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张青岛最罕见历史照片(下)

 mikelarf 2015-01-16





点击上方进入关注


20世纪20年代,在青岛神社前拍照的日本女人。(即今天的儿童公园,大多建筑都已拆掉,留存下来的只有那108层阶梯)


70年代老胶片机拍摄的四方路上的土产店。


70年代,一体前的排球女将。


63年前的今天,青岛解放。


40年前,改造前后的胶州路。


1950年代,异常凶猛的女屠户,杀猪不眨眼;一点也不输给男人的女电焊工人...这是那个时代女性劳动者的一个缩影。



1910年,一清朝男子和其在前海打渔的帐篷。


1907年,建设中的总督官邸。从此照片可以看出,照片左侧的“中式风格”已经存在,应该可以推断出,此廊棚是德国人建的,可能是德国建筑师马尔克结合中国文化的创新之举,而非日本人改造。


1899年在青岛的第一家德国面包店。( Deutsches Bundesarchiv)


80年代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当时的即墨路全国闻名,共分:小百货、编织品、小五金、小家电、箱包、眼镜、皮鞋等几个区,整个市场摊位达1340个,从业人员3000多人。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杨尚昆、习仲勋、谷牧、万里等均来视察过。1997年经“退路进室”,市场已迁至了聊城路,但大家还是习惯叫“即墨路”。


1967年的延安路。


1956年8月的青岛第一海水浴场。在青岛可能有人没有过崂山,可能有人没去过海底世界,但绝不可能没去过“第一”。


1951年的青岛火车站。青岛火车站始建于1900年1月,竣工于1901年秋。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1991年,增设胶济铁路复线工程,青岛火车站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


1951年12月19日,市公安局封闭福香班妓院。


1951年“六一”儿童节少年儿童在市府门前接受市领导检阅,照片上“孩子们”的儿孙们应该都有微信吧,转给他们看看有没有自己。


1983年的李村大集,每逢农历二、七,流淌在河床上的传统。


1983年,胶济铁路青岛站段,正在回库的一列火车。拍摄于泰云天桥上。


1982年夏,青岛话剧团在街头演出,庆祝“十二大”召开,引得众多市民围观。


1981年,青島。(瑪格南攝影師久保田博二 Hiroji Kubota 攝)當年的中國攝影師沒人拍這個,沒人會覺得這場景在一動一靜、一近一遠、一水一陸、數人數木、橫豎交叉線條、點綫面錯落有致等等的畫面中,會彰顯出如此閒逸、文藝、并很中國的意味。


1973年青岛,原装的望火楼,经典的小搪瓷路灯,小小的树苗还是杯口大小,


1910年,一位拉洋车的车夫在青岛观象山下的留影。远处的观象台,是中国近代气象的发源地,远东三大气象台之一。


操场即现在的德县路小学,远处的山是观象山,照片由美军士兵拍摄于1948年12月。


青岛的一座老寺庙,照片的拍摄者是青岛红十字药店(广西路红房子)的创办人阿达尔贝特·拉尔兹(Adalbert Larz)于1905年拍摄。匾上写着“海天清晏”。



1992年,“洋倒爷”在几米路买鞋。


1988年,青岛第一只时装模特队,是不是很青涩?如今,那个年代的老物件好找,但敢打扮成那个年代的小嫚不好找了。


70年代男售票员。


老海牛的希德尼还记得吧?96年青岛为赞比亚援建了纺织厂,我们从赞比亚挑来了希德尼。入队后立即成为队内的后防大将,深受球迷爱戴,他也很爱青岛的球迷。他穿的t恤上写还写的“I LOVE HIANIU FANS”(海牛拼音拼错)。99年因为薪酬与俱乐部矛盾,借口探望出车祸的妻子回国,再也没回来。



崂山可乐,一杯在手,其乐无穷。


距青岛华联商厦开业转眼20年了。华联商厦当时在青岛创了几个第一:第一个万米商厦;第一个有自动扶梯的商厦;第一个具有娱乐功能的商厦,也是青岛唯一一个开业时市党政一把手同时到场剪彩的商厦。在当时很洋相。(穿夹克的是俞正声)



穿着泳衣满街跑,钟表楼下有人找。80年代的一浴老照片,怀念不?气势磅礴地喊一嗓子:“钟表楼下有人找!!!”是堪比“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一浴情怀”~



青岛市首届国际啤酒节啤酒小姐刘伟。


青岛神社全景图,“大庙山”一说即来自此。


青岛咖啡饭店。最早是叫青岛咖啡店,1932年由希腊籍犹太人开设,一直到1965年一直是青岛最洋气的咖啡店之一,店内有咖啡、西餐,还有鲁菜。厨师很有名,曾给蒋委员长做过菜。1966年拆除后盖了一座6层楼建筑,这就是著名的青岛饭店。2004年此楼也被拆除,又盖了一座四不像的建筑,就是现在的悦喜客来。这里也是青岛市第一家KFC的所在地。


青岛的东正教堂。十月革命后,不少俄国人进入中国,部分来到青岛,30年代在金口一路和鱼山路修建了一所东正教堂,有尖顶,坐北朝南,面对一浴,规模不大,赭红色木质门。建国后,这座东正教堂长期闲置,门户紧闭。随着国际形势和中苏关系的变化,这所教堂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拆除。


拍摄于1956年8月,南望中山路,马路上车辆行人稀少,行道树还是法国梧桐,教堂还是城市最高的建筑,半个世纪,如今道路两旁的梧桐全部被砍伐。


文革时期的六一儿童节,小学生在青岛台东街头游行。


上世纪初的青岛街头。行人高矮胖瘦,头戴礼帽,拄着文明棍,横穿街道;独轮车与自行车同在马路上行驶,是典型的殖民地景象。


日军在浮山后瞭望。



庆祝毛主席7.16横渡长江,岛城人民横渡汇泉湾。


青岛在民国时期的地位非常高,是直辖市。但之前从来没有举行过全国性的活动。青岛市政府想借此机会完善城市功能。青岛特别市政府特批了760公亩土地,体育场观众容积定为一万五千人,目标锁定华北之最,限期三个月完成。在1933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


造反派将“谦祥益绸布店”改名为“东风绸布店”


造反派勒令“谷香村饭店”改名。


早年太平路街景。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德占青岛时期,一头巨鲸在青岛浅海搁浅。而如今,谁在海里见过鲸鱼?


昔日儿童公园。


昔日的圣弥厄尔大教堂,电影般的画面,欧洲小城般的感觉。


中山路旧照



照片拍摄于1901年,记录了装备德国胶澳租借地要塞的大炮运经华人区山东街(中山路北段)的情形。右侧的建筑,是刚刚建成不久的华人商住两用楼:楼下为商号的门头,后院是加工作坊或商品仓库,楼上居住或作出租房;这排楼房左侧尽头,有个窗户上挂着布帘、门前聚集着七八个人的商号,那就是春和楼。


湛山寺山门前的石狮子,系北魏年间的珍贵艺术雕塑,原在益都衡王府门侧,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时掠至青岛。1934年由胶济铁路委员长葛先庭赠送给湛山寺。在“文化大革命”中两个石狮子均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在修复湛山寺时将被砸坏的石狮子也一并进行了修复。


终于找到了青岛在德国的远房亲戚。两座城市真的太像了,角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大致可以感受一下两座城市相似的韵味。(上图为德国维尔茨堡,下图是中国青岛)


图片来源于微博青岛老照片,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青岛人公共号:qdpeople,回复任意数字0-9,获得你的新年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