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 镰

 nmhhzym 2015-01-15

火   镰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件香烟盒大小的奇特物品,上部用皮革制成,状如钱夹,连着一个盖子,用一个铜钱大的摁扣把皮夹扣得严严实实。下部嵌着一块月牙形的厚钢块,那“刃”部并不锋利,而且磨去了一些。它叫做“火镰”,是过去人们取火的工具。打开盖子,里面装着几块黑色的小石片,叫“火石”;还有一团绒絮状物,叫“火绒”,那是山里一种叫做“绒扣子”的野生植物的果实。

  这火镰曾陪伴我的祖父大半生,算来至今差不多有一个世纪的历史。那时在挂耳上系着一根双折起来的长长的黑鞋带,鞋带的另一端,束着一个眼镜盒大小的黑色“烟布袋”,里面装着旱烟末儿。鞋带的中间打了个花结,扎在长长的烟袋杆儿上,烟袋杆儿的油漆也是黑色的,上面印着暗红色的网状条纹,一端是玉嘴儿,一端是黄铜烟锅儿,亮亮的。

  祖父生于1890年,整整比我大60岁,按“干支纪年法”,我和祖父都是“庚寅”年生。祖父一生爱抽烟,而且总是抽自己种的旱烟。这火镰是他的心爱之物。那有些呛人的烟末儿里,不仅有烟叶,而且有烟花和烟茎,都得晒干后再弄碎。叶和花最容易加工,只要干得透,用手一揉便成了碎末儿。茎杆儿则不然,要用“对臼”捣碎,中国古代有人名公孙杵臼,“杵”和“臼”即指这种工具。那杵是个半球形的石器,截面中央一个圆形盲孔,楔入一根八九十厘米长的木柄;那臼也是一块大石头凿成,中央的凹坑深约四五十厘米。折短了的烟茎倒进臼坑里,用杵子不停地捣上一阵,用筛子箩出碎末,余下的再去捣,如此反复,直至全部都成为烟末。祖父说这种烟末“劲儿”太大,要和烟叶烟花掺起来用。

  祖父抽烟总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先把铜烟锅插入烟布袋挖两下,用左手隔着布袋朝烟锅口压实,抽出来后把玉嘴儿叼在嘴里;接着从火镰的皮夹里倒出一块火石,撕一撮火绒用左手夹在火石上,右手握住火镰的皮夹部分,用那“刃儿”对准了火石的一侧边缘,“嚓嚓”两下,迸出的火星便把那绒絮点燃,只见祖父迅速把它按在烟锅上,吱吱地猛吸两口,烟末便燃了起来。接下来,一团团烟雾便从祖父嘴里喷吐出来,在空气中袅袅而上,或如棉絮,或象丝网,有时甚至形成一个个圆圆的环,慢慢地飘散开来。这时祖父眯缝起双眼,边抽烟边向我讲述起那些古往今来,三州五县,八村十里的,总也讲不完的故事和传说。尤其是夜晚,躺在窑洞屋里暖暖的炕上,在那一明一灭的亮光里,那一个又一个神奇而有趣的故事,听着听着,不知什么时候好象自己也置身于其中,再往后便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后来上了学,渐渐长大起来,听说到了许多关于取火的故事。

  在数百万年前,地球上本来没有人类,人是由猿变成的。从猿到人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是学会直立行走,二是学会用火。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人们象牲畜一样生吞草谷,象野兽一样生噬肉食。由于偶然因“天火”(雷击)而在某一天吃到了烧熟的食物,发现了其中的种种好处,人们便千方百计把“火种”保留下来,以供随时使用。因为火,使人类由生食变为熟食,不但吃着香甜,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因为火,使人类在面对严寒袭击时燃薪取暖,甚至在冰河期来临时也能保存下来自己的种类,并得以延续至今;因为火,人类找到了冶炼、酿造等改造自然的途径。

  然而,“天火”不可常得,“火种”的保存又是非常不易的事,以至早期的人类对火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敬畏和神秘感,而演化出象普罗米休斯这样的“盗火神”,因为从天上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而触怒了天神,受到极严厉的责罚。这些传说中包含着人类对于“火”的追求的悲壮历史。

  那时除了“天火”还有“地火”,这便是火山喷发。但古时的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还非常原始和局限,火山的暴发被认为是有人触犯了神灵而招至的毁灭性惩罚,如位于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庞培古城之毁于维苏威火山之喷发。这样的灾难避之而犹恐不及,哪里还谈得上去利用?

  于是人类开始探寻人工“造火”的方法。钻木取火便是其中之一,至今仍然被太平洋一些小岛上原始居民使用着:钻木者以双手飞快地搓动一根直立的小木棍,其一端与下面的木块迅速地磨擦而产生高热,达到燃点时便引着了近旁的干树叶和草屑,从而得到了火源。这实在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我们常说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因为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当时人们还没有发明文字,不能把它准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头传说中,成了普罗米休斯悲壮史诗的延续。

  祖父用过的火镰,属于人工“造火”的另一种方法。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劳动中发现,有些石头在受到打击时能够迸出火花,这种火花可以引燃草木而形成火源。人们便把这样的石头采集下来,称之为“火石”;又找到一些容易引燃的物质,“火绒”便是其中的一种。这两种东西常常放在一起,随时用来点火。但是火绒一旦潮湿便难以引燃,必须妥为保存,人们便做成了皮夹子来存放它,再加上一块金属做的打击物,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火镰。可以推断:火石的发现应当是非常古老的事,甚至不会比钻木取火晚得太久,但它比钻木要省力得多,也方便得多。而火镰做为一种定型的取火工具,它的出现则要晚得多了。

  火柴的发明,则是近几个世纪的事。它做为一种取火工具,应当属于“第三代”吧。如果说钻木取火和使用火镰主要借助物理方法,那么火柴的发明则要借助于化学的发明了。制造火柴离不开磷,它一般从磷灰石中提炼出来。磷是一种易燃的物质,但它有几种“同素异性体”,白磷在空气中即可自行燃烧,红磷则需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燃烧。起初的火柴头是黄白色的,里面便含有白磷,火柴盒的侧面粘着细砂粒,火柴头在上面轻轻一擦就着了,引着了下面的火柴梗,那梗能燃上十数秒钟;这种火柴在任何一块砂石上或者别的硬质粗糙表面都能划着,小小一盒火柴有几十根甚至上百根,能这样划上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用着确实方便。乡村里的人们管火柴叫“取灯儿”,是取火点灯的意思。据说这是火柴刚从洋人那里传进中国来时最初的叫法,也有人干脆叫它“洋火”。

  村子里爱抽烟的老人们纷纷扔掉了火镰,用上了方便的火柴,可祖父不,他仍然用着他那心爱的火镰,我问过他,他说出了两条理由:一是火柴要花钱买(一盒二分钱),用火镰节省。二是火柴不如火镰安全。村里的男孩子爱点火玩,有一天正好我身上装着一盒火柴,弯腰时受了挤压磨擦,一下子全着了,幸好及时从口袋里掏了出来,没有伤着人,只把衣服烧了个小洞。祖父听说后把我狠狠批评了一顿,再不许我身上装火柴玩。

  后来出现了“安全火柴”,形状还一样,但火柴头是红棕色的,那里面不含磷,而是高燃点的三硫化二锑和氯酸钾;火柴盒的两个侧面呈暗褐色,里面含有红磷,它不如白磷那样易燃,在划火柴时火柴头沾上了红磷,且因磨擦而温度升高使红磷燃烧,再引燃火柴头而发出火焰来。有人把安全火柴的梗儿蘸过了蜡,能燃烧更长的时间,又改进了一步。这种火柴的确很安全,直到现在人们还在用着。

  但祖父仍旧用他的火镰。有一天到山上的地里去干活儿,突然下起了大雨,大伙都跑向附近的土窑洞里躲雨。雨一直不停,一会儿几个人想要抽烟,却发现身上的火柴全都淋湿了,怎么也划不着。只见祖父不慌不忙地拿出他的火镰来,“嚓嚓”两下把烟袋锅子点燃起来,众人便你一下我一下地轮流过来对火点烟,大家都夸祖父的火镰好,并感叹说,可惜现在连买都没地方去买了。雨下得时间长了,人们渐渐觉得身上冷得发抖,又是祖父,用火镰把窑洞里存着的干玉米茬子燃起来一堆篝火,一会儿烤得整个窑洞里都暖烘烘的……

  有一年,在乡里当干部的姐夫给祖父带来一个叫做“打火机”的东西,里面有火石、汽油和灯捻儿,还带有一个小小的砂轮,那“嚓嚓”的声音和迸出的火星子很象火镰,引起了祖父的兴趣,但祖父很少用它,却摆放在给祖宗烧香的供桌上靠近烛台的小木匣上。有一天来了个祖父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祖父想用它来给人家点烟,却光打火星子不起火苗,原来是里面的汽油跑光了。祖父无奈地笑了笑说:“这洋货还是不如火镰好!”说着又打开了火镰盖儿。

  祖父活了八十六岁。他用了一辈子的火镰,抽了一辈子的旱烟。他从来没有去过医院,抽烟损害健康,但他的去世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得了什么“癌”,人们都说他老人家“高寿”,文化人叫做“寿终正寝”。

  祖父去世后,这把火镰传到了父亲手里。父亲几乎没用过几次火镰,但他非常珍惜这件遗物,那皮夹里的火石、火绒一样儿不少,父亲过世后,在老屋的瓦罐里,还存着几大块黑色的火石和一大包白花花的火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