、提托穴、气冲。有健脾补肾,升阳举陷作用。每日主穴选3个,配穴选3—4个。上部穴针朝下刺,下部穴针向上刺,补法,留针30分钟,或加用电针治疗。虚寒者,艾条温针身,或出针后于主穴上艾灸三壮。每日1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病情好转后,隔日一次,疗程间隔3天。子宫回纳后,再治疗1个疗程以巩固之。或单独用隔姜灸法每日1次以巩固疗效。
  (二)针剌法
  主穴:维道、维胞、维宫。
  配穴: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
  用六寸芒针,进针后沿腹股沟向耻骨联合方向透刺,深度一般在肌层与脂肪层之间,双侧同时进针,捻转。幅度、频率由小到大,由慢到快,以病人能接受为宜。当会阴部或小腹部有明显的由下而上的抽动感后即可退针。主穴每次1个,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三)耳针
  取子宫、皮质下、外生殖器、交感等耳穴,或以经络探测器、耳针探测仪,或以针柄在耳廓三角窝找出敏感点。直刺2—3分,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或用皮内针埋针。
  (四)穴位注射
  取穴:三阴交、足三里、提托穴、八穋穴。
  用50%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等药物刺入穴位得气后,注入药液2ml,隔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每次选2个。
  (五)穴位敷贴
  1.用蓖麻子仁30粒,捣烂,贴百会穴,~'bDH热敷,可提高疗效。每日3次,每次贴30分钟,连用7天为一疗程。
  2.鲜蓖麻子仁45g,熟烟叶6g,共捣烂,加50。白酒调成饼,贴于关元穴。头晕重时去药。3—5天为一疗程。
  3。枳壳15g,升麻15g,五倍子lOg,小茴香lOg,青盐6g,麝香0.3g,共研末分成2份,先取麝香0.15g撒人脐孔,继填药粉,加盖槐树枝,再以荞麦面调成糊状,贴于脐上四周,后加艾炷灸之,每日1次。
  (六)穴位埋线
  取子宫或提托穴为主,加肾俞或次胶,得气后,取“0”号肠线1寸推入穴位。针灸治疗以健脾补肾、固摄升提为法,取穴以肾、脾、肝三经,冲、任、督、带奇经穴为主。其具疗效好、经济、方便等优点,易为患者所接受。
  四、药物注射
  1.肌内注射 注射液如复方三七注射液,每次2—4ml,每日3次肌内注射,4周为一疗程。近期总有效率为84.4%,实验证明该药对动物的骨骼肌、肛门括约肌有一定兴奋作用,可提高离体子宫、阴道平滑肌及圆韧带的兴奋性,主要表现为频率和张力的提高。
  2.宫旁药物注射 国内外从20世纪60年代即开始应用。注射液如:无水酒精、明矾普鲁卡因、复方三七注射液等。注射部位一般在主韧带及宫骶韧带。其机理主要是用药物造成无菌性炎症反应,使局部组织纤维增生,形成疤痕挛缩后,致松弛的主韧带缩短,使子宫上提。对轻度脱垂有一定近期疗效。但若注射部位不准确可以损伤膀胱、直肠和输卵管。注射过浅时,会使阴道粘膜发生溃疡和坏死,而且注射后的疤痕粘连,会给以后的手术造成困难,故使用时多加注意。
  五、药食疗法
  1.黄芪60g,当归30g,升麻15g,共研末,和糯米90g人猪肠中炖粥服。
  2.黄芪50g,陈皮15g,枳壳15g,鸡蛋2枚,共煮,吃蛋饮汤。空腹服,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
  3.黄芪50g,金樱子50g,当归lOg,炖乌鸡。隔日一次,连服3剂。
  六、子宫托疗法
  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维持子宫颈在坐骨棘水平,使子宫和阴道壁保持正常生理位置的工具。只要盆底肌肉尚有支持子宫托的能力就能发挥其支持作用。上托期间,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上托初期,主要起支托作用。由于被支托的组织不断发生变化,如子宫的血液循环改善,子宫旁支持组织的紧张度逐渐恢复,韧带和筋膜的负担减轻而不再下垂,重新维持生理功能而治愈。据广东环形子宫托治疗7044例脱垂,远期治愈率为11.94%,有效率为96。67%。上海报道以喇叭形托治疗480例脱垂,随访17年。治愈率为27.5%,有效为84.61%。可见使用子宫托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各度子宫脱垂者,均可根据需要,酌情使用,自行操作。早上放人,晚上取出,清水洗净,抹干保存。
  (一)子宫托的类型
  子宫托的种类甚多,其规格大小亦不同,各类子宫托均有其特点,常用的主要为环状子宫托与喇叭形子宫托。
  (二)子宫托的选择
  选择子宫托应注意其质量、大小及形状。塑料托表面光滑,遇酸碱不易变质,对组织刺激小。所选子宫托、大小必须适宜。过小易脱落,过大或质量不良,则使患者不舒,甚或产生局部压迫、引起不良反应,如分泌物增多、炎症或溃疡等。一般选择以稍大于生殖裂隙为宜,常用中号。可先试放小号,如加腹压后,托被进出,即改换中、大号,至不被进出为宜。上托后,子宫与阴道壁回纳,患者即感舒适,则为配置适度。
  (三)子宫托的适应证
  1.子宫脱垂无其他禁忌证者,均可使用。
  2.患者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肝炎、肾炎等,经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或复发,又不能耐受手术者。
  3.因故未采用,或不能采用中药或针灸等综合治疗的。
  4.采用中药或针灸等治疗的患者,兼用子宫托疗法可提高疗效。
  5.矫正子宫脱垂所致的压力性尿失禁。
  (四)子宫托的禁忌证
  1.有生殖道炎症或溃疡的患者。
  2.阴道口宽敞、松弛,阴道短浅,或穹隆部过浅,甚或消失者,不能支持子宫托于固定位置。
  3.会阴Ⅲ度裂伤,或有尿瘘、粪瘘者。
  4.盆腔有炎症或肿瘤者。
  (五)子宫托的使用方法
  1.上托(以环形子宫托为例):放托前先排空大小便,将手洗净,平卧床上,屈膝、两腿分开,或采取蹲位、半蹲位、半卧位、全身放松,先将脱出的子宫用手推人阴道内,一手将大小阴唇分开,另一手拇、食指持托,将其斜着慢慢放人阴道内,继续用食指把托环的先进部送至后穹隆,再把后进部向上方推,卡于耻骨内侧,使托环套在子宫颈上。
  2.取托:取托姿势与放托同,用食指勾住托环前缘向后、向外牵拉,轻轻取出。
  (六)使用子宫托注意事项
  1.认真指导,第一次使用子宫托时,要由医生检查有无禁忌证,选择好适合的型号,教会患者自己上、取子宫托的方法。
  2.嘱患者冬季时每隔两三日将托取出清洗后,第二天早晨再重行放置。夏季需每晚取出清洗一次。切不可长期不取出,以免引起阴道炎症变化,甚至发生压迫性坏死及嵌顿。

  3.上托后3个月、6个月时定期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发现子宫脱垂程度减轻时,应更换较小型号的子宫托。
  七、气功与体育锻炼
  气功疗法与体育锻炼是一种自我调理的整体疗法,以达健身祛病。
  气功疗法多样,诸如“吐纳”、“导引”、“静功”、“内功”等。气功治疗主要是通过姿势、呼吸、心神的调练,以达培育元气的目的。治疗子宫脱垂主要采用“内养功”,配合“保健功”,以静制动。
  体育锻炼常用的方法有:肛提肌运动和腹直肌运动,每日锻炼2—3次,每次5—15分钟。
  上述中药、针灸、子宫托等治法较适于工度与Ⅱ度轻之子宫脱垂,且诸法应联合应用,方可提高疗效。
  八、手术治疗
  子宫脱垂经上述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又复发, Ⅱ度重、Ⅲ度脱垂患者,或病程长,临床症状重,无手术禁忌证者,应根据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及健康状况,选择适当的术式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合理营养,增强体质。
  2.加强劳动保护,避免超负荷劳动及长期从事蹲、站位工作。
  3.实行晚婚与计划生育。
  4.加强孕妇管理,定期产前检查,及时纠正胎位,以防难产。
  5.提高产科质量,正确处理分娩,及时修复产伤。
  6.励行“四期”保健,尤需注意产褥期摄生,避免过早操劳,但应及早进行腹肌及肛提肌收缩运动,以利于盆底组织的复原,并保持二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
  7.做好更年期保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8.积极防治增加腹压的慢性病,如慢性咳嗽、腹泻、便秘、腹水等。
  二、调护
  1.保持外阴清洁,衣裤宜柔软,活动亦须小心,避免或减少擦伤。
  2.避免举重、登高、劳力、房劳。
  3.调饮食,忌生冷、辛辣,以免发生腹泻与便秘。
  4.慎起居,适寒温。
  5.脱垂重者,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
  [疗效判定]
  治愈:子宫恢复正常位置,半年未复发。
  好转:宫颈与宫体向上回纳,但未恢复到正常位置。
  未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