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代序)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陆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 景观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三)景观认知与意义的多样性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一)历史进程的区域差异 (二)历史道路的区域差异 (三)影响历史发展诸要素的区域差异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一)“五种社会形态演进”阐释模式的终结 (二)走出“王朝更替”的叙述与阐释模式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中原道路 (二)南方道路 (三)草原道路 (四)高原道路 (五)沙漠-绿洲道路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一)适应 (二)抉择 (三)互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畜牧经济带、旱作农业经济带的南移 (二)宋代旱作农业经济带与畜牧经济因素的南渐 (三)明清时期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因素的北渐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 结语 “内陆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 “内陆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 “内陆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一)黄龙垱与刘起荣、张汉潮集团 (二)夹河洲与宋之清-高均德集团 (三)刘家集与齐林-姚之富集团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城墙之有无 三 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三 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四 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五 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主要征引文献 图目 图1. 汉代的经济区划 图2. 隋代的经济区划 图3.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图4.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 图5. 六朝政权的核心区 图6. 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 图7. 辽金元政权的核心区 图8. 明朝与清朝的核心区 图9. 清乾隆后期白莲教“襄阳教团”的“核心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