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鞍山城市荣誉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5-01-16
  马鞍山城市荣誉

马鞍山是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马鞍山城市依山环湖拥江而建,人文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是中部首个,安徽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等荣誉。

 马鞍山市,中国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于1956年10月12日设立。
      马鞍山是中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是中国重要的钢铁流通基地。马鞍山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的西南侧,市区离南京市区仅有半小时的车程,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还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集多项殊荣于一身的城市。

发展前景

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是我市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变革。版图扩大后,我市发展空间豁然开朗,极力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产业布局更加从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市告别偏江一隅腾挪局促窘境,由滨江城市转型为拥江城市,形成一江两岸发展格局,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实现了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同时,我市坐拥接壤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发展环境越发趋好。

  此后,我市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四面开放、内通外畅、水路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市域快速交通网,实现一江两岸、组团式、网格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依托现有的城市资源和工业资源,充分融合、互动,加速含山县、和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全域统筹快速发展。充分利用良好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在区域规划、交通、产业、旅游、科技、人才等方面与长三角、南京都市圈开展专项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效;加快与芜湖市的同城化建设,共同签署了《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

  区域性中心城市雏形初展

  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市大大拓展了发展空间。据此,我市重新调整优化了城市空间布局,按照"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的建设思路和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明确功能定位,科学规划城市整体功能分区,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承载力,加速城镇化进程。

  形成主城区拥江发展格局。在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滨江新区和秀山新区建设的同时,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向当涂、和县两个方向拓展,建设以江心绿洲为核、以长江之水为轴的滨江大城市。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已由2010年的78.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86平方公里。

  构建"一心两翼,七团多核"空间布局。加快长江以西地区发展步伐,构筑产业与生活新平台,优化整合长江以东地区,完善交通与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以长江为主轴,中心城区组团、姑孰组团、示范园区组团为东翼,郑蒲港南、北组团、历阳组团、乌江组团为西翼的"一心两翼,七团多核"的城市空间形态。

   发展腹地扩大 转型发展拥有广阔舞台

  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市版图添加了含山、和县,发展腹地扩大,实现了拥江发展。在发展空间大大拓展的同时,可支配资源也大大增加,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2010年的324.04平方公里增至2012年的654.82平方公里,翻了一番多。

  版图的扩大,为我市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市着眼全盘,结合含山县、和县的产业发展实际状况,按照"产业集聚、科技支撑、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要求,在全域马鞍山范围内重新规划产业布局,坚持增量、存量并重,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加速产业聚集效应,重点培育主导产业,扎实推进"数量工业"向"效益工业"转型,转型发展渐入佳境。

  "一链一基地四园区"展示美好前景

  铁基新材料产业链是以铁基新材料产品为纽带,向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领域延伸,实施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我市铁基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将围绕铁基高性能新型材料、高端装备、汽车制造与节能环保四大重点领域进行,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

  根据《马鞍山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我市已在加快建设"一基地四园区",即港口物流基地、钢铁生产交易产业园、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交易产业园、绿色建筑装饰材料生产交易产业园和电子信息生产交易产业园,促进我市由生产型发展为主向生产消费结合型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发展。到2022年,全面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面向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为建设"四个中心"、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详情请见《一链一基地四园区专题》

  "四个中心"旨在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根据《"四个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马鞍山鲜明特色,面向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型工业制造中心、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运动健康休闲中心和绿色食品供应中心,打造万亿元产业集群。

  "四个中心"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引领我市产业走向,它的规划建设,既是为我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壮大经济能量,也是我市加快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和布局转型的"加速器"是我市寻求在合肥、芜湖、南京之间实现中心崛起迈出的重要一步。

  十大产业功能区分布在一江两岸

  在长江以东,我市着力打造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慈湖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博望高新区和濮塘休闲度假区5个产业功能区。各功能区明确各自功能定位,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了分工合理、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格局,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园。

  为推动长江以西地区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我市再打造五个产业功能区:市开发区跨江发展,规划建设了郑蒲港新区,打造江海联运中心,建设一个以港口为基础,产城一体、港城一体、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新城;慈湖高新区跨江发展,与和县共建省级精细化工基地乌江工业园;在含山规划建设高速道口经济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含山县、和县北部,依托独特的山水和温泉资源,着力打造长三角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支持和县、含山县在现有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基础上提档次、扩规模,建设50万亩蔬菜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并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其中,郑蒲港新区迅速拉开建设框架,已经成为安徽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四大开发区之一。

  据悉,我市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首位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持之不懈的努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60%,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进一步扩大,加快了我市转型发展的步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