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产后身痛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产妇在产褥期中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肿胀等症者,称“产后身痛”,又称“产后遍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证候与“痹证’’相似,但因其病在产后,且与产褥期生理密切相关,故与之同中有异。如在产褥期若能积极治疗,常能痊愈;若失治或误治,可延至数月、数年甚则成痿痹残疾。西医的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栓塞性静脉炎、骨质增生等病出现类似症状时可参考本病施治。
  唐代《经效产宝.产后中风方论》指出因“产伤动血气,风邪乘之”所致,并列方治。继而宋代郭稽中在《产育宝庆集》论:“产后遍身疼痛者何?答曰:产后百节张开,血脉流走,遇气弱则经络分肉之间,血多留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引急,故腰背转侧不得,手脚不能动摇,不能屈伸”,以趁痛散疗之。明代《校注妇人良方.产后遍身痛方论》薛立斋赞同其气弱血滞之说,并在辨证上有新见解,指出有“血瘀滞”与“血虚,’之不同,前者应补而散之,后者应补而养之。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概括本病原因有血虚、外感与血瘀。
  总之,产后身痛病因虽有不同,但历代医者都重视因产失血多虚,为发病之根本,故提出以养血为主。这一理论至今仍被临床医生所重视。
  [病因病机]
  与产褥期生理有关,主要是指产伤气血不足,虚损未复,或因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或由风寒湿邪乘虚而人,不通则痛。然不荣而痛,又有素体血虚,产时或产后失血
过多,气血不足,或素体肾虚,因产伤动肾气之异;不通则痛又有产后百节开张,卫阳不固,腠理不密,起居不慎,风寒之邪乘虚而人,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或产后气血虚弱,血为寒凝成瘀或余血未尽留滞络脉,或产后感受热邪,灼伤阴血为瘀,或气滞血瘀,瘀阻而痛之不同。
  西医学认为,妊娠后期及分娩时,由于骨盆各关节的活动性增加,关节松弛,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轻度分离等,可致产后肢体关节疼痛;此外,妊娠、产后均需大量钙质供应,若母体营养未能满足此项需要,势必动用其长骨中储存的钙质来补充,因而也引起肢体骨骼疼痛不适症状。近来有作者认为:本病主要由于产后休息不当,过早持久的活动或端坐,致使松弛的关节韧带不能恢复,造成劳损,或增加骶髂关节囊的损伤机会而致病。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即可诊断为产后身痛。若失治或误治,症状延续至产褥期后,则属“痹证”范畴。
  2.辅助检查 血沉、抗“。”均正常。
  二、鉴别
  痿证:二者症状都在肢体关节。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曲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也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
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辨病论治]
  辨病要点
  临床实践中,部分病员仅见身痛,余无明显他证可辨时,则应把握本病主体病机的普遍性规律。辨病论治,遣方用药。

  1.产后身痛汤(经验方)
  组成:当归lOg,白芍lOg,黄芪15g,牛膝lOg,独活6g,薤白lOg,炙甘草6g,边桂6g。
  功效:益气养血止痛。
  主治:产后气血虚之身痛。
  方中归芍补血养血,黄芪益气,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独活祛风寒止痹痛,配薤白、边桂温通经脉,甘草益气和中,共奏益气养血止痛之功。
  2.经验方(《全国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组成:熟地40g,茯苓15g,淮山药20g,山萸肉20g,泽泻15g,丹皮15g,吴茱萸25g。
  功效:滋阴养血,散寒止痛。
  主治:产后气血虚之身痛。
  上方为地黄丸加吴茱萸,方中取地黄丸肝肾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体现肾主骨生髓、藏精,精能生血之理,配吴茱萸取其散寒止痛,合用以滋阴养血散寒止痛。
  3.黄芪注射液4ml,肌注,l日2次。
  功效:补气扶正。
  主治:气血虚身痛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应重视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再结合兼症与舌脉。如疼痛而肢体酸楚,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者,属血虚证;若疼痛较重,按之甚,伴恶露量少色黯,舌紫黯,脉弦涩者,属血瘀证;若痛如针刺,或患处肿胀、麻木、重着,活动受限或疼痛游走不定,伴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者,属外感证;又随体质不同或为风寒或人里化热;若以腰膝、足跟疼痛为主,伴头晕耳
鸣,舌淡黯,苔薄,脉沉细者,属肾虚证。同时患者的病史、产史资料及素体状况,产后摄生情况,亦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治疗原则
  总宜以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养血之中,应佐理气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祛邪又当配养血补虚之药攻邪而不伤正。本病与一般痹证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感也应以调理气血为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此证多属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之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在临床用药时应特别注意。
  三、分证论治
  1。血虚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1)临床见证:产褥期中,遍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面色萎黄,肌肤不泽,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产后血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故遍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余症、舌脉亦属血虚之证。
  (2)辨证依据:
  ①肢体关节酸楚、麻木为主,甚时遍身疼痛。

  ②面色萎黄,头晕心悸。 ’
  ③舌淡,少苔,脉细弱。
  ④多有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的病史;或素体血虚加上分娩失血耗气。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益气血,佐以宣络止痛。
  ①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秦艽、当归、鸡血藤、防风、牛膝
  组成: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秦艽、当归、鸡血藤、防风、牛膝。
  原方仲景用治血痹,用于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本病此型与血痹病机和证候相似,而借用此方加味,共奏养血益气、温经通络之功,体现了异病同治。血虚而偏寒之产后身痛者宜。
  上肢疼痛者,加桑枝。关节疼重者,加松节以通络止痛。肢体麻木重着,加苍术、萆藓以除湿。头晕心悸较重者,加阿胶、首乌以补血。
  ②八珍汤(《正体类要》)加鸡血藤、秦艽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鸡血藤、秦艽。
  原方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少泄泻或月水不调,脐腹疼痛或失血过多而有上述见症者。
  用于本证以八珍汤气血双补,营养经脉,合鸡血藤、秦艽以增强养血祛风止痛之效,血虚而气亦不足之产后身痛者宜。
  2.风寒证
  (1)临床见证:产褥期中,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疼痛剧烈如针刺,或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怕冷恶风,初起可有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白,脉浮紧或细缓。
  产后气血俱虚,百节开张,卫阳不固,腠理不密,若调摄稍有不慎则易感风寒湿邪,留着经络,关节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风邪偏盛,则痛无定处;寒邪独盛,则疼痛剧烈,宛如锥刺;湿邪偏盛,其性重浊留滞,影响气血运行,则肢体肿胀,麻木重着。
  (2)辨证依据:
  ①痛无定处,或疼痛剧烈如针刺,或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
  ②病在初起,可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
  ③舌淡,苔白,脉浮紧或细缓。
  ④产褥期间调摄不慎,或起居贪凉,或衣被单薄,感受风寒湿邪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养血驱风,散寒除湿。
  ①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白芍、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茯苓、甘草、桂心、当归、人参。
  原方主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
  本方扶正祛邪兼顾,扶正则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祛邪则祛风、散寒、胜湿。产后身痛常为产后气血大伤,百脉空虚,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用之相宜。
  ②趁痛散(《经效产宝》)
  组成:当归、黄芪、白术、炙甘草、独活、生姜、桂心、薤白、牛膝。
  原方主治产后遍身疼痛,全方共奏益气补血、温经止痛之功。
  3.湿热证
  (1)临床见证:产褥期中,肢体关节红肿热痛或窜痛,或伴发热恶风,口干渴,心胸烦热,大便干,尿黄,舌苔黄,脉滑数。
  产后气血俱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或外感风寒,随体质而化热,或直接感受风湿热之邪,留滞经络关节发为本病。
  (2)辨证依据:
  ①关节红肿,灼痛或窜痛。
  ②身热伴烦闷口干渴,便结,尿黄。
  ③舌苔黄,脉滑数。
  ④产褥期生活起居不慎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清热除湿,疏风活络。
  ①四妙丸(《成方便读》)
  组成:川黄柏、薏苡米、苍术、怀牛膝。
  本方原主治湿热下注的两足麻痿肿痛等,为治痿之妙药。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偏人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加牛膝祛风湿引药下行,薏苡米利湿清热,合而共奏清热利湿除痹之效,故用治本病。如表证重者,可加金银花、连翘以辛凉透邪,解表清热。
  ②清热除痹汤(《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金银花藤、威灵仙、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防己、桑枝、追地风。
  本方主要由清热祛湿与疏风活络两大类药物所组成,清热除湿、散风活络而不伤正为本方之特点。用药虽平淡,但是直中湿热邪实之的,取“轻可去实”之妙。药后若湿热已解,尚应根据产妇体质情况加以调理。
  4.肾虚证
  (1)临床见证:产后身痛,以腰膝关节疼痛为主或足跟痛,可伴头晕耳鸣,眼眶黯黑,夜尿多,舌淡黯。
  腰为肾之外府,膝属肾,足跟为肾经所过,肾虚故腰膝痛、身痛、足跟痛。余证均为肾虚精血不足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特点为腰膝关节酸痛,或足跟痛。
  ②伴头晕、耳鸣、夜尿多。
  ③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④素体肾虚,复因分娩伤动肾气。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肾强腰,壮筋骨。

  养荣壮肾汤(《叶氏女科证治》)加秦艽、熟地
  组成: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
   全方共奏补肾养血、祛风强腰之功。
  5.血瘀证
  (1)临床见证:产后身痛,四肢关节屈伸不利,按之痛甚,或肢体皮肤轻度紫黯,或兼小腹疼痛;恶露不畅或不绝,色紫黯夹血块;舌紫黯苔白,脉细弦或涩。
  产后多瘀,瘀阻经脉,关节失荣,故见四肢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或恶露不畅或不尽,舌脉亦属瘀血之证。
  (2)辨证依据:
  ①关节遍身疼痛,以疼痛较剧、肢体伸屈不利、按之痛甚为特点。
  ②皮肤轻度紫黯可伴小腹疼痛,恶露不畅或不绝。
  ③舌紫黯,苔白,脉细弦或涩。
  ④恶露不畅或不绝,或感受寒邪,或有难产手术等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①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
  原方主治痹证而有瘀血。此处用于治疗产后身痛血瘀证,取其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
  ②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桂枝、鸡血藤、没药、牛膝
  组成: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桂枝、鸡血藤、没药、牛膝。
  原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在此取其养血活血以化瘀之功,增桂枝、鸡血藤温经通络,没药、牛膝化瘀止痛,共奏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宜产后血瘀偏寒之身痛。
  上肢痛者,加桑枝、羌活以增通络止痛之功。痛甚经脉青紫者,酌加红花、桃仁、苏木、乳香、没药以增活血止痛之效。麻木重着,加南星、苍术、白芥子以除湿化痰。
  [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一)体针
  1。取穴:脾俞、膈俞、阴陵泉、足三里。针刺补法,加灸。适应于血虚证。
  方义:取脾俞健脾补中,以助气血生化之源,膈俞为血之会,养血调血为其所长.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取二穴补益中气,缘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乃血虚补气治本之法。
  2.取穴:大杼、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宜于肾虚证。
  3.取穴:膈俞、血海、气海。行针用泻法,可灸。适用于血瘀证。
  4.取穴:风池、曲池、膈俞、阴陵泉。针刺以泻法为主。适用于风寒证。
  (二)耳针
  枕、肾上腺、神门、皮质下。并配以相应部位的主治耳穴,如膝关节痛配以膝、眼、鹤顶穴。
  二、推拿疗法
  1。在肩鲷、肩俞、曲池、合谷、外关、腰阳关、环跳等穴处,施以一指禅推法、揉法、搓法、抖法、捻法、摇法、擦法等。适用于风寒证。
  2.在肩井、曲池、合谷、阳陵泉、风池、百会、风府等穴处,施以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摇法等。适用于湿热证。
  三、饮食疗法
  1.防风粥(《千金月令》) 防风10一15g,葱白2茎,粳米lOOg。取前两种煎取药汁,另用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食。适用于风寒身痛。
  2.木瓜羹(《饮膳正要》) 木瓜4个,白蜜500g。
将木瓜蒸熟去皮,研为泥,白蜜炼净,两味搅匀,用瓷瓶(罐)收贮。每日空腹用沸水冲调服1—2匙。适用于风寒身痛。
  3.川断杜仲炖猪尾(《饮食疗法》)
  组成:川断25g,杜仲30g,猪尾1—2条。
  将猪尾去毛皮洗净,与另二味共人瓦罐煮汤,用精盐、生姜、葱花、味精调味,适量服用。适用于肾虚腰痛。
  4.猪腰子1只(去脂膜)与杜仲30g共炖熟,随意服,为1日量。适用于肾虚腰痛。
  [预防与调护]
  1.注重产褥期卫生和产后护理,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注意起居之冷暖;防止外邪侵袭。
  2.加强孕期保护,多食容易消化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钙、磷的食物,纠正贫血。
  [疗效判定]
  治愈:产后身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未复发。
  显效:产后身痛及其他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有效:产后身痛及其他症状有所减轻。
  无效:产后身痛无改善,甚或加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