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敞车到“新北方”

 风语塔拉 2015-01-15
从大敞车到“新北方”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作者:田国建     2008-07-31 10:24:05

  上世纪80年代,交警在检查大轿车的违章行为。这种轿车是当时最常见的送班车。

  人们这样形容克拉玛依石油工人的乘车条件:上世纪60年代乘敞车,70年代乘蓬布车,八九十年代坐大轿车,21世纪坐全封闭的空调车。

  事实确实如此。克拉玛依油田刚开发时,发往外探区的班车,送石油工人到井队的送班车,都是清一色的敞车。不管男女老少,人们就站在后车厢里,刮风下雨也罢,太阳暴晒也罢,都是没遮没挡。

  一位已退休的老石油工人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一年春天,敞车把他们送到井上后,突然刮起了十多级的大风。遇到刮大风,敞车如果强制行驶,会有被刮翻的危险,只好就地等待。结果是下了班的人回不了家,要去上班的人上不了井。风刮了三十多个小时才停,他们就那么干等着。

  “那年头,开车的也不容易。在冬天,前一天晚上停车时必须放干净水箱里的水,第二天早晨发动车前要先用开水烫水箱,连烫几次,再用喷灯烤底盘,等机器稍微热一点,要借着这个热度,一人打马达,另一人摇摇把,才能把车发动。一位开了30年车的老司机说起了当年的工作情景,“大冬天,在下面摇摇把的人常常是大汗淋漓”。

  上世纪70年代,为了防风,敞车车厢上都搭上了帆布蓬子,这样遇到刮风下雨天,人们总算有个遮挡了。一位在油田工作了近30年的“老石油”说:那时,人们冬天乘车都穿着羊皮大衣,路途稍远的还要穿毡筒,毡筒虽走路不便,但非常暖和。“再说了,大家挤在一起互相取暖,也就感觉不到多冷了。”

  这位“老石油”至今还很怀念当年的蓬布车,因为它防风又防雨。遇到大风天在戈壁滩上一等二三十个小时,人们起码有了避风的港湾。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克拉玛依人的乘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克拉玛依市已拥有大客车三四百辆,不但接送采油工人上下班的班车陆续换成了大客车,就是人们出去旅游,到后山避暑也都乘着大客车。大客车虽然没有空调,夏天热一点,但冬天排气管从车内通过,还是能给车内增加不少温度。

  这时候司机早晨发动汽车已不再用喷灯,因为汽车已开始使用冬季专用机油,用开水把水厢烫上几次,车子基本都能发动着。

  进入本世纪,人们的乘车条件已开始向舒适型、宽敞型改进。“北方”、“宇通”、“亚星”等新型大客车开进了克拉玛依。

  如今,发往外探区的车全换成了带空调的“宇通”和“亚星”车,发往乌鲁木齐市的班车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新北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