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 疝 癫疝,又名“木疝”,也叫“木肾”,相当于西医学之阴囊阴茎象皮肿,以阴囊逐渐肿大,甚者如升如斗,不痒不痛为特征。其病多由湿邪聚于阴囊而成。治以除湿通络,化瘀消肿为总则。 “癫”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称之为“肿橐”或“颓”,并指出其病以阴囊肿大、不能行走为特征。直名“癫疝”者则最早见于《内经》,如“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癫疝”,并指出其病是因“阳明司天,燥湿所胜”而致。唐王冰有“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纵,故睾纵缓,因作颓疝”之说。金元时期对此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儒门事亲》说:“癫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感此疾。当以去湿之药下之。”朱丹溪对此病沿《内经》之说,称为“阴癫疝”,如《证治要诀》载:“阴癫气,大如斗,诸药不能效者,宜当归四逆汤加生姜、茱萸”,并有“鲍兄年二十,玉茎挺长,肿而痿,皮塌常润,磨股不能行”的病案记录。《医宗必读》之“阴囊肿大,如升如斗,甚而栲栳大者”对此病阴囊肿大的程度进一步加以描述。陈念祖谓之“如麻木不痛者,恐其为癫疝难治,数年后如升如斗……此症多属寒气凝滞……”则指出此病病程长而顽固难治,并立有“以石灰捣如米大,入棉布中,以线缝好,包肾囊,隔夜再易之”的外治法。《医林绳墨》则认为本病可因寒、因湿、因湿热而致,如“其症有寒、有湿、有湿热之发者”。《医宗金鉴》之“少腹不痛,阴囊肿大,顽硬者为癫疝也”指出此病的特征有别于其它疝病。近代之《大众万病医药顾问》从病源、症状、变证、疗法及调养几方面对此病进行较系统的论述。 [病因病理] 总由水湿之邪凝聚于阴囊而成,故本病多发于卑湿之域。因湿性重浊,性趋于下,外感湿邪,下注凝聚于阴囊则肿大。脾虚不运,寒湿下注,水湿凝聚厥阴之脉,也可发为癫疝。湿郁不化,或复感湿热,则成湿热之病而易伴发丹毒。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气滞血瘀,结着于内,则阴囊肿大甚,如升如斗,皮肤肥厚变硬,若瘀结更甚,则伴结节出现。 西医学认为,阴囊阴茎象皮肿是由丝虫侵犯阴茎、阴囊而引起。我国长江沿岸各省及山东、广西、东南沿海诸省是该病的流行区域。 (辨病) 初起多为阴囊阴茎水肿,继则阴囊肿大下垂,阴茎多数不肿大,或偶有肿大者;阴囊肿大甚时,其皮肤常将阴茎遮盖,妨碍性生活,更甚者,阴囊肿大如斗,影响行动。肿大之阴囊多呈球状,不红、不热、不痒、不脓,开始时皮肤发亮,其后变粗变厚变硬如象皮,表面有高低不平的结节,有时可出现灼热不适感。如阴茎亦有象皮肿时,包皮可将阴茎头全部遮盖。由于阴茎皮肤伸缩性较差,抵抗力低下,故易于破裂和并发丹毒(继发感染)。周围血液中有时可查见幼丝虫. [类病辨别] 本病主要是水湿凝聚阴囊,脉络不通;气血不畅所致,临床表现多为寒证:若日久化热或复感湿热,可出现热证而伴阴囊燥痒或流黄水。治以除湿通络,化瘀潸肿为总则。因本病病程较长,故治疗时宜中西结合,内外兼施,以缩短疗程和提高疗效。 二、外治 . 崔丹溪心法》:“木肾肿大如升如斗者,本方(注;指二陈汤)去甘草,加海藻、昆布、荔枝核、茴香、川楝子等药为末,顺流水调服,作丸子服也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