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 疔

 学中医书馆 2015-01-16
鼻    疔
    [概述]    。
    概念  鼻疗是指发生在鼻尖、鼻翼、鼻前庭部位的疗疮疖肿,以局部红肿,呈粟米
状突起,坚硬胀痛,有脓点为特征。鼻疔即鼻疖,又称“白丁。、。白刃疔。,“鼻尖疔。
等,多因肺胃积热,火毒结聚,上炎于鼻而成,或因挖鼻,拔鼻毛损伤鼻前孔肌肤,染
毒而生。本病若处理不当,邪毒内陷,可转成疔疮走黄之重证。
    历史源流  鼻疔一病,最早记载于汉代《中藏经.卷中》,谓之。白丁”.说:。白了
者,起于鼻下,初起如粟状,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痒痛,使人增寒头重,状若伤寒,
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急治之。。
对发病部位、症状的描述,及对本病的转归预后均有论述。
    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称为。鼻生疮”,认为是肺脏有热上冲于鼻而致病。.
、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亦称。鼻生疮。,说:“夫鼻者,肺之窍,故肺气通
于鼻也,若脏腑不调.阴阳否塞.气血壅滞.荣卫不通,则上焦生邪热之气,:伏留不散,’

上攻于鼻.故令鼻中生疮也。。并提出治疗的方剂,如前胡散方,栀子仁煎\没药翠歹笋。
  .明代,,《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白疔。一说:“起于右鼻初起如粟米大,辉赤头白;或
麻木,或疼痛,使人增寒头重,鼻口干,咽喉燥,不欲饮食”《外科正宗..卷二》:称白
刃疗,认为是毒气发于肺经而致,对疔疮的内外治法均有论述.该书卷四,又提出了鼻
疗毒邪内陷¨转为逆证的危重症状和预后。《证冶准绳。疡医。卷之三》称发胡,明确指
出多因拔鼻毛,外感风邪而发,若治疗不当,可玖口噤如痉,角弓反张等重证。可见.
此时期医家们对鼻疗已有较全面的认识。  、    .
:  清代,各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对鼻疗的成因卜症状、治疗叙述得更加详细。《医
宗金鉴。卷六十五》谓:。此症生于鼻孔内,鼻窍肿塞,胀痛引脑门,甚则唇腮俱作浮肿,
由肺经火毒,凝结而成”.一明确指出鼻疗的病因为肺经火毒,治疗用蟾酥丸,清热解毒。
若肿硬外发,用离宫锭涂之。《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说:“鼻疔生鼻孔内,肿胀痛引脑
门,寒热交作,甚则唇腮俱肿”。提出宜服夺命丹,,须速洽;其他如《疡医大全.卷十
二》、《外科大成.卷三》,《增订治疗大全.卷上》均对鼻疔有详细的记载。    、
    总的来说,历代医家认为鼻疗责之于肺,是肺经有热或肺经火毒,、或风邪伤肺;邪
正相击所致。并可出现逆证。这些资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病因病机]   
    一、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如挖鼻,拔鼻毛均可损伤鼻窍肌肤或毛根,风热邪毒乘机
而入,邪毒犯肺,郁而化火,火毒熏蒸鼻窍,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毒聚而生鼻疔。
    若恣食膏梁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致使肺胃积热,复受湿热邪毒侵袭,则火毒结聚.
循经上犯鼻窍而生鼻疗。    .
    二、邪毒炽盛,内陷营血  
    头为诸阳之会,鼻为血脉多聚之处,其脉络内通于脑。若邪毒久恋.火毒势猛,又
因调治不当,过于克伐,正气虚衰,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导致邪毒走散,
入侵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疮走黄之危证。
    [临床诊断]
  .症状:初起鼻尖或鼻前孔部红肿发胀,疼痛,或麻或痒,继之疼痛曰益加重,触之
更甚。成脓时有跳痛,或痛引脑门。全身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便秘尿赤
等症状。  
    检查:见一侧鼻前庭内有丘状隆起,周围红肿发硬.顶部可见黄白色脓点。严重者;
可引起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  
  ’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证候:初起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疼痛加重,.有跳痛,或麻或痒卜,并
有粟米样突起,形如钉状,其根坚硬较深,3~5臣屑疮顶出现黄白色脓点。全身可有恶
寒发热,头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白或黄。脉数等。
。  病机分析:、此型病者多见于病之初起,外邪侵袭.肺经火毒.上循熏灼鼻窍..聚毒
不散而成疗。火毒上犯,蒸灼肌肤,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聚毒不散而成粟米样突起..

形如钉状,.又因火毒结聚,.经络阻塞厂气血不逋.,出现红肿而疼铢两分寸痛或疼痛加剧,。邪毒
灼腐肌肤而成脓,《灵枢。痈疽》篇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邪毒
壅盛,正邪相搏,故见恶寒发热。又邪毒上扰,内困清窍而不泄,清阳受阻不达.故头
痛0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邪毒内盛之证   
    2.邪毒炽盛:内陷营血  
    证侯:局部红肿剧痛,鼻肿如瓶,  目胞合缝,疔顶紫暗,顶陷无脓,伴高热头痛,
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病机分析:此型为火毒势猛,正不胜邪,致邪毒内陷,疔疮走黄之重症。因火毒壅
盛,则症见红肿剧痛,鼻肿如瓶,  目胞合缝.正气衰虚,不能托毒外出,反陷入里,故
见疔顶紫暗,顶陷无脓。毒入营血,犯及心包,内扰心神,见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烦
躁不安,神昏谵语等重症。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均为邪热火毒内壅之证。  .
    :、治疗    ’
    (一)内治法  
    1.邪毒外袭,火毒上攻
    治则:祛邪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银花,野菊,天葵子清热解毒;蒲公英,.紫花地丁苦
寒泄热消肿。
    临床上,若有表证者,加防风、荆芥以疏风解毒。疼痛甚者,加归尾、赤芍,丹皮
等以活血止痛。若脓成不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  以助消肿溃脓。口渴发热者.加竹
叶、生石膏、山栀等,  以清泄上焦之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元明粉,以泄热通便。
    亦可选用黄连解毒汤,苦寒泄热解毒。
    2.邪毒炽盛,内陷营血
    治则:苦寒泄热,凉血解毒。    ’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运用。二方合用,以苦寒泄热,凉血解毒,并
服六神丸.每天30-60粒。
    如病情发展,出现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镇痉息风。若
病情日久,气阴耗伤,脉象虚弱者,宜生脉饮以益阴补气。    ,
    (--)外治法    .    ,    .
    I。敷药  以药物局部外敷,达到清热解毒,使毒渐趋局限,托毒外泄。
    (1)可用内服药之药渣煎汤作湿敷。
    (2)患部涂敷玉露膏、金黄散,或用紫金锭、四黄散调水涂敷。
    2.排脓  若鼻疔脓已成熟,局部作清洁消毒后,轻轻挑出脓头,  以脓出为限,创
口再敷药,切忌将疮顶切开过多,以免导致脓毒走散。.    .
  (三)民间疗法    .    一
  1.选用野菊花、芙蓉叶花捣烂外敷患处。    、
  2。芙蓉叶研粉30克加入蜂蜜和红茶适量,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
  3.苍耳虫浸入麻油)然后挑苍耳虫敷患处。.    、  :
  4.鲜野菊花叶、黄花地丁叶捣烂外敷。    .    ‘
  .5.用七叶一枝花块根研末,凡士林调敷患处。    :    ,.÷    .,

    6。用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克,水煎服。或翻白草.鬼针草.
地丁各30克,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透脓。    .
    [转妇及预后]
    鼻疗如能及时得到恰当的治疗,预后良好,迅速痊愈。若治法不当.妄加挤压、触
碰,挑刺,灸法或早期切开,均可导致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出现疔疮走黄
之危候。    .
    [预防及护理]
    ].戒除挖鼻、扯鼻毛之不良习惯,根治其他鼻病,保持鼻前孔部清洁,提高机体
抗病能力。
    2.忌食辛辣炙熔.肥甘厚味之品,以免诸经火毒内生。
    3.禁忌一切挤压,触碰鼻部患处。不能使用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或切开
过多,以免邪毒走散。
    4。若有全身症状出现,应卧床休息,注意调养。多食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
畅。
    [文献资料选述]
    一、古代资料分析    ,
    (一)对鼻疗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鼻疗的病因病机的论述都比较简要,
认为鼻疗是疔疮的一种,并皆宗《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丫的病因
说。《中藏经.卷中》论述更加具体,认为“喜怒忧思,冲寒冒热。,七情所伤,感受外邪
寒热可致;。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蚱酱”,肺胃有热而成;或因色欲过度,正气虚
衰所生,但总的认为这些都可使“邪毒浸渍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丁”。《医宗金鉴.卷
六十五》又提出:“或中蚝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四时不正疫气”。感受疫
毒时气,皆可成疔为鼻为肺之窍,肺气通于鼻,鼻疔的形成与肺经有密切的关系。正如《中
藏经.卷中》说:。白丁者,其根在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谓:“肺气通于鼻,若
脏腑不调,阴阳否塞.气血壅滞,荣卫不通,则上焦生邪热之气.伏留不散,攻于鼻”。
亦指出由于肺脏不调,阴阳否塞,气血壅滞可使鼻部生疮疗,同时又提出“风冷搏于肺
脏。,外邪风冷侵袭亦可发生。《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叙述鼻厅时说:。白丁者,大肠虚
热,根在肺”,《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认为鼻疔“由肺经火毒拧结而成”,《疡医大全。卷
十二》也认为鼻疔“乃扰郁伤肺,房欲传肾,火乘金位,燔灼而成”。以上这些论述,不
论外邪如何入侵内伤脏腑,但病机变化均在于肺。
    (二)对鼻疗辨证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鼻疗很早就有认识,如《中藏经.卷中》说:“白
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痒痛。,比较明确地指出了鼻疔
的初起局部症状.接着又叙述了鼻疔亦可出现全身症状,“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
欲食,胸膈满闷”.之后又指出鼻疗还可出现重危证侯.。喘促昏冒,……此疾不过五日.
祸必至矣。。当时对鼻疗的观察能这样的细致全面,是非常可贵的。
    以后医家在此基础上对鼻疔的认识又更加深入,如《外科正宗.拾遗证第一百三十
八》说:。鼻疔生于鼻内,痛引脑门,不能运气,胀塞鼻窍,甚者唇腮俱肿”。指出鼻疗
症情严重时不仅疼痛加剧,而且由于肿胀可致鼻塞不通气.甚至出现其四周口唇。腮须

部肿胀等局部症状。《疡医大全.卷十二》引用申斗垣对鼻疔的叙述,谓:“鼻疗,……二
三日神思困倦,筋骨酸痛,  四五日寒热交作,毒气攻心,头面肿大,八九日呕逆昏迷。
痰升气促,十难救一”。并指出“医者不可不察”要重视这一逆证的出现。对鼻疗的逆证
在历代不少医著中也多有论及,如《增订治疗大全。卷上》说:“迟则毒气内攻,神昏呕
哕,鼻肿如瓶”。《外科大成.鼻部》着重指出“鼻肿如瓶者逆”,以上的论述中充分说明
祖国医学对鼻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初起症状、局部症状到全身症状,以及可出现危
重症状的描述,都符合临床实践,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对鼻疔的治疗方面  历代医家对鼻疔的治疗,多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
法。如《中藏经。卷中》载有内服治白丁憎寒喘急昏冒方.外敷用白丁方。《太平圣惠
方.卷三十七》设内服没药散,前胡散。《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
《增订治疗大全.卷上》均提出内服蟾酥丸,外用离宫锭子。从上述内服、外用方药来
看,  内服方药,均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如治白丁憎寒喘急昏冒方,是以泻肺泄毒为
主,而没药散、前胡散则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而取效,  蟾酥丸也是清热解毒,消肿止
痛之剂。外用方药如白丁方、离宫锭子,均有消肿上痛,泄毒的作用。
    历代医家对鼻疔的治疗还提出“须速治”,“宜急治之”,否则易生逆证,而用实践经
验告诫后人。
    二、现代资料分析  现代学者治疗鼻疖,多内服,外用相结合进行辨证治疗。如有
介绍”’用复方黄连散加黄芩汤治疗鼻疖,取得良效。有报道”’治疗鼻疖2例,例1症属
风热蕴肺,上扰清窍,治以散风清热,佐以和营,用荆芥、防风、银花、连翘壳、蒲公
英,甘草、炙僵蚕、皂角刺、赤芍、丹皮、芙蓉花等药加减,外用芙蓉叶粉加入蜂蜜、
红茶叶汁,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例2,症属热毒内蕴,上攻鼻窍,治宜清热解毒,佐以
消散,药用赤芍、丹皮、紫花地丁、杭菊花、金银花、甘草、黄芩.绿豆壳、芙蓉花、
外敷药同例1。作者认为,  以上两例同为鼻疖,均以鼻窍红肿散漫为主,但有不同之处,
例一兼见表证,辨证为风热犯肺,熏灼鼻窍,故用荆芥、防风、僵蚕以疏邪宣散,表证
解除后,继用清热消肿法,竞收全功。例2鼻窍红肿延及面颧,是属热毒炽盛,始终采
用清热和营,消肿解毒之剂治疗而奏效。说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可靠性。有报
道“’治疗疔疮走黄的验案,患者鼻疗疔疮走黄,邪陷厥少阴,神糊抽搐.遍发风疹,疮
顶腐脓不多,病势危殆,方用紫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蚤休、生甘草、银花、赤芍、
黑山栀、三黄丸,羚羊角粉等,疮顶渗五虎丹,周围湿敷金黄散。有介绍“,治疗疗疮走
黄的经验,作者认为疔疮走黄,症情危急多变,似属现代医学败血症,脓毒血症范畴。
其病机多为疔毒内陷,侵及营血、脏腑,直犯神明,故喜用《外科正宗》之七星剑方,认
为疔疮走黄,非独陷于心包一经,其他经络脏腑亦可累及,七星剑方具有清热解毒,凉
血消肿之功.只需随不同症情略作加减.即可收到显著疗效。亦有介绍“,立马回疔丹治疗
颜面部疔疮,临床应用五十余年疗效显著确切。立马回疔丹全方具有抑杀细菌,促使炎症
局限,软化腐蚀脓栓,扩创引流等作用,是治疗疔疮较好的外治方药。鼻疔的治疗,临床有
不少成功医案及经验的报道,在此不一一列举。不少学者发掘古代医学的宝贵经验,运用
于临床,并根据病情之轻重、邪毒之深浅,内外结合,坚持辨证用药,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小结]
    鼻疔以鼻部的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紧,坚硬如钉.顶有黄白色小脓点为特征。

多由于邪毒外袭,肺经火毒上攻所致。本病若处理不当,邪毒内陷,可出现疗疮走黄之
证。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泄热凉血为主,并配合外治法。   
    参考文献
    .    .
  (I)郝兆澄  复方黄连散加黄芩汤治疗鼻疖  中医杂志  (10):40 1962.    、
  (2)张赞医  张赞医临床经验选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I.
  U 3)将景全等.治愈两例疗疮走黄  江苏中医杂志  (6):39 1962.
  (4)张长顺  尹济苍治疗疗疮走黄验案  江苏中医杂志  “),l i 1984.
  (5)董德明  应用立马回疗丹  治疗颜面部疗疮的体会  江苏中医杂志  (5):17 1984.
    第四节  鼻    疳
    [概述]
    概念  鼻疳以鼻前庭皮肤糜烂浸淫.刺痒疼痛或皲裂,并常有脓痂覆盖,反复发作,
经久难愈为特征。有“?鼻”、“疳鼻”、“疳?”、“疳虫蚀鼻生疮”、“鼻疳”、“鼻墓疮”等
称。本病相当于鼻前庭炎,小儿多见。
    历史源流  祖国医学中最早谈及鼻疳一病的为隋代《诸病源侯论》,《诸病源候论.卷
四十八》说:“、鼻之状.鼻下两边赤,发时微有疮而痒是也,亦名赤鼻,亦名疳鼻,然
鼻是肺气所通,肺候皮毛,其气不和,风邪客于皮毛,次于血气,夫邪在血气,随虚处
而停之,其停于鼻两旁与血气相搏成疮者,谓之矗鼻也”。论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症
状表现。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中提出本病与“疳虫”有关,临床以外治为主,  以捣
杏仁、人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这些方药沿用至今。《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提
出:“鼻是肺之侯,肺气通于鼻,其脏有热,气冲于鼻”的病因病机。治疗中收集了治疳
虫蚀鼻方9首”,如其中必效疗鼻内热气生疮有脓臭,并有虫方,用矾石、生地黄、苦参煮
煎,以绵滤之,点鼻中。此方即为后世医家收集的“矾石汤”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提出,小儿患此病患此病是乳食不调,上焦壅滞所致,并
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症状,指出局部病变发展可下连于唇。还收集了许多内服和外治的药  ‘
方,内服方如雄黄圆方、甘草散方,外治方如吹鼻蝉壳散、芦荟散,石胆散、麝香散以
及多种简要的外治方药及配制。《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论述“疳虫蚀鼻生疮”,认为。五  .
脏皆有虫,虫得风则化,肺开窍于鼻,肺经既虚,风热乘之,鼻壅塞,不得宣通,则疳虫因得
侵蚀,疮生鼻间”。疳虫致肺虚而正弱,风热之邪乘之,鼻壅塞而成鼻‘疳。鼻壅塞往往
出现流鼻涕,所以鼻疳亦可因。鼻涕淹渍。而致.在症状方面认为可侵袭周围,说:。鼻
疳疮,侵蚀鼻柱。,“疳虫蚀人口鼻唇颊”,“鼻下赤烂”等。治疗用外.敷药,如乌香散、
杏仁膏、如圣散、青金散,内服黄柏汤、椿根汤。
    明代,《证治准绳.幼科.集之八》根据前入主说,也认为鼻疳是。乳食不调,壅热
伤肺所致。。同时也提出:。肺主气,鼻乃肺所通,其气不和,则风湿乘虚客于皮毛,人
于血脉,故鼻下两旁赤痒疮湿。。。其疮不通,汁所流处,随即生疮。外证咳嗽,喘逆,
壮热恶寒,皮肤粟生鼻疮流涕”治疗主张补脾生肺。《外科启玄。卷八》认为鼻疳是肺有
湿热而起,“凡鼻孔有疳疮,即肺中有湿热,治宜除肺中湿热,外以搽药,若不早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