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贫血 组成:黄芪、当归、川芎、白术、茯苓、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用于妊娠气虚脾弱,致营血之生化乏源,运行无力所致诸症。 气虚尤甚,如气短心悸明显,多汗肢冷脉虚大者,加用太子参、西洋参。气虚不摄,冲任不固,少腹坠胀,或胎动、胎漏者,加桑寄生、杜仲、菟丝子、炮姜炭。气虚脾弱,湿邪停滞,脾胃升降失衡,呕吐,脘闷纳差者,加苏叶、砂仁、陈皮、醋炒半夏、藿香、白蔻壳。过度辛香行气之药,笔者不主张应用,因恐耗伤阴血之故。如随孕期增加,或气虚脾弱之病机演变,出现腹胀、浮肿、下肢肿胀明显、尿少之症,加用大 腹皮、冬葵子、车前子,加重茯苓用量。并应注意观察尿的改变,以及血压的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变证,及时治疗。 3.气血两虚证 (1)临床见证:精神倦怠,头昏眼花,少气懒言喜卧,气短心悸,睡而易惊,自汗微微,面色口唇苍白,或面色萎黄虚浮,肌肤不润,爪甲淡白凹陷,四肢麻木酸痛,食少纳呆,或兼有少腹坠痛,腰酸,胎动不安,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细濡弱,甚或虚大浮芤。 气血两虚,多见于孕后期发生之妊娠合并贫血,症情较重。此时血聚养胎,所需日增,而机体气虚脾弱,生化乏源,所供不足,进而发展为气血两虚之证。或孕早期之轻度贫血未能纠正,随着孕期日增,病情由单纯的气虚、血虚演变为气血两虚之证。见气虚不足,血虚心脾失养,肝血虚弱,筋脉不润之诸多症状。因气血两虚,冲任胞宫充养乏源,易危及胎儿而发生胎动不安、堕胎、早产、死胎等。 (2)辨证依据: ①精神倦怠,头昏眼花,少气懒言喜卧。 ②气短心悸,睡而易惊,自汗微微。 ③面色口唇苍白,或面色萎黄虚浮,肌肤不润,爪甲淡白凹陷。 ④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细濡弱,甚或虚大浮芤。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气养血,健脾固冲。 ①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当归、炙甘草、远志、生姜、大枣。 ②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白芍、陈皮、五味子、桂心、茯苓、远志、甘草、生姜、大枣。 ③双补汤(经验方) 组成:米炒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药、土炒当归、芍药、菟丝子、枸杞子、甘草、生姜、大枣。 全方双补气血,健脾固冲。用以治疗妊娠合并贫血之重症,而见气血两虚之候者。因气虚脾弱日久伤阳而兼见肢冷畏寒、脘腹冷痛等,可加肉桂、砂仁、吴茱萸、炮姜,但用量均不宜超过6g,免辛燥伤血。如舌淡白,脉沉弱者,若不扶助元阳,难以温煦气机,可加用制附片,但用量应不超过lOg。兼见虚燥之症状,如咽干不红,口燥不饮,虚烦不寐者,切不可加用阴寒滋腻之品,只可谨守病机以治,待气血充足则阴阳自调。如见苔色薄黄、脉象兼弦者,亦可加炒黄芩少量。胎漏出血,可加阿胶、仙鹤草。经治疗后血象恢复仍不理想者,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他疗法] 饮食疗法 1.乌骨鸡1只,冬虫夏草3g。药纳鸡腹,炖熟,食肉喝汤,1周2剂。 2。参芪大枣瘦肉汤 黄芪20g,党参20g,大枣8枚,猪瘦肉适量。加水煎汤,食肉、枣喝汤。 [预防与调护] 1。补铁 妊娠合并贫血,绝大多数为缺铁性贫血,故补铁不仅是治疗,而且也是预防的重要手段。一般在妊娠12周以后,即可补给。剂量的多少应视孕妇的具体症状和反应大小而有所区别。即使是临床无任何症状,或贫血轻微的孕妇,亦可通过食物的调整来增加铁的补充。 2.顾护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也是铁、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吸收和消化的转枢器官,所以妊娠妇女,尤其是患妊娠恶阻或素日脾胃功能不足者,尤应在孕期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和情绪的稳定。积极治疗原有胃肠系统宿疾,使脾胃功能健旺,运化顺畅,以利于铁及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脾胃素弱者,少食或忌食寒凉、油腻之物,生菜、水果亦应适量。 3。我国多数地区在妇女妊娠后,常强调多食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如肉、鸡等,而习惯禁忌一些蔬菜、水果。其实铁的吸收,也需要多种营养物质的配合,如维生素C、稀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有的孕妇在补铁的同时,也必须在食物中辅予足够的蛋白质、氨基酸。所以科学地调配饮食,使之多样化,也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或加重。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血象达到妊娠期生理正常值以上,各种临床症状消失,产科检查胎儿发育健康正常。 显效:患者血象达到妊娠期生理正常值,各种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产科检查胎儿发育正常。 有效:患者血象达到或接近妊娠期生理正常值,各种临床症状减轻,产科检查胎儿发育基本正常。 无效:患者血象未能达到妊娠期生理正常值,各种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妊娠贫血是指妇女妊娠期间出现倦怠乏力,气短,面色苍白,浮肿,食欲不振,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总数降低,红细胞比容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妊娠合并贫血. 妊娠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较少,其他类型的贫血更为少见。其发生率因经济状况,营养状态,地理环境,遗传因素而异.国内报道妊娠贫血的发病率为10%-'--20%,国外统计发达国家为14%,发展中国家约占孕妇的2/3。妊娠贫血可使孕妇在妊娠、分娩、产褥时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对胎儿亦有严重的影响. 中医古籍中未见有妊娠贫血的记载,但对妊娠血虚的影响则有不少论述。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妊娠胎不长养方论》指出胎不长乃因“脏腑衰损,气血虚羸”。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妊娠胎气本乎血气,胎不长者,亦惟血气不足耳。”“凡妊娠之数坠胎者,……血虚则灌溉不周。”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妊娠浮肿》谓:“盖脾统血、肺主气,胎非血不荫,脾健则血旺而荫胎,……积而成浮肿症,非由脾肺之气血虚而然耶。”均说明孕妇脏腑虚损,血气不足,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或妊娠浮肿。 (主要病机} 妊娠贫血的机制,有先天禀赋薄弱,精血亏虚,后天脾胃虚弱,化生乏源,或大病、久病,精血暗耗等三个方面。加之妊娠之后,阴血下骤养胎,母体其血更虚,而致本病。 现代研究表明,妊娠贫血的原因有先天性及获得性两大类,以后者为多见。先天性因素有地中海贫血、其他血红蛋白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G6PD)缺乏等.获得性因素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缺乏)、失血性贫血(如前置胎盘引起反复出血、寄生虫病或痔疮引起小量持续出血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为骨髓造血抑制等)、溶血性贫血以及肾功能不全等。感染、恶性肿瘤等长期疾病抑制骨髓造血也会导致贫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1)病史:着重注意家族史、内科病史、失血史、用药史、饮食习惯等。先天性贫血可从家族遗传,如地中海贫血。许多慢性病或感染性疾病所致的贫血可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某些药物会引起溶血性贫血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阻碍食物营养的吸收.长期偏食,营养不良可导致铁及叶酸、维生素B,。等的缺乏。 (2)临床表现:轻度贫血可无症状及体征。自觉乏力、疲倦是妊娠贫血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贫血的加重,孕妇可出现头晕、心悸、气短、纳呆、低热等,甚至出现下肢、面目浮肿,更甚者心力衰竭。体检可见面色、皮肤、粘膜苍白,下肢、面目压陷性浮肿。 (3)辅助检查:红蛋白100g/L以下,红细胞数低于3.5×10”/L或红细胞比容在30%以下可诊断为妊娠贫血.缺铁性贫血则血清铁低于2.7—10.7~mol/L,血清铁蛋白低于12~g/L,血清铁饱和度低于15%,铁结合力大于64.4~mol/L.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则显示叶酸及维生素B,,水平低于正常值,骨髓象片中可见巨幼红细胞增多,周围血象中性白细胞分叶核增多,5叶核超过5%以上,6叶核超过1%则提示该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则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不良,血红蛋白电泳可协助诊断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可明确血红蛋白分子病的类型。 2.鉴别诊断 (1)与妊娠肿胀鉴别:本病以贫血为主要表现,后者则以浮肿为主要表现,详见相应章节。 (2)与妊娠合并心脏病鉴别:通过了解病史,心脏检查有助于鉴别. (3)不同原因引起的妊娠贫血之间鉴别;详见上述“辅助检查”. (4)与其它内、外科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妊娠贫血鉴别:多有原发的内、外科疾病史可资鉴别。 (因、证、辨、治) 妊娠贫血的主要病机是脏腑虚损,气血亏虚,证候属虚证。辨证主要依据素体因素,临床表现及舌脉的不同,辨别脏腑所属.一般而言,心脾两虚者,以心悸、怔忡、头晕眼花、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为特征。肝血虚者、以眩晕、胁痛、烦闷、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舌淡苔白,脉细弦为特征。气两血虚者,则以面色淡黄、四肢乏力、口淡、纳差、舌淡胖苔白、脉缓弱为特征。妊娠贫血的治疗以补虚为原则。因血由脏腑化生,而气血同源,故治疗上应以调理脏腑,补气养血为主。 1.心脾两虚证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病因病机 多因劳心过度,阴血暗耗;或大病、久病、失血之后,导致心血不足;心主神明、主血、藏神,心血不足则出现心神失养、贫血之候。 主要证候 妊娠后面色无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眼花,唇甲色淡,或伴胎动不安,或胎萎不长,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辨证依据 素体阴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孕后劳心过度史;孕后见面色不华、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眼花、唇甲色淡、舌质淡、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 养心补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炙甘草. 心神不宁较重者,加夜交藤、龙齿;兼见纳呆、乏力、腹胀等脾虚者,加山药、扁豆、砂仁;若胎动不安者,加寿胎丸;胎萎不长者,加续断、枸杞子、菟丝子。 2。肝血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肝肾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肝血;孕后阴血下骤养胎,肝失血藏,则肝血更虚.肝血亏虚,以致孕妇、胎儿失于濡养。 主要证候 孕后出现眩晕、胁痛、烦躁、肢体麻木、筋脉拘急、爪甲不荣、或见胎动不安,舌淡苔少,脉细弦. 辨证依据 素有肝肾亏虚,或久病、失血史,孕后出现筋脉、爪甲、面目、肌肤、舌淡、脉细弦等肝失濡养的症状。 治法 补血养肝。 方药 圣愈汤(见“痛经”节)加首乌、阿胶。 失眠多梦者,加合欢花、茯神、酸枣仁;筋脉抽搐、肢体麻木者,加木瓜、桑寄生、杜仲;兼腹胀腹泻等脾虚者,加白术、山药。 3。气血两虚怔 病因病机 禀赋脾虚或孕后劳倦思虑过度,或饮食失节,或过用克伐之剂,或久病失养,均可损伤脾气,脾虚化生不足,而致气血两虚。 主要证候 孕后面色淡黄、四肢倦怠、乏力、口淡无味、不思饮食、腹胀、便溏,或见妊娠浮肿或胎动不安.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无力。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或孕后劳倦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或过用克伐之品史;孕后见面色淡黄、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等症状。 治法 补气养血 方药 八珍汤(见“经行头痛”节) 食少便溏明显者,加山药、扁豆、芡实;头晕心悸、失眠多梦等心脾两虚者,改服归脾汤;兼见肿胀者,加白术散;胎动不安者,加寿胎丸. (多种疗法] 1。效验方 补肾固冲丸(罗元恺经验方):菟丝子、续断、阿胶、鹿角霜、巴戟、杜仲、当归、枸杞、党参、白术、砂仁、熟地、大枣. 功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适应证:防治自然流产、妊娠贫血等证。 2。中成药 (1)归脾丸 功用:益气健脾,补血养心. 适应证:心脾两虚的妊娠贫血。 (2)补中益气丸 功用:补脾益气。 适应证:脾气虚弱的妊娠贫血。 (3)复方阿胶浆 功用:补血养血。 适应证:妊娠贫血。 (4)复方皂矾丸 功用:滋阴补肾,调理脾胃。 适应证:各型贫血。 3.食疗方 (1)桂圆鸡蛋汤。桂圆肉10粒,鸡蛋2只。 (2)红枣鸡蛋汤:红枣10个,鸡蛋2只。 (3)阿胶鸡汤:阿胶30g,子鸡1只。 (中西医应急处理) 贫血可使孕妇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贫血者,可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引起早产、死产、产时产后大出血以及严重感染等。故对重度贫血者,应紧急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