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血崩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1.血虚气脱型(1).临床见证:产时产后短时间内大出血,出血特多,色淡质稀,伴神疲气短,面色苍白,甚则突然头晕目眩,心悸烦闷,渐至不知人事,眼闭口开,手撒肢凉,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方药:独参汤等等。

2.血瘀气闭型(1)临床见证:恶露量少或量多夹血块,血色黯红,或胎儿娩出后胞衣不下。腹痛拒按,血块排出腹痛暂缓或胸闷喘促,神昏FI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唇舌紫黯或舌边尖瘀斑,脉涩。方药:夺命散

3、血热内扰证  产后下血量多,血色鲜红或紫,势急如崩。头胀眩晕,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常用方] 清热止崩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
  产后血崩是由于产妇素体气血虚弱,或血瘀内阻,血热,导致血不归经,阴道出血量达500ml以上者。临床以阴道出血量多急迫,大多发生在产后24小时之内,严重者以血压骤降,肢冷汗出、神昏等症为特征。相当于由于产后宫缩乏力,胎盘滞留等原因所致的产后出血。
      诊断依据
  1.阴道出血量多急迫,大多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
  2.严重者血压骤降,甚至肢冷、汗出、神昏等症。
  3.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排除软产道损伤。
  4.应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所致的出血相鉴别。

      证治概要
  产后血崩的病因不外气血骤虚,劳伤冲任,暴怒伤肝,内有瘀滞以及过食辛热等。其病理机制为冲任损伤,血不归经。辨证应审明血气的虚实,血色的红紫。一般以下血多而色紫有块,小腹胀痛为实;下血虽多,色红无块,腹不胀痛为虚;下血鲜红量多为热。治疗应着重止血,特别是暴崩欲脱之时。但止血非专事固涩,而应依据病情,采用补虚、行瘀、清热等法,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精神,随证治之。

       分证选方  
  一、气不摄血证
  [主症] 产后下血如崩,色红或淡红,质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精神疲乏,心悸气短,甚或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舌淡,苔薄,脉微或虚大。 .
  [治法] 补益气血,固冲摄血。
  [常用方] 加减十全大补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党参、煅乌贼骨各30g,白术、熟地黄各9g,茯苓12g,黄芪18g,当归6g,肉桂、炙甘草各3g,煅龙骨1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见四肢厥逆,汗出肤冷,脉虚浮而数,口鼻气冷,为气随血脱,急宜回阳救逆,方以扶阳救脱汤,若无阳虚证,可去肉桂。
  2.血止后,自觉腰腹微胀或冷痛,为血虚寒凝,加焦艾叶、阿胶珠以养血暖宫。
      [按语]
  l。凡是产后阴道流血量多,气血两虚者适用本方,而由邪实所导致的血崩证应禁用。
  2.据报道:将十全大补汤应用于外科手术后患者,能明显促进血浆蛋白的恢复。80例术后患者服用后结果:术后10天,血浆白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及血小板等值较不服药者增加显著。
  3.据报道:本方有明显提高血红蛋白、红细胞在失血性和缺铁性贫血症中的含量,并能保护骨髓的造血功能。
  4.乌贼骨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胶质、有机质、磷酸钙等,为优良的止血剂。
      [参用方]
  1.扶阳救脱汤(《中医妇科治疗学》):高丽参3g,附子15g(先熬),黄芪12g,浮小麦24g,煅乌贼骨3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扶阳救脱。主治:产后血崩气脱。
  2。摄血固冲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党参18g,黄芪12g,白术9g,龙骨15g,乌贼骨30g,阿胶珠、茜草根、龟甲各9g,参三七3g,血余炭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摄血。主治:产后劳倦过度,阴道突然大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色红无块,腰微胀而腹不痛,舌苔正常,脉数无力。
      二、气血瘀滞证
  [主症] 产后出血不止,量多如崩,色紫暗,夹有血块,小腹胀痛。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 活血祛瘀,定崩止血。
  [常用方] 定崩四物汤(《医略六书》)。
  生地黄15g,炒白芷、炒白芍各6g,川芎3g,炒当归9g,蒲黄、阿胶(血余炭炒),小蓟根各9g。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兼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者,为肝郁气滞,加炒柴胡、制香附、广郁金,以疏肝理气解郁。
  2。出血量多。加参三七、茜草、花蕊石以增强止血功能。
     [按语]
  1.本方由四物汤加白芷、蒲黄、阿胶、小蓟而成,多味药均有炒黑或醋炒用,意在加强行气止血之功。
  2.据报道: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丹参、枳壳、牛膝为基本方,代替清官术治疗胎盘遗留症,取得一定疗效L3J。
  3.据报道:四物汤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ADP诱导家兔的血小板聚集,四物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通过升高血小板内的AMP浓度和阿魏酸的含量来实现。
  [参用方]
  丹参泽兰饮(《中医妇科治疗学》):丹参12g,香附9g,延胡索6g,焦艾叶、泽兰各9g,赤芍、山楂炭各6g,炒黑豆12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理气行滞,活血祛瘀。主治:产后阴道流血增多,伴有血块,面色黯滞,胸腹胀满,少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微难,舌质淡黯,脉沉弦。
   三、血热内扰证
  [主症] 产后下血量多,血色鲜红或紫,势急如崩。头胀眩晕,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质偏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凉血止血。
  [常用方] 清热止崩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生地黄18g,丹皮6g,黄芩9g,黄柏12g,茅根15g,地榆、炒蒲黄各9g,益母草12g,棕榈炭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见气短乏力,神疲懒言者,为兼有气虚,加党参、白术益气。
  2。若见下血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为兼有瘀血内阻,加五灵脂、丹参、参三七以化瘀止血。
   [按语]
  1.本方以清热、凉血、止血为要,加益母草活血祛瘀,为兼顾产后多瘀的特点,防止留瘀作祟。
  2.本方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参用方]
  1.正经四物汤(《女科旨要》):当归、白鸡冠花各15g,白芍、白术、炒香附各12g,熟地黄、川芎、人参、炒阿胶、茯苓、炒侧柏叶、酸枣仁、陈皮、炒蒲黄各6g,炙甘草3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凉血止血,补养气血。主治:产后气血不足,血分有热,突然下血成片,状如血崩者。
  2.斩龙散(《丹台玉案》):黑蒲黄、陈棕炭各9g,鹿角霜、乌梅各3g,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地榆各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凉血化瘀止血。主治:产后阴道流血量多,色红质稠伴有血块,小腹疼痛,伴心烦口干易怒。
  3。保阴煎(《景岳全书》):地榆、槐花、生地黄、熟地黄、白芍各6g,山药、续断、黄芩、黄柏各4.5g,生甘草3g,地榆6g,槐花6g。水煎服,每日1剂,空腹时温服。功用:清热养阴,凉血止血。主治:产后下血过多,色深红,质粘稠,伴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从接生起到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400ml,或至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为早期产后出血。24小时后至产褥期末所发生的阴道大出血,为晚期产后出血或产褥期出血。中医学统称之为产后血崩。 《素问.阴阳别论》:“阴虚阳搏谓之崩”。王冰注曰:“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下流。”按《内经》原义,崩乃泛指妇科血崩证。产后血崩乃指产后出血证,其内容常见于“产后血晕”、“胞衣不下”等章节。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产后诸候。产后血运闷候》曰:“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闷运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掩于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急,二者为异”。基本上概括了两类血晕之病因病机及症状鉴别,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唐代《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首见血晕一词。在续编中进一步阐述了本病的病机及症候:“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攻,迷乱心神,眼前生花……极甚者,令人闷绝,不知人事,口噤神昏气冷”。与今天之认识相近,治法除以清魂散、黑神散等内服外,尚有烧秤锤江石令赤淬醋熏气法,为本病外治法之始。宋代郭稽中《产育宝庆集》云:“妇人百病,莫甚于生产,产科之难,临产莫重于催生,即产甚于衣不下”。“停久非特产母疲倦,又血流人胞必致危急”。“胎衣不下者…。一治之稍缓,胀满腹中,以次上冲,心胸疼痛,喘急者难治”。《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产后血晕方论第五》载治本病方药颇多,其中夺命丹内服,烧干漆闻烟,醋韭煎熏气等至今仍被
采用。《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众疾门卷之五.产后血晕方论》曰:“产后血晕,因败血冲心故也”。把产后三冲与本病结合起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认识。明代《万氏妇人科.产后章》指出:“此恶候也,不可救者多”。《张氏医通》云:“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景岳全书.妇人规.产育类.气脱血晕》:“产时胞胎既下,气血俱去,忽尔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云恶露乘嘘上攻,故致头晕。不知此证有二:日血晕,日气脱也。……气脱证,产时血既下行,则血去气亦去,多致昏晕不省,微虚者,少顷即苏,大虚者,脱竭即死”。可见明代至清,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上沿用前人之说,而在治疗方面有所发展。如《景岳全书。妇人规。产育类。气脱血晕》主张用独参汤治气脱血晕,《傅青主女科.正产血晕不语》则“急用银针刺其眉心”,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病因病机]
  产后血崩多责气虚或血瘀。产妇素体虚弱或产程过长,产时用力耗气,损伤冲任、胞脉,或产伤出血,耗损元气,以致气不摄血,导致产后出血。
  产时血室正开,六淫、七情易伤胞脉与血相结,气郁血滞;或产程过长劳累耗气,运血无力,余血留滞成瘀;或产时处理不当,导致恶血内留新血难安。上述种种原因均可造成瘀血内阻,冲任不畅,血不归经,也是产后血崩的原因之一。瘀血横逆,上冲心肺则为厥逆。
  西医认为本病的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有关的全身疾病和产科并发症。这些致病原因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居首位。以上种种原因,凡影响子宫肌纤维强烈收缩,干扰肌纤维之间血管压迫闭塞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因素均可引起产后出血。短期内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产后感染,并可继发肾功能衰竭或垂体功能减退,在我国是造成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诊断与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出血时间、特点)、妇科检查有无软产道损伤及胎盘胎膜检查所见,结合实验室检查,出血原因易于明确,诊断本病成立。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产后在短时间内大出血,或有恶露异常,伴有不同程度厥脱(休克)表现,诊断即可成立。可有子宫收缩乏力(临床检查宫体大而软,轮廓不清,收缩无力宫底升高达脐上)、胎盘因素(嵌顿、滞留不全)、软产道损伤(阴道出血或血肿)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皮下紫癜及针孔溢血)。
  2.辅助检查
  (1)全血细胞下降,纤维蛋白原低于1一1.5g几时,可诊为纤维蛋白原减少。
  (2)全血凝块及溶解试验阳性或外周血快速涂片示血小板减少,则显示有凝血功能障碍。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处理。
  二、鉴别
  1.产后郁冒 因产后失血复汗,复感寒邪而致。发生在分娩后及产褥期。主要表现为呕不能食,大便反坚,头汗出,虽头晕眼花但神志清醒,恶露正常。
  2.急性子宫翻出 多发生在第三产程,胎盘未剥离,过早牵引脐带或用手于子宫底部推压子宫,致使子宫底翻出。.临床表现出血、腹痛、休克症状。但本症在腹部子宫不能触及或于耻骨联合上方扪及一个呈漏斗型的凹陷子宫。阴道内脱出一个红色球状软肿块。
  3.产科休克 多发生在妊高征患者。产后突然发生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循环衰竭现象,但子宫收缩好,凝血功能好,阴道出血量与体征不符合。经快速补充血容量及含钠溶液后可迅速恢复。
  [辨病论治]
  一、辨病论治
  李家福等认为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131例中经统计占75.7%,胎盘已完全剥离未及时娩出会影响子宫收缩,使子宫肌壁血管不能及时关闭而造成大量流血。如何治疗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就目前报道的临床资料介绍如下:
  1.重楼排草冲剂(湖北中草药研究室植化组制)
  重楼排草俗称四大瓦块,是鄂西地区治疗产后出血的单方。应用于临床对597例产妇观察其产后止血作用。结果表明:①重楼排草对减少产后出血,促进子宫复旧,效果明显,其作用类似麦角新碱;②重楼排草对家兔的原位子宫和子宫瘘子宫均有明显的兴奋(收缩)作用,③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2.回魂汤(《陕西中医》1980(4):9)
  人参60g,丹参、黄芪、煅龙牡各30g,当归15g,川芎3--6g,荆芥炭lOg,每日1剂,水煎服。病重者,以铁器烧红淬醋熏鼻,并灸百会、关元穴。结果:服药1—3剂,治愈者38例,服药工一4剂,显效者1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
  二、急症处理
  产后血崩,气随血脱,昏迷不醒,证属危殆,须当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病人,往往需配合输液、输血、吸氧,甚至手术,尽快查明出血原因,对因治疗。以达迅速止血目的。
  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取不同的止血方法。
  (一)宫缩乏力性出血的处理
  1.按摩子宫 首先排空膀胱后,按压宫底挤出宫腔内积血块,然后一手在耻骨上方将子宫托起高于盆腔,另一手握牢宫底有节奏地按摩直至子宫变硬,轮廓清晰及出血量明显减少为止,但切忌暴力连续揉压子宫。如此法效果不好,可在加用宫缩剂的情况下,一手拳置人阴道前穹隆,另一手在腹部握牢宫底进行有节律的按压,往往可迅速止血。
  2.宫缩剂的应用 常用催产素和麦角新碱。催产素发生作用快但持续时间较短,约45分钟,主要作用于宫体部。麦角新碱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4小时,主要作用于宫颈,也作用于宫体。遇有产后大出血时,常同时应用催产素和麦角新碱。用药途径可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宫壁或宫颈局部注射。 
  3.其他方法 如宫腔内纱布条填塞。操作时注意白宫底及两侧宫角开始填塞,不留任何空隙,另一端留在阴道内24—36小时取出。但也有人认为填塞纱布可发生隐匿性出血和宫腔感染。仅用作权宜方法,以便争取时间作进一步处理。
  (二)软产道损伤出血的处理
   立即缝合修补损伤部位。认真寻找出血点,单独结扎血管,并注意按解剖部位及层次对合伤口。同时输血补足血容量。
  对宫颈侧壁裂伤的缝合,一定要在裂口顶角上0.5cm处缝合第一针,以免漏扎退缩的血管断端。子宫颈的横裂伤应切去坏死的组织办,将子宫颈残端之内外缘作轮状缝合。
  产道血肿的处理原则是切开血肿,排除血块,结扎止血点,闭合死腔,重新缝合伤口。如血肿直径较小,经观察不再继续扩大者可采取局部冷敷加压止血,预防感染等保守方法治疗。子宫下段裂伤和阔韧带等深部大血肿应立即剖腹止血。
   (三)胎盘因素性出血的处理
  对已剥离但不能排出的嵌顿胎盘可导尿排空膀胱后有时轻压宫底,牵引脐带即可娩出。如无效多用手取方法。术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加用宫缩剂。
  对胎盘粘连应及时人工剥离,一般用手能剥离取出者为粘连性胎盘。如徒手取粘连胎盘时,手感分不清附着界限,此时切忌强行撕裂剥脱或用手指用力挖取,应考虑胎盘植入的可能性,须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处理。对胎盘胎膜残留的处理是立即清宫同时用宫缩剂和抗生素,术后内服中药化瘀止血。
  (四)剖宫产术时出血的处理
  除直视下按摩子宫、用宫缩剂外,还可采用湿热盐水纱布热敷、宫腔纱布条填塞等方法。如均不能奏效时应采用盆腔血管结扎。如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用于宫体部的出血,结扎子宫动脉与卵巢动脉吻合支(卵巢固有韧带)用于子宫下段出血。也有结扎髂内动脉,甚至腹主动脉阻断而免于子宫切除治疗成功的病例报道。切除作为病因及出血灶的子宫是控制出血最可靠的方法。常用于经用上述各种治疗措施而未奏效的病例。一
般行阴道上子宫次全切除术。技术上要求迅捷稳妥,以达迅速止血抢救病人生命的目的。
  (五)晚期产后出血的处理
  应先以宫缩剂、抗生素和中药治疗为主,如不奏效可进行刮宫。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原则上不经阴道刮宫,如确定为切口裂开应剖腹检查重新缝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要点是根据出血的时间、量、色、质、气味的不同,结合临床体征辨其虚实寒热。产时产后出血特多,色淡质稀属虚;若伴神疲气短,面色苍白,甚则突然头晕目眩,心悸烦闷,渐至不省人事,眼闭口开,手撒肢凉,冷汗淋漓,舌淡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是血虚气脱。恶露量少或量多夹血块,血色黯红属实。胎儿娩出后胞衣不下,腹痛拒按,血块排出腹痛暂缓,或胸闷喘促,神昏口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唇舌紫黯或舌边尖瘀斑,脉弦涩者属血瘀气闭。
  二、治疗原则
  益气固脱、祛瘀止血、调理气血、固摄冲任是治疗产后血崩之常法。遵循虚则补之、瘀则行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的原则辨证论治。临证用药,注意虽属虚证,勿补摄太过以防留瘀;虽属瘀证,勿攻伐太甚以免动血耗气;虽属热证,宜凉血止血,避免过于苦寒伤正。总之,要不忘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务宜补虚不留瘀,祛瘀不伤正,使气血调和,冲任固摄。
  曹棣轩老中医擅治产后血证,他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针对产后百脉空虚,脏腑失调,冲任不固的特点,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对产后、人流后出血总结出10种病机及1O种治疗方法,即:①气虚出血,补气固摄;②素体血虚,养血归脾;③冲任不调,补肾固冲;④表虚卫弱,固表充卫;⑤惊悸伤心,养心安神;⑥阴虚肝旺,平肝熄风;⑦肝脾不和,解郁条达;⑧产后留瘀,逐瘀止血;⑨寒凝血滞,温经通络;⑩热迫下血,清热凉血。其经验可资临证参考。
  三、分证论治
  1.血虚气脱型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1).临床见证:产时产后短时间内大出血,出血特多,色淡质稀,伴神疲气短,面色苍白,甚则突然头晕目眩,心悸烦闷,渐至不知人事,眼闭口开,手撒肢凉,冷汗淋漓,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产时产后出血过多,气随血脱,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故见神疲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失血过多,血不养心,心神失宁,故心悸烦闷,甚则不知人事。气虚不摄,营阴外泄,则冷汗淋漓。气虚摄血无力,故出血特多,色淡质稀。舌脉亦是血虚气脱之象。
  (2)辨证依据:
  ①产时产后过多出血史,色淡质稀。
  ②昏晕心悸,面白肢冷,汗出手撒。
  ③舌淡无苔,脉微欲绝或浮大而虚。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益气固脱。
  ①独参汤(《景岳全书.妇人规》)
  组成:人参30g。
  方以人参大补元气,急救气随血脱之危重证候。即“血脱者益其气”之意。张景岳曰:“治气脱血晕,速用人参一二两急煎浓汤徐徐灌之,但得下咽即可救治。若少迟延,则无及矣。余尝救此数人,无不随手而愈,此最要法也”。据临床报道人参常用于急救,可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或其他一些极端危重的病人。《中药大辞典》曰:“人参对不正常的血压具有调整作用”。故独参汤使用,能补元气,固虚脱,止血崩,生津血,使气血复血晕除。
  ②补气解晕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生黄芪、当归、黑荆芥、姜炭。
  方中人参、黄芪补气以生血、摄血。当归补血,黑荆芥、姜炭引血归经止血。傅青主云:“妇人甫产儿后,忽然眼目晕花……是气虚欲脱而然乎。盖新产之妇,血必尽倾,血室空虚,止存几微之气。……然血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气乃无形之物,易于速发,补气以生血,尤易于补血以生血耳。”以上可见,产后血崩,虽属失血过多而致血虚气脱,但治之必以补气为主,以固脱止血生血。
  若证兼神昏,肢冷汗出,急宜回阳救逆,方用参附汤。方用人参大补元气取其“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意。用附子温肾回阳。如《删补名医方论》云:“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参附配伍,能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健脾气,先后二天齐健,气阳同救力专而效宏,以望挽救阴血暴下不止而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垂危之候。若阴道出血量多面赤自汗,眩晕耳鸣,口渴引饮,心烦心慌,神躁乏寐,舌苔中剥,舌质红绛,脉细促数者,宜育阴潜阳,方用生脉散加阿胶、乌贼骨、茜根、龙骨、牡蛎。生脉散益气救阴,敛汗生津,阿胶补血止血,乌贼骨、茜根收敛止血,配合龙骨、牡蛎增强育阴潜阳止血功用。当患者出血甚多气随血脱,厥逆无脉,心烦干呕,尿少(每见于休克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证属阴极阳衰,阴阳格拒者,可选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加人参令阴阳和而阳气复。
  2.血瘀气闭型
  (1)临床见证:恶露量少或量多夹血块,血色黯红,或胎儿娩出后胞衣不下。腹痛拒按,血块排出腹痛暂缓或胸闷喘促,神昏FI噤,不省人事,两手握拳,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唇舌紫黯或舌边尖瘀斑,脉涩。
  产时血室正开,六淫七情内侵胞宫与血相结,瘀血内阻,冲任不畅,胞衣滞留不下,故恶露量少,腹痛拒按,血瘀气逆,并走冲肺则胸闷喘促。瘀血冲心,神明被扰,故神昏口噤,不省人事。败血内停,营卫流行不畅,经络阻滞,故见两手握拳,牙关紧闭。余症、舌脉亦为瘀阻之征。
  (2)辨证依据:
  ①新产后恶露排出不畅史。
  ②晕闷,腹痛拒按,血块排出痛减。
  ③面唇舌色紫,脉涩。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行血逐瘀。
  ①夺命散(《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
  组成:没药、血竭末。
  方中没药、血竭逐瘀止痛(原方以二药等分为末,童便与料酒各半盏。煎一二沸,调下二钱。现可作汤剂)。加川芎、当归活血行瘀。瘀去则气畅,晕厥可除。
  ②加味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川芎9g,当归18g,炮姜5g,桃仁10g,炙甘草5g,荆芥5g,大枣3枚,水煎服。

  方中当归、川芎活血行血,桃仁活血化瘀,炮姜温经散寒,甘草和中缓痛。加五灵脂、益母草以增强活血散瘀之功,牛膝引血下行,助恶露畅下。
  若兼见气短乏力,下腹疼痛空坠者,属气虚血瘀,加党参、黄芪、白术。若见小腹刺痛,恶露气臭,口渴便秘。属瘀热并作,加金银花、败酱草。腹痛剧烈加延胡索、没药祛瘀止痛。
  ③独行散加味(《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
  组成:五灵脂半生半炒60g。
  为末,每服6g,温酒调下。行血逐瘀,止血止痛。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1.针人中、眉心、涌泉。虚者灸百会、隐白。
  2.针刺至阴穴O.1—0.2寸由中等刺激逐渐加强刺激,留针5—10分钟,结果30例全部治愈。最快者3分钟内胎盘娩出。(薛继光.针刺至阴穴治疗胎盘滞留.山西中医.1988(1):14)
  二、外治法
  1.将铁器烧红淬醋中,以熏其鼻孔,促其苏醒。
  2。醋韭煎:韭菜切细纳入瓶中,注热醋,以瓶口对产妇鼻孔(《妇人大全良方.产后门。产后血晕方论》)
  产后血崩。气随血脱,昏迷不醒的情况下往往服药不及。不论虚实,首应采取急救措施,促其苏醒,可因时因地制宜选用上法。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加强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妊娠期间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疾病及时治疗,或住院待产,作好防治产后出血的准备。
  2.正确处理好分娩3个产程,防止滞产,勿过早揉捏子宫或牵拉脐带。有产后出血倾向者,在胎盘娩出后,应常规给予宫缩剂,并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及有无残留。
  3.手术切口和软产道裂伤,应即按解剖层次缝合和修补。
  4.整个产程中,产妇出血量多伴有神志异常者,应立即进行有关检查和监测,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5.产褥期禁止性生活。
  二、调护
  1。产妇分娩过程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使产妇保持安定情绪,避免过度情绪刺激。
  2。分娩后在产房或手术室观察1—2小时,送回病房仍须严密观察全身情况及宫缩情况。定期轻揉子宫,推出宫腔积血。鼓励产妇早解小便。
  3.发现产妇出血量多,有休克先兆症状,应立即采取头低足高位,给氧,迅速寻找出血原因,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疗效判定]

  治愈:产后大出血控制,厥脱纠正。
  显效:产后大出血量明显减少,厥脱明显改善。
  有效:产后大出血有所减少,厥脱稍有改善。
  无效:产后大出血未能控制,厥脱加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