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脐突

 学中医书馆 2015-01-15
脐突
  (概述)
  脐突是因先天发育缺陷,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临床以啼哭、屏气则脐部突起为特征。脐突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脐疝和脐膨出。
  脐突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自愈。如系脐膨出患儿,膨出内脏或伴其它先天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病情一般较重,尚可产生腹膜炎、败血症等危重病证。死亡者多系并发其它严重畸形、新生儿硬肿症及手术后感染等.
  早在元代,中医对脐突一症已有所认识,《活幼心书。脐风撮口》云:“有脐突一症,又非脐风比……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作啼。”《医宗金鉴分、《幼幼集成》等书中则提出了治疗脐突的方药及外治膏药。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引起脐突的原因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由于初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或腹壁部分缺损。外因则为啼哭叫扰、屏气所致。 .
  二、病理
  啼哭叫扰过多,或努挣伸引,致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成为脐突。若肿物突起久不回纳,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热化火,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 .
  1。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
  2.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二、鉴别诊断
  脐疮 见于新生儿,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
  (辨证论治]
  脐突临床以局部表现为主,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治疗主要选用外治法,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宜考虑手术治疗。若伴见高热烦躁、腹痛,甚则抽搐,可参见本章“新生儿败血症”处理.

  证候表现 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小如红枣,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则重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精神好,食纳正常。
  辨证要点 因初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完全闭合,留有脐环,啼哭叫闹,压力过高,致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故脐部光浮胀突。
  治法主方 压脐法外治,二豆散外敷。先将突出脐部的小肠脂膜推回腹内,再以纱布棉花包裹光滑质硬的薄片,压垫脐部,外用纱布紧扎。时见哭闹或腹痛者,加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
  (其它疗法)
  一、药物外治
  1.鲜竹沥适量 将滴有竹沥的湿纱布敷在脐部,盖上塑料薄膜,再垫压适量的纱布块,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天为l个疗程。
  2.人发、枯矾各等分,先将乱发烧灰,与枯矾共研细末,敷脐突上,以硬纸板压之,再用绷带绕腰包扎.
  二、西医疗法
  腹壁缺损超过2cm,或年龄已逾2岁未愈者,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护理} 、
  减少婴儿啼哭叫扰,啼哭频频.肿物久不回复,应详细检查其原因,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文献选录]
  《活幼心书。脐风撮口》:“有脐突一症,又非脐风比,……产后旬日,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作啼。”
  《幼幼集成。胎病论》:“脐突者,小儿多啼所致也。脐之下为气海,啼哭不止,则触动气海,气动于中,则脐突于外,其状突出光浮,如吹起者,捏之则微有声。用乱发烧灰,枯矾等分为细末,敷突脐上,以膏药贴之自消。” .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脐突一症现代研究内容不多,主要在临床中探讨以中药外敷治疗脐突,具有一定疗效。如龚高奎报道,用赤小豆、豆豉、天南星(去皮脐)、白敛各3g,共研细末,用芭蕉树叶调药末,敷脐四周,以纱布包扎,1日2次,用药2—3剂可愈,李秋云报道用艾绒、食醋各适量,将艾绒置食醋内浸泡。用时患儿仰卧硬板床上充分暴露脐部,将突出的脐疝手法复位后,把经食醋浸泡的艾绒置于脐孔内,以填满为度,将硬纸垫压盖在脐孔上,再用胶布加以固定,先横贴一条绕至腰后,再纵贴一条上至剑突下方,下至阴阜上方,固定20天为1个疗程。陈衍英则报道以猪牙皂2g,雄黄、细辛、地龙、吴茱萸、乳香、没药、冰片各1.5g,共研细末。用时将脐部清洁,以药末3g用开水少许调成糊状,外敷于脐疝处,再以铜钱一枚压盖于药上,最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脐疝未消,可再治第2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