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麻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1.肺胃蕴热
  证候表现 骤发高热,持续3—4天,精神如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属奶麻初起,一般在1一2周前患儿可有轻微症状。如表现精神稍有烦躁,或饮食减少等症状,由于症状较轻,故容易被忽视.发病之后,突然高热(可在39。5℃一40℃,甚则更高),然患儿其它伴见的体征多不明显,是为本证特点。
  治法主方 疏风清热。银翘散加减。
  风热时邪,夹寒郁表,症见骤发高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白,鼻流清涕,口不干渴,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浮有力。治以疏风清热,发汗解表,败毒散加减。
  2。疹出邪退
  证候表现 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很快延及全身,约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舌红苔薄,脉细有力.
  辨证要点 本期以出疹为主症。由于邪热内蕴肺胃,与气血相搏于肌肤,出疹为邪毒外达肌肤之象。因此,本证在于辨别皮疹的稀疏稠密,以别病情轻重。若出疹稀疏,说明邪热不盛,出疹稠密较多,说明邪热较重.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佐以养阴凉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奶麻
  (概述]
  奶麻,,是以急性发病,突然高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为特征的一种婴幼儿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麻痘定论.分别各麻各样调治论》说:“奶麻瘾疹之类,皆风热客于脾肺二经所致,用荆芥发表汤,此药大能疏风泄热清热。”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位及治法。由于形似麻疹,故又称“假麻”。
  西医学称奶麻为幼儿急疹。本病在婴幼儿中发病多见,又以6—18个月的小儿好发,1岁以下发病率高,6个月以内婴儿亦有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者占绝大多数。本病预后良好,患儿多能顺利康复。患本病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很少见到第2次发病。
  我国在明代《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疹毒症治歌括》中就有奶麻子的记载,并提出本病与麻疹不同。清代《医宗金鉴》、《麻科活人全书》等对奶麻的病因、.临床证候、治疗方药、疾病预后等方面均有详细的叙述。
  现代对奶麻的研究,在临床研究方面,提出幼儿急疹疾病中婴幼儿可出现囟门饱满,认为在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药物因素影响下,前囟饱满对幼儿急疹的早期诊断有意义。中医药防治本病多按风热郁表进行辨证诊治,并取得较明显的疗效。在实验研究方面,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浆中已分离出幼儿急疹病毒,为幼儿急疹的疾病感染、发病机理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感病因 外由感受风热时邪.冬春之季,风热时邪经口鼻而入,袭于肺卫,是为外因。
  2.正虚病因 小儿肺常不足,且为娇脏。肺主皮毛属卫,风热时邪其性属温,温邪上受,犯于肺卫;肺气虚弱者卫外不足,易为风热时邪所袭,发为奶麻。
  二、病理
  奶麻发病,是由风温时邪,侵袭于肺,《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中:“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故邪在上焦,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病变脏腑在肺卫,初起见 .有肺卫表证,但为时短暂。继而邪郁化热,邪热蕴郁肺胃,肺胃气分热盛,则骤见高热,烦躁口渴,或伴见咳嗽、呕吐、纳呆等症。风热时邪,与气血相搏而发于肌肤,邪热得以外泄,则热退疹出而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小儿奶麻的诊断依据:
  1.患儿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为多。 .
  2。起病急骤,突然高热,持续3--4天,全身症状轻微。
  3。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
  4.皮疹以躯干、腰、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少见,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5.实验室检查,末梢血象呈白细胞减少,分类则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二、鉴别诊断
  临床除与麻疹,风疹、丹痧区别外,还需与肠道病毒感染、药物疹等病证进行鉴别。
  1.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出现皮疹,临床鉴别有一定困难.一般肠道病毒传染性较强,容易造成流行,多数患儿在出疹时伴有发热、流涕、咽痛等症状;皮疹可为斑疹、斑丘疹,或疱疹,或风疹样,或荨麻疹,或紫癜等为特点。
  2.药物疹 临床多见于用磺胺药或氨苄青霉素等药物所引起,出现皮疹及发热等症。一般可根据服药病史,或停药后皮疹即消退等帮助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l。辨识常证 奶麻发病由风热时邪,经口鼻而入所致,,临床以高热和全身症状轻微为特点.发病前l一2周可有精神、食欲等方面的改变,常易被忽视。发病时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上升至39.5℃-40℃,或更高,持续3—4天后可突然降至正常.患儿在高热期仅表现为咽红目赤、咳嗽流涕等上感症状,而全身症状轻微。当发热骤降或稍后,即出现皮疹,且皮疹由颈部及躯干开始,可在一天之内迅速波及全身,面部及肘、膝以下少见,.皮疹多呈不规则样红色斑点或斑丘疹,周围有浅色红晕,压之退色。皮疹出现后工一2天内全部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2.辨别轻重 奶麻轻证。起病突然高热,并持续3--4天,临床表现除发热外,其它症状表现轻微,神情安静,热退之际或稍后,皮疹透发。奶麻重症,是由感邪过盛,或小儿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可因热扰心神而致烦躁不宁;热动肝风,则四肢抽搐。邪郁脾胃,致使胃失和降,则上逆呕吐,饮食不振;脾运失健,则大便泄泻或大便秘结。
  二、治疗原则 .
  奶麻的治疗,总以清热解毒为主。风热在表治以疏风清热,热退疹透治以凉血解毒;热盛动风佐以清热止惊;热扰心神佐以清心除烦;热郁脾胃所致胃失和降,又需佐以和胃降逆,脾失健运则佐以健脾止泻或润肠通便。
  三、分证论治   

  1.肺胃蕴热
  证候表现 骤发高热,持续3—4天,精神如常,或稍有烦躁,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辨证要点 本证属奶麻初起,一般在1一2周前患儿可有轻微症状。如表现精神稍有烦躁,或饮食减少等症状,由于症状较轻,故容易被忽视.发病之后,突然高热(可在39。5℃一40℃,甚则更高),然患儿其它伴见的体征多不明显,是为本证特点。
  治法主方 疏风清热。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桑叶、菊花、牛蒡子、桔梗、竹叶、紫草、甘草.若烦躁不安者加焦山栀、钩藤;神烦欲惊者加蝉蜕、僵蚕;时作呕吐者加竹茹、生姜;大便泄泻者加葛根、扁豆。
  风热时邪,夹寒郁表,症见骤发高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白,鼻流清涕,口不干渴,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浮有力。治以疏风清热,发汗解表,败毒散加减: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银花、桑叶、甘草。鼻塞流涕,畏寒恶风者加防风、苏梗;头痛项强者加葛根、蔓荆子。
  2。疹出邪退
  证候表现 身热已退,肌肤出现玫瑰红色小丘疹,皮疹始见于躯干.很快延及全身,约经1—2天,皮疹消退,肤无痒感.舌红苔薄,脉细有力.
  辨证要点 本期以出疹为主症。由于邪热内蕴肺胃,与气血相搏于肌肤,出疹为邪毒外达肌肤之象。因此,本证在于辨别皮疹的稀疏稠密,以别病情轻重。若出疹稀疏,说明邪热不盛,出疹稠密较多,说明邪热较重.
  治法主方 清热解毒,佐以养阴凉血。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方药运用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后下)、桔梗、竹叶、牛蒡子、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生甘草。食欲不振加鸡内金、麦芽,大便干结加火麻仁、蜂蜜。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用于奶麻疾病初起,风热在表者。 .
  2.板蓝根冲剂 用于风热在表,热蕴肺卫者。
  3.银黄口服液 用于热蕴肺卫:高热未退者。
  4.小儿紫草丸 用于热毒炽盛,皮疹稠密者。 .
  二、单方验方

  1.金银花、连翘各lOg,夏枯草15g,蝉蜕6g,加水煎煮,去渣取液,以汤代茶饮。用于奶麻热蕴肺胃,高热口渴者。
  2。丹皮、紫草各6g,红花、蝉蜕各3g,加水煎煮,去渣取液,以汤代茶饮。用于疹出稠密者。
  三、药物外治
  1.桑叶、板蓝根各15g,连翘lOg,加水煎煮,去渣取液,以药液熏洗,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连续l一2天。用于风热在表。
  2。紫浮萍30g,白鲜皮lOg,加水煎煮去渣,以药液洗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1—2天。用于热蕴肺胃,皮疹稠密者。
  四、,食疗方药
  1.金银花lOg,粳米50g。先将银花加水煎汁,去药渣后加入粳米煮成稀粥,酌加食盐调味,日食2—3次,连续2—3天。用于风热在表. .
  2.蝉蜕5g,粳米50g。先将蝉蜕洗去杂质,晒干研细末,和粳米同煮成粥。亦可待粥将熟时加入蝉蜕末煮数沸即成,每日l-2次,连续2-3天。用于奶麻热盛,烦躁不安者。
  五、针灸疗法
  体针: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对高热期患儿用强刺激泻法,持续捻针3--5分钟,不留针。用于奶麻高热。
  六、、推拿疗法
  推清肺金,揉小天心,推补肾水,推清天河水,推清板门,分阴阳,推退下六腑,捏挤大椎,按揉曲池、合谷,每日1一2次,连续工一2天。用于热蕴肺胃.
  七、西医疗法
  l。控制高热,高热时可适当用扑热息痛等退热剂,以防惊厥的发生。
  2.控制惊厥,因高热引起惊厥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止惊。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及时隔离患孩至出疹后5天,在婴幼儿集体场所,如托儿所、幼儿园等,发现可疑患儿,应隔离观察7—10天。
  2。避免接触感染。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到公共场所。
  二、护理
  1。婴幼儿患病期间,宜安静休息,注意避风寒,防感冒。
  2.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忌油腻,多饮水。
  3.持续高热者,可作物理降温:用冷毛巾敷头部,或用30%一50%酒精擦浴,防止高热引起惊厥。
  (文献选录]
  《万氏家传痘疹心法。疹毒症治歌括》:“凡小儿……,遍身红点,俗呼奶麻子是也。此由胎中受热,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作时行疹子论,妄用汤剂,盖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汤丸也。”
  《麻痘定论.分别各麻各样调治论》:“凡小儿乳麻瘾疹风热麻,不在正麻之列,不由胎毒而出,是感风热湿热而出,乃皮肤小病,……总无关利害。倘热不退,用荆芥发表汤以散之.”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瘙疹者,儿在胎中,受母血热之气所蒸已久,及生后外遇风凉,以致遍身红点,如粟米之状。满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疹之前见者,即名为瘙疹,调摄谨慎,不治自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