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突 (概述) 脐突是因先天发育缺陷,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临床以啼哭、屏气则脐部突起为特征。脐突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脐疝和脐膨出。 脐突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自愈。如系脐膨出患儿,膨出内脏或伴其它先天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病情一般较重,尚可产生腹膜炎、败血症等危重病证。死亡者多系并发其它严重畸形、新生儿硬肿症及手术后感染等. 早在元代,中医对脐突一症已有所认识,《活幼心书。脐风撮口》云:“有脐突一症,又非脐风比……外脐忽光浮如吹,捻动微响,间或惊悸作啼。”《医宗金鉴分、《幼幼集成》等书中则提出了治疗脐突的方药及外治膏药。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引起脐突的原因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由于初生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或先天发育不全,脐孔未全闭合,留有脐环,或腹壁部分缺损。外因则为啼哭叫扰、屏气所致。 . 二、病理 啼哭叫扰过多,或努挣伸引,致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成为脐突。若肿物突起久不回纳,致外邪侵入,可因邪毒化热化火,致高热、腹胀、腹痛等症。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要点 、 . 1。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出,虚大光亮,大小不一,以手按之,肿块可以回纳. 2.脐膨出为先天性脐疝,除脐部突起外,往往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如膀胱外翻、肠旋转不全等。. 二、鉴别诊断 脐疮 见于新生儿,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 (辨证论治] 脐突临床以局部表现为主,精神、食欲无明显改变。治疗主要选用外治法,如年龄已逾2岁,仍未痊愈,宜考虑手术治疗。若伴见高热烦躁、腹痛,甚则抽搐,可参见本章“新生儿败血症”处理. 证候表现 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小如红枣,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推回腹内,啼哭叫闹则重复突出。脐部皮色如常,精神好,食纳正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03.贴敷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