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 喉 风 、 [概述] 概念 系指患急喉风,咽喉肿起甚剧,痰涎壅盛,呼吸困难,汤水难下,语言难出, 并出现牙关拘急,口噤如锁等的危急症状,称为锁喉风。本病症较急喉风危急,亦属急 性喉阻塞范围。 锁喉风又有锁喉瘴、锁喉毒、内锁喉风、内肿锁喉风.哑瘴喉风等称。多因风热邪. 毒之气蕴积于肺胃,热邪上攻于咽喉而致,多由各种急性咽喉病及里喉痈发展而引起, 发病迅速,病情危急。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各种急性咽喉疾病,及里喉痈发展而致,如多并发于小儿急喉暗、喉白喉 等。由于肺胃素蕴积热,又为风热邪毒,或疫疠之邪侵袭,痰涎火毒炽盛,邪热壅盛上坟 于咽喉。邪毒蔓延,阻滞经络,或因热毒炽盛,热极动风,风扰经脉,而致筋脉拘急. 牙关紧闭,口噤如锁等症。 [临床诊断] . 症状:喉关内外掀赤肿痛,胸闷气紧,呼吸短促,语声难出,汤水难咽.呼吸困难。 喉紧如锁,牙关拘急,寒热大作。 检查:可见咽喉红肿剧烈,或虽喉关,咽部不红肿,但喉部、声带红肿明显,痰涎 多,有腐物,三凹症明显。 鉴别诊断:参考“急喉风” . [辨证论治] 一、辨证 证候:咽喉疼痛难忍,吞咽困难,水浆不入,语声难出.气急痰鸣,牙关拘急,口 噤难开。检查见咽喉红肿剧烈,或喉部声带红肿明显,痰涎腐物多,吸气时,天突、缺 盆,肋间凹陷明显,全身可见憎寒壮热,或高热不退,口干舌燥,唇红眼赤,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舌苔黄厚或灰厚,脉象洪数或滑数.甚则唇青面紫,两目上视。 脉转沉细。 病机分析:因火热邪毒壅结于咽喉,故咽喉红肿,疼痛难忍。由于咽喉红肿胀痛, 故吞咽困难,水浆不入。火为痰之本,火动则痰生,故痰涎壅盛,气急痰鸣。因咽喉肿 胀,痰涎阻塞,喉腔狭窄,呼气时空气不能畅通地经过喉部进入气管和肺,胸腔内负压 增加,故吸气时出现天突、缺盆、肋间处凹陷。喉部及声带红肿,喉腔及声门开合不利。 故声音嘶哑,语声难出。邪毒阻滞经络,或因热毒炽盛,热极动风,风扰经脉故牙关拘 急,口噤难开。邪热侵营卫.则憎寒壮热,或高热不退。邪毒伤阴、阴津被灼,则口干 舌燥,唇红眼赤。邪毒热结于里,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厚或灰厚, 脉滑数等均为热盛所致。唇青而紫,两目上视,脉转沉细,多为气道阻塞、邪毒内陷等 垂危证候。 二、治疗 本病症属险恶.出现牙关拘急,口噤难开,呼吸困难等危重症候时,则 应抢救为先,宜开关导痰,开窍苏神。然后配合内治法和其他外治法。 (一)内治法 . 治则: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三黄凉膈散加减。三黄凉膈散用黄连、黄芩、黄柏清泻实热;银花、花粉、玄 参、射干、栀子、甘草清热解毒利咽喉;青皮、陈皮理气通膈;薄荷微散其表,助以当 归、赤芍、川芎以散瘀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痰涎壅盛,宜加贝母、前胡、 葶苈、竹黄、竹茹、杏仁等清热化痰之品。 因邪热壅盛,亦可选用清瘟败毒散以泄热解毒,祛痰开窍。本方重用石膏清胃火, 佐以黄连、黄芩、犀角以泄血分之热;连翘、玄参、生地、知母、丹皮、栀子、赤芍清 热解毒,桔梗、甘草载药上行。 若高热神昏,宜兼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热解毒,化痰宣窍。咽喉肿痛 甚.可配服六神丸。若咽喉肿处腐烂,腐物多者,则可重用黄连。生地等解毒凉血之 晶。 (二)外治 1。开关通窍 若痰涎壅盛.牙关拘紧,口噤不开者,宜急用此法。 (1)通关散:吹鼻取嚏以苏神开窍。 (2)雄黄解毒丸:水化,鼻饲,药入作呕,即令患者吐之,吐山痰涎,牙关顿松, 咽喉即稍开通。 . 2.吹药 选用冰硼散、神效吹喉散吹于咽喉患处,每日4-5次。 3.蒸气吸入 同“急喉风”。 4.漱口 同“急喉风”。 5。刀针排脓 若咽喉患处高肿,触之柔软,有波动感者,示患处脓成,可以小刀或 铍针于高肿处轻轻刺入,然后排尽脓毒。再以银花、连翘、桔梗、甘草、菊花等适量, 煎水漱口。 6.若气促痰鸣,喉紧如锁,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行气管切开术。 (三)针刺治疗 多取肺、胃、大肠经的穴位,或取咽喉部位附近的穴位,以宣泄邪毒, 开关通窍。 1,针刺少商、商阳二穴出血,以泄热毒外出。 2.牙关紧闭,针两侧颊车、下关、大迎等穴以通经活络。 3。取天突、扶突、风门、合谷、尺泽、丰隆、关冲、陷谷等穴,每次针2~3次. 强刺激,用泻法,以泻热解毒,祛痰利窍。 (四)其他疗法 1.擒拿法 以疏通经络,缓解拘急。 2。提刮法 以疏通经络,发泄邪热,消肿缓疼解痛。 [转归及预后] 本病症属险恶,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可以化险为夷。否则,往往致窒息死亡。 [预防及护理] 参考“急喉风”。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传统中医咽喉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