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岛观察丨李嘉诚的几次重大人生机遇

 悟道然 2015-01-17

[摘要]回顾李嘉诚的数十年来的商业历程,正因为其能准确抓住每一次大的政治、经济的起落带来的机会,才成了李嘉诚横跨全球的商业格局。

港岛观察丨李嘉诚的几次重大人生机遇

一个星期前(1月9日),华人首富李嘉诚石破天惊宣布,重组旗下两家旗舰公司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资产,两家公司所有的地产业务将单独划入一家新成立的公司长地,并独立上市,其余的基建、能源、港口及零售等业务划入另一家公司长和。

香港不少财经界人士认为,李嘉诚这一做法是看淡香港房地产的前景,趁当下的房价处于高位将房地产业务剥离出来,以防房地产影响其他业务的估值,一旦未来行情出现大幅波动时,也便于整体出售房地产业务。

在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宣布重组之后的第五天,香港特首梁振英在一年一度的《施政报告》中公布,自1月15日起,暂停香港的投资移民。

香港政府的这一政策调整同样令外界大吃一惊。因暂停香港投资移民而受到重创的行业之一就是香港的房地产业。自2003年起移民香港的2万余内陆居民,几乎都会在香港购置房产,很多富豪更是大手笔买入新开盘的豪宅,等待资产升值。

没有了到香港投资移民的内陆豪客,香港的豪宅市场将难免地遭到打击。而李嘉诚在香港政府公布暂停投资移民之前就果断决定业务重组,再一次证明了他审时度势,精准的眼光。

李嘉诚的智慧与财富也并非与生俱来。除了必不可少的勤奋、刻苦之外,在人生的每一次重大关口时,李嘉诚总能抓住机遇,从而平步青云,一飞冲天,成就了今日横跨全球的商业王国。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安,由于日本侵华,11岁逃往香港。童年的李嘉诚需要打工养活家人,但是每当工友玩乐时,自知不会永远做个打工仔的李嘉诚都在学习。

李嘉诚22岁时,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名称取自“长江不择细流,才能纳百川归大海”,正式开启了商业人生。李嘉诚29岁时,长江塑胶厂营业额已经达到1000万,成为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多年后,李嘉诚回忆起那段时光时,曾说,当时的他已经非常富有了,但是虽然自此财富一路增长,但是他的生活并未多大改变,甚至比那会更加简单、朴素。

作为香港最大地产商之一,李嘉诚奠定在地产界的地位始于1967年政治暴动。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当时的地产行业陷入低潮。在别人看淡房地产的时候,李嘉诚反而趁价格低位大举购入土地和物业,这成了他日后建立“地产霸权”的重要基石。

这部分房地产业务就是长江实业最早的雏形。1972年,李嘉诚抓住牛市的时机,将长江实业在港交所上市,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逢低买入土地反复出现在李嘉诚的房地产策略里,而有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更让李嘉诚如虎添翼。仅1973年,长江实业就5次配股集资。

真正奠定李嘉诚华人首富地位的则要归功于收购和记黄埔。和记黄埔前身为和记洋行和黄埔船坞。和记洋行是香港老牌英资洋行之一,子公司包括屈臣氏、黄埔船坞、均益仓等,业务遍及零售、地产、船坞等多个行业。

当时经营不善的和记洋行遭遇危机,大股东汇丰银行向其注资1.5亿港元,取得33.65%的股权,助其解决财务危机。与此同时,和记洋行也成了多家公司计划收购的对象,李嘉诚是其中一员。

1979年9月,汇丰银行主席沈弼宣布将所持有的股份售予李嘉诚,作价每股7.1港元,大幅低于每股资产净值14.4港元,李嘉诚仅以6.39亿港元的代价就成为了总市值高达28.6亿港元的大股东。成为“蛇吞大象”式收购的典型。

在和记黄埔之争当中,李嘉诚的实力大幅弱于其他参与竞争的外资公司,连代价支付的首期都是汇丰给予的贷款。当时有评论认为,当时的政治因素促使汇丰银行将股权出售给华人李嘉诚。

1984年中英谈判之前,香港的前途始终处于一面迷雾当中,很多英资公司纷纷将资产撤出香港。而李嘉诚已经果断的“下注”在了中方。收购和记黄埔的同一年,李嘉诚成为国务院下属的中信集团前身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董事,中国政界与他的友好关系由此可见。

李嘉诚用了5年时间,将和记黄埔的管理层陆续换成自己的人马,1984年全面接管和记黄埔。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借助和记黄埔从房地产,迅速扩张至贸易、码头、投资等,迅速蹿升至香港的一线富豪。“超人”的花名自此诞生。

收购和记黄埔后,李嘉诚乘胜追击,1985年1月,趁大股东遭遇财政困难,以低廉的价格再度收购英资公司香港电灯。在收购和记黄埔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汇丰银行在本次收购行动中再次给予李嘉诚提供贷款支持。

收购完香港电灯,李嘉诚坐稳香港首富地位,而多次出手相助汇丰银行往后一直被李嘉诚视为“恩人”。几十年来,长和系在资本市场的任何交易总少不了汇丰银行的身影。

在评价收购港灯的交易时,李嘉诚说:“过去几年,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在策划公司未来的发展,或者海外的发展,脑海里对香港很多公司的资产状况都很清楚,港灯是心目中的公司,一早已掌握全部资料,机会来时,便可以做出迅速的决定。”

回顾李嘉诚的商业历程,抓住每一次大的政治、经济的起落带来的机会,才成了横跨全球的格局。正如世界船王包玉刚曾讲,经商永远离不开政治。李嘉诚退休前先重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的深谋远虑,几年后回头再看。

(腾讯财经 耿荷 发自香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