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唇 疔 .

 学中医书馆 2015-01-16
   唇  疔    .
    [概述]
    概念  疗疮生于唇部,称为唇疔。根据病变部位及局部症状特征不同,又有不同名
称。疗疮生于唇棱而出现口唇外翻,称反唇疗。疔疮生于口角,引起开口不便或开口困
难,称锁口疔。疗疮在唇中呈一点红黄小疱,色艳如火,则称为火焰疗。本病相当于唇
疖或唇痈。    .
    唇疗自儿童至老人均可发生,以青壮年为多见。多因外感邪毒或脾胃经火毒聚结于
唇所致。唇疗若处理不当.或失治误治,可致“疔疮走黄”之逆证,常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唇疔在唇中的发病部位及特征虽不尽同,但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现归纳如下。
    一、风热邪毒侵袭  患者起居不慎,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如节候之寒温肃杀,酷暑,
火毒,或中疫死之牛、马、猪、羊、蛇、虫之毒,或因昆虫咬伤肌膜,破而染毒等因素,
致火毒入侵,热毒伏结于唇,蕴蒸肌膜,气血凝滞.暴发而为唇疔。
    二,脾胃积热壅盛  平素嗜食炙熄或膏梁厚味、烟酒辛辣之品,致脾胃湿热化火,
火毒循经上燔,熏灼唇之肌膜而致唇疔。
    三。心经火毒上炎  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情志不遂,气郁而化火,心火、
内炽,火毒上炎,结聚于唇,成疔成疮。
    [临床诊断]
    症状:唇部患处灼痛及麻痒感,说话时疼痛加剧,影响饮食,病势轻则无全身症状.
稍重者则兼见寒热交作、头痛、心烦、恶心、纳呆,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
    检查:唇疗多生于上唇,亦有见生于下唇,反唇疗发于唇里棱(唇红部肌膜与皮肤
交界处);锁口疗生在嘴角;火焰疗生于上下唇,疔红艳如火。上述三种唇疔除各有特.
点外,初起均见疗形如粟粒或粉刺样,为一微红突起之小硬结,上有小白色疮头,四周.
赤肿坚硬,形小而根脚较深,如铁钉之状。   
    [辨证施治]
    一、辨证
    1。风热邪毒侵袭
    证候:疗可发于上下唇任何部位,  自觉患处掀热疼痛日增,疗疮周围肌膜肿胀明显
而迅速.疗头坚硬而根深,患唇感觉麻痒,肿胀较甚,全身可见恶寒发热、汗出、头痛、
口干,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为百病之长,热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风热化火,其性升发而向上,
直侵头面之唇部,因火毒攻唇,故见唇掀热疼痛,周围肌膜肿胀;风性善行,故症见唇.
感麻痒,肿胀较甚;火毒凝结故疮头坚硬根深如钉;风热阳邪,其性开泄走表,故见汗.
出恶风,头痛,发热,苔薄白,脉浮等风热表证。
    2.脾胃火毒壅盛
    证候:疗多发上唇,特别是唇棱处(即唇红部粘膜与唇皮肤交界处),唇部肌膜千
燥,色焦红,疔起如粟粒为一微红突起之小硬结,上有白色疮头,渐肿而破,有粘脓流.
出,甚者溃烂,疔脚根深,唇部麻痛而增厚,令唇外翻,俗称反唇疔.全身可见口干苦,
口渴引饮,烦躁.腹胀,大便秘结,纳呆,舌苔黄腻,脉数。
    病机分析:唇为脾之外窍.上唇属脾而足阳明胃经之脉挟口环唇.下唇属胃,因饮
食不节而致湿热困积脾胃,湿热久郁化火,火热循经上蒸,结毒于唇,敌见唇部发红,
干燥,甚则焦红,疔头硬结,根深;  胃热伤津,故口渴欲饮,湿热内盛故腹胀便秘,疲
倦,胃呆,舌苔黄脉数等脾胃湿热之症。
  3.心经火毒上炎    .
  证候:临床表现除唇疗的一般症状,如痛痒麻木,疔头硬结,根深等:还突出表现

疗头呈一点带红色小水泡,形艳似火.灼热发痒,俗称火焰疗。全身表现+面赤口渴..
甚则寒热交作,烦躁失眠,舌强,精神恍惚,尿赤灼痛,舌尖红,脉数等症。
    病机分析:因情志之火内发,心火炽盛,则心烦;火扰心神则失眠.精神恍惚而烦
躁;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火上炎.故舌红面赤;火热伤津则口渴;心移热于小肠
则尿赤灼痛;心主血,其色赤,火毒滞结于唇,故见唇疗处发红似火,灼热疼痛。
    唇疗如处理不当,或强行挤压,病势发展,唇部肿胀外翻,疗头陷黑,坚硬无脓,
肿势扩散,以至头面俱肿,、并伴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胁痛气急,恶心呕吐,饮食减少,
夜不安寐,便秘溲赤,皮肤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身发黄,苔黄、舌质红绛,脉洪数。为毒
人营血,则为走黄逆症,常可危及生命。
    二、治疗  唇疗总由火毒而生,火毒之源.外因为风火邪毒入侵,内因力素食辛辣,
脾胃热盛及心火上炎而致.而上唇属脾,下唇属胃,嘴角为心脾经所属,故辨证时须细
察病情,综合分析,依病因病机的不同、病变部位的差异而进行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1。风热邪毒侵袭    .
    治则。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用以清热解毒,消散疗疮。如唇疔初起,有恶寒发热,毒势进
展较快,加服蟾酥丸,盖被取汗,以解毒消肿,活血定痛。如出现发热口干燥.大便秘
结.脉象沉实,这是邪毒入里的表现,宜用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加入大黄,葱头.
使内困之邪下泄。
    2.脾胃火毒壅盛
    治则:泻胃火.清脾热。
    方药,救唇汤加生地、苦参、石膏。该方是针对唇疗而设立的,方中银花、紫花地
丁,知母,使积热火毒清解消散;生甘草清热解毒;白果去湿杀虫.桔梗引药上走于唇,
合用能达消散疔疮之效。由于唇疔病情往往发展迅速,故在煎服汤药前加服化疔内消散。
该方以金银花,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知母泻火去湿;  当归、赤芍,生甘草活血凉
血,贝母、花粉软坚化结;穿山甲、皂角刺托毒排脓.活血消痈;  白芨、乳香活血止痛.
捎肿生肌,全方合用,使疔毒内消,止痛软坚之效。
    3.心经火毒上炎
    治则:泻心解毒止痛。
    方药,疔毒复生扬加黄连。方中以栀子、木通、黄连清心经之火毒;金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牡蛎软坚散结,乳香、没药、皂角刺消肿止痛。若出现疔疮走黄.多为邪实
证实,宜凉血清热解毒,即服七星剑汤急救。方中用苍耳头、野菊花、稀莶草、地丁香、
半枝莲、蚤休、麻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疮痈热毒,疔毒内攻,走黄之症,能起解
毒泻火之效。如手足厥冷,脉象突然停止.是毒气闭塞,经脉之气不能宣通的缘故.宜
先用蟾酥丸口服,随后立即用木香流气饮煎服.以行气通脉,脉象自然会出现。该方中
除当归、川芎二味活血药外,配入紫苏、枳实、乌药、陈皮、青皮、大腹皮、枳壳、木
香,槟榔等行气之品。如寒战高热.烦躁神昏,皮肤现瘀点.或全身发黄.可配犀角地
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使蓄血或心营之热得解。另服安宫牛黄丸以豁痰开窍解
毒或服紫雪丹以清热开窍,镇痉安神。若唇疔误用灸法而烦躁谵语者.是火气逼毒内攻

的缘故,宜内服解毒大青汤。方中重用大青叶、石膏、知母、栀子、竹叶等清热解毒之
药。如唇疔用针刺破出脓,出现正气虚弱,惊惕心悸,宜服内托安神散。方中以人参、
黄芪、白术、茯苓内托;  以石菖蒲、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安神。全方合用可达内托安
神之效。如过度使用清热攻利之品,以致口渴、脉象虚大者.宜补中益气汤。    .
    (二)外治法  唇疔初起,红肿未溃时,外敷玉露散或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或蟾酥锭
之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如疗头溃破后,外敷芙蓉膏,以清热拔毒,去腐生肌。
脓尽生新用珍珠八宝丹或上盖太乙膏以生肌长肉收口。
    (三)其他疗法  针刺放血法:在病人腿弯中(即胭窝委中穴)部位寻找,如发现有
紫黑筋者,用长针对准紫筋,刺出黑血,以泄毒外出;如疔毒内攻,出现走黄之症状时,
立即按走黄的部位,循着经脉去找寻,如发现一个直竖起来的芒刺,那就是。疗苗。,应
立刻用针刺入疗苗.放出恶血。
  (转归及预后]
  唇疗一般发病较急,病情较重,但经过及时适当用药,大部分预后是好的,但个别
病例由于误治或失治,特别是唇疗初期.由于疔头硬结、根深,而用力挤压,或盲目挑
刺,造成火毒沿头面脉络扩散,出现疗毒内陷走黄之逆症时,常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唇
疔一般轻症较常见,而发生走黄逆症者较少见。
    [预防及护理]
    预防方面:平素调制饮食,节制房事,避免四时不正之气及疫厉之邪感染,忌食辣
淑,酒、烟、及生冷食物。
    护理方面:唇疔患者要饮食清淡,忌进食硬物以免刺伤唇部肌膜,会令唇疗恶化。
忌灸法免助火势增长而加剧病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