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史蒂芬·列维在《走进谷歌》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谷歌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加州阳光下洋溢着青春气息且创意十足的优秀“极客”聚集地,他们位于芒廷维尤的总部园区就像个色彩斑斓的巨大游乐场,“后嬉皮士”、“后现代”永远是他们身上的标签。 正因为如此,我们好似很难将谷歌人乃至整个硅谷的企业家们与《纸牌屋》里忙于游说国会议员和参议员的那些商人划上等号,媒体抑或是大众更宁愿相信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下一代青年领袖”和充满腐臭味的华盛顿特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次元。 但实际上,拉里·佩奇们今年在国会山的政治行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金融时报》称,“硅谷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影响美国政策、应对监管。” 谷歌的政治行动委员会NetPAC今年以来在政治活动上已花费143万美元,超过高盛的140万美元,而后者以与政界关系密切著称。《金融时报》的报道称这是自2010年中期选举以来的一个显著变化,当时谷歌的政治捐款只相当于高盛的三分之一。 互联网新贵来袭 科技行业与政客间的“亲密接触”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科技博客作家狄克兰·麦克拉奇认为,像谷歌这样庞大的互联网业界巨头与华盛顿的相互依存度可能并不小于华尔街的金融巨鳄们,“业界前辈诸如英特尔(Intel)、甲骨文(Oracle)和微软(Microsoft)向来不掩盖自己希望影响决策层的野心。” 让我们把历史稍微往前拨回到世纪之交,那个微软还在业界称霸的个人电脑时代。 1997年至1999年,微软在华盛顿用于游说国会议员的资金总计达到1050万美元。在1999年至2000年6月30日期间的政治捐款则超过了330万美元。此外,微软在2000年还向民主党和共和党大会各捐赠了价值100万美元的软件、设备和服务。这些捐款数额在当时全美企业政治捐款中排名第五,且微软是其中唯一一家科技业公司。 彼时正值微软饱受反垄断诉讼之苦的特别时期,这些政治捐款为微软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当时微软甚至要求国会删减对美国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预算。到2000年6月,上诉法庭推翻了联邦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对微软浏览器案件的裁决,微软因而躲过被拆分的命运。 “微软公司的目标是努力争取国会、总统候选人乃至公众的支持与同情,最终赢得这场官司的胜利。”无党派研究机构响应性政治中心的一份报告如是说到。 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政治干预司法似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微软的案例却让此后所有美国的大型企业都不敢轻易怠慢任何一位国会议员。 但微软毕竟不是一家硅谷公司(其总部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郊的雷德蒙德),而且它过于陈旧的行事风格与实用主义的路线还是会让人把它归类到像高盛或是沃尔玛这样的传统美国企业里面去。 因而《金融时报》对谷歌的“政治崛起”进行大加渲染就显得有理可循了,因为它代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众科技新贵们的政治觉醒,正如麦克拉奇所说,“脸书(Facebook)和微软根本就是两个时代的产物。” 推特(Twitter)在2013年8月成立了一个政治行动委员会,去年底点评网(Yelp)也采取了同样举动。优步(Uber)和苹果(Apple)等公司虽没有自己的政治行动委员会,但在游说者身上的资金投入比以往多出许多。 “2010年以前,捐助主要来自微软,今年的捐助者则更加广泛,各公司捐献额的差距也不再那么大。”《金融时报》称。 马克·扎克伯格甚至已经联合硅谷诸多巨头试图组建一个巨型的政治游说组织,这个“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PAC)的筹款目标高达5000万美元左右,这一目标可能使其成为硅谷最富有的政治游说组织,扎克伯格自己就拿出了2000万至2500万美元作为种子资金。 “科技行业已经意识到,鼓励并确保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完全知晓新技术所扮演的角色,这点十分重要,要保证政府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会对创新经济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同时还要确认用户对新技术的信任。”英特尔安全政策和全球隐私总监大卫·霍夫曼如是说。 谁更需要谁? 在谷歌以及脸书试图模仿微软进军华盛顿的同时,科技界与政界的关系与十年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初微软是单纯依赖政府,现在政府却不得不与谷歌们展开博弈,因为政府最爱使用的反垄断一招在目前充分细分领域的互联网市场上失去了威慑力。 谷歌就指出,互联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领域,存在着同样强大的挑战者。脸书让谷歌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Google+看起来像个笑话。在亚马逊(Amazon)上进行商品搜索的购物者大大超过谷歌。简言之,目前存在充分的竞争,消费者不应该担心谷歌在信息经济中的强大角色。 在反垄断调查方面,谷歌显示出比微软更加强大的法律操控能力,而这些几乎都是不用政治捐款来买单的。2013年1月初,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因为证据尚不足以显示谷歌违反了法律,联邦贸易委员会已和谷歌达成和解协议,对谷歌的反垄断调查结束。 但事实上,谷歌搜索引擎服务占据了美国近80%的网页搜索量,此外还惊人地占据了98%的移动设备搜索量。“在这方面,谷歌不仅是一个同名动词,还可能是美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信息通道。没有其他搜索引擎能够接近谷歌。”《纽约时报》评论称。 谷歌在大数据领域惊人的控制力使得政治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向它主动靠拢,这些优势是微软曾经做梦都不敢想象的,毕竟在那个年代,个人电脑对选举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但在今天,谷歌的关键词搜索却可以操纵舆论,“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基本上代表了参选人在年轻选民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