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上学得的东西全部忘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么若干年后,没有了繁琐的公式,没有了记不住的古文,我们还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成都市树德中学宁夏街校区教师戴华说,“我希望我们可以给孩子们留下专业上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熏陶下培养出来的人格。”这,也正是树德中学多年来践行的德育发展目标。
日前,树德中学第14届德育研讨会举行,该校教师们通过主题班会和教师论坛的形式,分享了德育工作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带来一场主题讲座,将德育主题升华为“幸福教育”。他强调:“如果现在的孩子不幸福,以后就会没有创造幸福的能力。这就是德育的重要性。”
激发心灵的力量
——树德中学第十四届德育研讨会观察
文|本报记者 吴宇婷
主题班会不仅让学生动情
在主题为“爱·梦想”的班会上,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教师杨华军先播放了一段视频,用照片形式再现了高中两年来的点滴瞬间。之后,他让学生们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瞬间写下来,并进行分享。“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会感受到了同学间的互助、运动会的团结、同桌的陪伴。除了同学间的爱,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爱呢?”
“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学生抢答。杨华军跟着学生的节奏,先后播放了家长、老师的视频。在分享亲情环节,不少学生触动落泪,感慨颇深。
成都市教科院德育教研员吕红霞认为,杨华军在主题班会中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扩大主题班会对学生内心的影响。她还提到,主题班会中师生互动很重要,杨华军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分享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只要是举手的学生,几乎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故事,老师也一一进行回应,很值得推荐。
“为什么主题班会一定需要老师回应?回应的作用是强化学生正确的认识,纠正价值观。但有些老师会因为赶时间而催促学生,或者在学生说完一大段感触后只是一句‘回答得很好’。这些行为让老师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影响师生共情。而主题班会最理想的效果恰恰就是师生共情。”
“虽然这堂班会课有不少出彩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个通病:主题不够明确。”吕红霞说,她走访学校时,发现很多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对主题的把握不够明确,尤其是一些感性环节,学生哭成一片,老师就以为成功了,其实是错误的。“主题班会需要顶层设计,提出的问题需要精心斟酌,逐渐带领学生领悟主题。”吕红霞举例,如果杨华军可以把“爱”这个主题追问下去,让学生除了感谢之外,更明白如何将情感转化成内在动力,这堂班会课才算成功。
注重个体需求的微德育
研讨会当天,会场门口摆满了蓝色手环,这是树德中学心理健康中心近期推出的力量手环,手环共有5种颜色,每个颜色象征一种意义。蓝色,象征阅读。“戴上手环后,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来的意义——每天阅读15分钟。”负责分配手环的学生介绍道。
如果说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班级的顶层设计,那么微德育就是学校对学生的顶层设计。什么是微德育?树德中学宁夏街校区教师文波解释:微德育是针对个体、较小的群体,以及群体中某些微小的德育现象开展的活动和实施的课程。相比传统德育,更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手环活动,恰是微德育的典型案例。
2014年,树德中学针对微德育开展了右手行动、静音行动、班级微讲坛、国旗下演讲的创新等。“以前国旗下的演讲有的学生不爱听,现在我们要求学生演讲自己的故事,生动活泼,说服力强,凡是想讲的学生都可以参加。这才是学生想听的演讲。”文波说,这些活动不用耗费太多精力,例如微讲坛,一节自习课就可以做到,非常利于实施。这也是微德育的优势。
据记者了解,许多学校的德育活动总局限于大活动,忽略了微小的德育现象,“许多学校有非常好的顶层设计,却始终落实不下去。像学校卫生、个人行为习惯等问题必须通过班级层面的微德育解决。”文波认为,以前学校设计的活动只面向统计学上的每个学生,导致学生被集体化,甚至无差别对待,没有充分注重个体的发展和价值体现。微德育进一步关心学生的内心情感和需求,应该成为学校德育新的价值取向。
德育是学生的内在动力
“我们为什么需要德育?因为有的学生需要价值引导。”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感慨。德育一直都在践行着,为什么却收效甚微?檀传宝认为,这其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有的学校过分强制,有的学校过分放任。要克服这两个弊端,唯一的办法是在做价值引导时,不仅不招致学生反感,还要受到他们欢迎。“我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中间的路’,其要点是让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经过审美化处理之后,具有美感,才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
只有学生真正接受了的德育,才是践行了的德育。它不是“假大空”,也不仅仅停留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它既需要与教育融合,又需要与教学分离。树德中学副校长毛道生借鉴赫尔巴特的观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此次研讨会目的,正是强调教育应走出“只见知识,忽略人性”的误区,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解放,从而找到真正的、内在的生活乐趣与学习动力。
檀传宝认为,德育的践行,是希望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成为内在的动力。“我们应该让学生找到学习动机,让他们因为喜欢学习而去学习,而不是因为家长、老师。”德育不是表面的活动形式,也不是大篇的文字内容,它应是一壶用之不完的灯油,是学生内在的动力,是心灵的滋养液,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长明”。
我们的微信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