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 痈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一、外吹乳痈 、
  (一)肝郁胃热(郁乳期) 产后哺乳妇,排乳不畅或乳头破损,艰于授乳,或乳汁旺盛,小儿吮吸不尽,或突然戒奶.乳汁蓄积乳房胀大,硬结疼痛拒按.皮色不变或微红稍热,身有寒热,口渴烦躁,溺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内治:可用栝蒌牛蒡子汤。外治药方

  (二)热毒内盛(酿脓期) 郁乳不散。乳房肿块逐渐增大.硬结明显,继而皮肤掀红。高热、疼痛持续十余天不减,有持续性搏动性疼痛,此为化脓征象。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时,已经成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内治:可用托里消毒散或仙方活命饮。外治药方

  (三).正虚毒恋证 顺证表现肿消失、疼痛减,发热退,可痊愈;逆证表现肿不消,痛不减,热不退,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方药 四妙汤托里消毒散外治药方

二、内吹乳痈 妊娠中晚期.胎气过旺,气有余便是火,气火上冲胸乳,乳房乳络充盈.气血壅盛与上冲胎气之火相搏,故乳房胀痛,乳房结块肿痛.热盛则患部皮肤转红。正邪相寺,故形寒发热,头痛。日久不散,热盛肉腐成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阳明胃热之象。方药:逍遥散外治药方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病因病机]
  一、外吹乳痈 外吹乳痈的主要病因病机是乳汁蓄积.蓄乳与胃热或外感之邪毒相搏,热盛肉腐酿成乳痈。产生乳汁蓄积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肝郁胃热、感染邪毒和哺乳,回奶不当三个方面。如失治则成脓.治宜排脓解毒。
  (一)肝郁胃热 乳头乳房为肝胃所属。若初产担忧抑郁,或忿怒郁闷,则肝郁气滞,乳络不畅.乳窍不通,乳汁蓄积。产后恣食厚味燥热之品,则胃热熏蒸.热与积乳相搏于乳房,化腐成痈。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云:“乳子之母,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遏,厚味所酿,则厥阴之气不舒,以致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为脓血。。
  (二)感染邪毒 初产乳头娇嫩,不堪吮吸而破损皲裂,或乳头内陷,或乳颈粗短.乳儿吮吸困难,咬破乳头。乳头破裂则疼痛连心,畏惧授乳,或乳头破损结痂,阻塞乳窍.排乳不畅,均可导致乳汁蓄积。破损乳头护理不洁,感染邪毒,或乳儿内热.含乳而睡,,热气吹乳。邪毒、热气与蓄乳相搏于乳房,热盛肉腐发为乳痈。如《疡医大全》云:“小儿吮吸,每每吮破乳头,……疼痛难忍,若畏惧,不与小儿吮吸,必肿痛成痈矣。” .
  (三)哺乳、断乳不当 产妇气血旺盛.乳汁生化充足而量多,小儿吮吸不尽,余乳未排而蓄积郁结成块;亦有乳汁充足妇人,突然断乳,乳汁壅闭,乳房膨胀,乳汁郁结成块,乳块积久不散.郁而化热.热盛肉腐,亦可发为乳痈。
  二、内吹乳痈 孕后胎居母腹.得胎气以长养。胎气多指孕妇养胎之气,即胎儿在母体内所受的精气。胎气应聚于下腹不宜上冲。如若肝郁犯脾,或肾阴亏虚,肝气偏旺,则可导致胎气过旺而上冲胸乳,气有余便是火;孕中后期,乳络充盈.乳房气血壅盛而膨隆,与上冲之气火相搏,则热盛肉腐可发为内吹乳痈。《外科正宗》说: “内吹.因胎气下而上冲,致阳明乳房结肿。”

  (主要病机)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机体使厥阴肝经气滞,阳明胃经郁热,结于乳络而发。
  1.外吹乳痈
  (1)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不舒,产后饮食不节,胃中积热。气、乳、热结于阳明,致经络阻塞而发。
  (2)乳汁淤积。乳头破碎,先天乳头畸形或内陷,或哺乳、断乳不当,或乳汁多而少饮,致乳汁壅闭,郁久化热,热盛肉腐而发。
  (3)感染邪毒:有以上病理基础,外邪风热火毒乘虚而人,与积乳、胃热相搏结于乳络而发。
  2。内吹乳痈 《外科正宗》说:“内吹,因胎气旺而上冲,致阳明乳房结肿”。妊娠中后期,乳络充盈,乳房气血壅盛,与上冲之气火相搏于乳络,热盛肉腐则为痈。
  现代研究表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产生由于一是病原菌侵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见,由破损皮肤、皮下淋巴管、乳腺导管人侵而成。二是乳汁淤积,由乳头畸形、乳汁过多、排空不全、外伤等发生乳汁淤积而形成。
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外吹乳痈 多为产后未满月的初产妇女。初起患乳排乳不畅,或乳窍不通,乳房胀痛.结块,触痛明显,兼见寒热,头痛,烦躁口渴。如未消散,几天后,乳房结肿渐大,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由胀痛转为搏动性跳痛,高热不退, 口渴便秘,已为酿脓阶段。此时,如能及时合理治疗,尚可消散而愈。若继续发展,十日左右不见好转,硬块中央渐软.有波动感。已为脓熟阶段。排脓后大多渐愈。但也要警惕脓流不畅.肿势不消者,还会有袋脓、传囊乳痈之变,或疮口不敛,而转为乳漏。 .
  (二)内吹乳痈 多见于妊娠中、晚期妇女。初起乳房结块肿痛,皮色不变.后渐转红,如未消散,亦可化脓而溃。本病较外吹乳痈发展慢,收口亦难。古人有认为待产后才能收口,有其一定道理,因孕晚期乳房El渐壅盛.乳汁将化又未能泌乳,邪无出路.过用寒凉又恐伤胎,但只要治疗得当,未必如此。
  二、检查 乳房患部初见乳汁淤积不通,渐见乳积成肿硬块,皮色不变,但有触痛,很快便可见局部红,肿、热、痛,肿块增大.中有波动感.体温升高.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亦升高。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有哺乳或妊娠史,局部以红肿热痛为主,伴全身恶寒、发热等症状,结合血分析检查及必要的辅检,临床基本可以确诊.
  (1)病史:哺乳或妊娠期,以初产妇产后3—4周发生较多。
  (2)临床表现:初起,又称郁乳期,乳房肿胀疼痛,皮肤不红或微红,肿块不明显,触痛明显,乳汁分泌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胸闷不舒、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成脓期,肿块较明显,渐增大,皮肤掀红,肿胀而跳痛,压痛明显。脓肿较浅者,中央变软,按之波动感;脓肿较深者,需穿刺确定部位。红肿痛甚可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全身症状可见壮热不退,口渴、大便干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溃脓期:脓肿自溃或切开后有二个转归:顺证表现脓出通畅,发热退,肿消,痛减,逐渐愈合,逆证表现脓出不畅,热不退,肿不消,痛不减,为传囊.或乳汁从疮口而出,为乳漏.
  (3)乳房检查:乳痈皮肤由初起潮红转掀红,灼热感,触痛以病变中心最明显,成脓加重,可触到波动感,必要时行穿刺.同侧腋下可扪到肿大淋巴结伴触痛。
  (4)辅助检查:血分析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说明细菌感染的存在.B型超声波检查时炎症区乳房组织增厚,内部回声较正常为低,分布欠均匀.当有脓肿时可见数目不同、大小和形态不一的无回声区,境界清楚。如脓液较稠厚时,则可见有分布不均匀低回声区,较大脓肿的深部回声常较浅部稍高而密,两者之间有液平面可见。近红外线扫描时,炎症区域透光度减低,炎症明显或成脓时呈现不透光的阴影区.

  2.鉴别诊断 见表26一l一3。表26—1 乳痈与乳痨鉴别表表26—2 乳痈与炎性乳岩鉴别表表26—3 乳痈与浆细胞性乳痈鉴别表[辨证论治]
  本病多为肝郁胃热之实证。临床时要分清肝郁为主还是胃热为主,并结合各期不同的变化论治。本节着重郁瘀期辨证。治疗务在早期以通法为主,疏肝清胃、通乳散结。

  (因、证、辨、治]
  乳痈发生的主要机制是肝经气机不畅,阳明胃经有热。证候有虚有实。实者因乳汁阻塞乳管或外邪入侵而表现的实证、热证,虚者因部分产后的病人仍未复元,有气虚、血虚的表现,但总以实证、热证为主证。辨证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按病程分初起、成脓、溃破三个阶段分期辨证.治疗以分期的三个阶段,设立消法、托法、补法的三大内、外治法。

预防与护理] ’
  乳痈完全可以预防.妇产科必须从孕期和新产后,做好有关预防措施。
  一、孕期乳头护理
  1.从孕6+月产检后,即嘱孕妇经常用温水肥皂擦洗乳头,以锻炼其坚韧性。
  2.产检发现有乳头内陷者,要纠正.一般可让孕妇经常轻轻挤捏提拉乳头,个别严重的需手术纠正。
  二、产后乳头护理
  1。:注意乳头清洁,每次哺乳前后均要用温水洗净。
  2。定期哺乳,不宜当风露胸喂乳,不可让小儿含乳而睡,并注意小儿口腔卫生,小儿有积热宜及时治疗。
  3.如哺乳开始一周内有乳头皲裂者,应及时治疗。一般可用外治:①麻油或蛋黄油涂之,每日4 - 5次。②10%鱼肝油铋剂或复方安息香酊外涂。严重者停止哺乳1~2天,用玻璃乳罩间接哺乳。
  三、防止和及早治疗乳汁蓄积
  乳汁蓄积是产生乳痈的关键。故防止和早期治疗乳汁蓄积可以预防乳痈。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应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肝气条达。在饮食方面.既要注意有足够的营养,又要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燥热之品,以免胃火太盛。并要多饮汤水,使乳源充足又不致使乳汁浓稠难出。
  2.每次哺乳后应将乳汁吸空,如有宿乳瘀积,可用热毛巾热敷后,用手挤出积乳,或用吸乳器吸空。或用上述按摩法。
  3。断乳前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不宜突然断乳。并内服麦芽,山楂、桔核、鸡内金、布渣叶等消积导滞回乳之品作茶饮.连服一周左右。如发现乳房结块胀痛,不宜挤出乳汁.宜加外敷法消散之。
   [预后]
  乳痈的预后大多良好,可用中药消散不致化脓。如化脓后及时切开排脓,引流通畅.可加快愈合痊愈。如脓未排尽,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致成传囊乳痈者,预后较差,病程较长。亦有个别可并发败血症.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还有少数因疮IZl不敛.产生乳漏。
  [结语]
  乳痈是妇女常见乳病.因邪毒,肝郁胃热、乳汁蓄积互相影响:出现以乳房红肿热痛,易消易肿,易溃易敛为特点的病变。治疗早期宜消散通乳,成脓宜排脓解毒.溃后宜托毒补益气血。
  本病应以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调治为主。孕期产后则要做好乳头的护理及防止乳汁蓄积,一旦发现有乳痈倾向或初期乳痈者,应采取积极措施内服,外敷,调畅情绪.消散积乳。 .

  (预后及护理)
  1.妊娠中后期,常用温水清洗乳头.
  2.有乳头先天性内陷者,尽可能在妊娠前或孕中期纠正。如确不可纠正者,视情况给予产后回乳。
  3.产后可用橘核30g,水煎服,一般2—3剂可防止乳汁淤积。
  4.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哺乳后将余乳汁吸尽。
  5.如有乳头擦伤、皲裂者要及时治疗.
  6.除成脓期及感染明显,应鼓励产妇哺乳,以免加重淤乳。
(多种疗法)
  外治法;初起以通乳络、消肿痛为原则。按摩可用于乳汁淤积初起不通时,方法是皮肤上涂少许食油(起润滑作用),手指由外周向乳头方向按摩,挤压力度要适中,让淤积乳汁排出乳管通畅,再加热敷,反复进行。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金黄散、玉露散水蜜调制外敷,或50%芒硝溶液湿敷.针刺可选肩井、膻中、足三里强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一次,发热加曲池。成脓以切开排脓为原则。切开排脓须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或选乳房下弓形切口,减少乳络的损伤,保证愈后继续哺乳,切口的大小视脓腔的大小而定,原则上以引流通畅为度。溃后仍以伤口引流通畅为原则,脓出通畅是避免袋脓和传囊的关键,可选择矾纱引流条,后期起到引流和生肌双重作用。
  乳痈的治疗法较多,各地的民间疗法大都行之有效,不少是中草药的外敷,但最好是运用在初起,一旦成脓应到医院行切开排脓。
  [中西医应急处理]
  以高热、血分析白细胞明显升高者注意防败血症,可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