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析】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瀞舒凝兰 2015-01-17

三五七言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⑵,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注释

⑴三五七言:一种诗歌体式,其句式为“三三五五七七”格式。

⑵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译文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作品介绍

  《三五七言》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4卷。在形式上,此诗就像是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从创作机制方面分析,它应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征的席间唱和诗。在诗歌体式上,李白发明的这种“双片叠加式”的“三三五五七七”格式是在借鉴和总结了其他诗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歌辞创作的实践体悟而获得的成功。


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前人也有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诗人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此作另有一版本流传: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想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赏析

  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古诗学堂改版了。改版后的栏目如下:

【经典赏析】这是我们的招牌菜,选诗必须经典,赏析必须精到。

【逢考必胜】这是中学生必读版块,每天做一些真题、模拟题,中高考关于诗词的30-50分唾手可得。

【诗词密码】既是学生必须掌握、也是诗词爱好者最为关注的文学常识和诗词例话。

【名人轶事】本微信最好看的版块,诗人传奇、唐诗内幕尽录于此。

【中华国粹】这里是国粹大观园,将国学、古建、国画、戏曲、中医等一网打尽。

【我为诗狂】当代名人与古诗词、我辈凡人与古诗词,两者之间不得不说的情缘。

【名家讲堂】欢迎各论坛、各诗群名师积极投稿、开课及发表讲义、诗评,这是对你及你的论坛、诗群的活广告。同时可直接链接你们的群或者论坛。

【中华诗群】诗群人物、诗群喜报、诗群活动、诗群擂台赛、诗群招生广告等。欢迎各诗群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chuh@sznews.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以通过右上角的按钮分享给您的朋友们。若想关注本微信,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的“古诗学堂”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