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苏州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创意

 苏迷 2015-01-17
让苏州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创意
 李超德,1961年生,江阴人,长期从事设计艺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现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苏州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龚平,1956年生,苏州人,长期从事文博、艺术教育和艺术表演等单位管理工作。现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简称非遗办)主任、苏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江苏省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朱龙泉,1944年生,苏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刺绣设计工作,曾任苏州绣品总厂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设计家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文化部“中国苏绣艺术展”艺术总监。
 
  施晓平 文/摄

  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宣布,批准苏州作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由此,文化苏州向世界亮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的靓丽名片,站上了世界创意产业舞台。
  成果来之不易,未来任重道远。在推进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建设的过程中,苏州应采取怎样的举措,促进本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本期文化访谈专门对话省非遗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超德、作为此项申报工作执行团队负责人的市非遗办主任龚平、长期从事苏绣设计工作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朱龙泉。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在传统手艺中融入现代创意是出路所在。

  申报过程经历“波折”,苏州扎实应对成功入选

  苏周刊:苏州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可喜可贺。能否介绍一下,“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是个什么网络?
  龚平:这个网络简称UCC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推出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对成员城市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经验进行认可和交流,达到在全球化环境下倡导和维护文化多样性的目标。它共分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美食之都等七类。
  苏周刊:在苏州加入前,我国已有多少城市成为这一网络的成员?这次国内又有多少城市获准加入?
  龚平:之前已有北京(设计之都)、上海(设计之都)、深圳(设计之都)、杭州(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成都(美食之都)五座城市加入。这次国内与苏州一起获准的还有同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景德镇、美食之都广东顺德。
  苏周刊:苏州是什么时候启动相关申报工作的?
  龚平:具体实施是从2012年9月开始的。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专门班子,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全面展开申报活动。到2013年11月底,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苏周刊:听说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波折”?
  龚平:是的。那是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项申报规则作了调整,提高了门槛。除对申报书提出新的评估标准外,还在原先只需申请城市提供“候选城市资格正式陈述”信函、该城市所在国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出具该城市资格正式认定信函的基础上,对申报城市增加了两个要求:一是须得到所在国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出具的正式支持信函,二是得到全球5个已加入同类主题的创意城市出具的正式支持信函。
  苏周刊:那苏州是怎么乘上这“班车”的?
  龚平:根据新规则,苏州一方面按要求精心完善申报书文本、申报图录与申报片;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相关支持,到2014年3月中旬,得到了所要求增加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以及美国圣达菲、帕迪尤卡、韩国利川、日本金泽、中国杭州和意大利法布里阿诺等6座“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的正式支持信函,并赶在此轮申报截止时间前完成了申报程序。
  苏周刊:此后苏州还开展了哪些工作?
  龚平:主要是加强与“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主题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的宣传争取工作。如2014年4月第三届苏州创博会举办期间,邀请大力支持我市申报工作的美国帕迪尤卡市市长和韩国利川市长代表等组团赴苏参观访问,就进一步交流合作进行充分探讨。
  2014年6月首届世界语言大会在苏举办期间,我们举办了图片展、工艺演示、专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数百位与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世界各国代表,加深了对苏州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
  同年9月,UCCN在成都召开2014年会,苏州作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候选城市之一,应邀到会学习观摩。其间,苏州代表团在分组圆桌会议上现场播放了英文版苏州申报片,并交流汇报了申报情况,得到与会城市代表好评,为成功入选和今后的合作交流打好了基础。
  这期间,江苏省委、苏州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还在首届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召开和赴巴黎参加法共“党报节”期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等汇报了苏州的申报工作情况。
  总之,整个申报工作紧张有序,成果来之不易。

  苏州工艺底蕴深厚,这是优势也易成为“包袱”

  苏周刊:苏州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除申报时的一系列努力外,还有什么因素吗?
  龚平:我觉得,这跟苏州的工艺美术底蕴深厚有很大关系。
  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最重要的民间手工艺中心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拥有10个大类、3000多个品种,许多项目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正如我们申报片结尾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这段结语:“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工艺美术集合起来找个地方安家,那么苏州是最合适不过了。”
  目前苏州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项,居全国各类城市之首,其中属民间手工艺类的就有缂丝、宋锦和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3项;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2项,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其中民间手工艺类有18项。
  同时,作为目前中国发展较快的城市,苏州还充分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不断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件、硬件建设。
  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是国际社会对苏州作为传统“中国工艺美术之家”地位的肯定,也是对苏州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取得成果的鼓励。
  苏周刊: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主题城市,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什么区别?
  龚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强调保护,“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主题城市强调的是创意。
  李超德:是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源于农耕时代,属于过去;“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注重创意,属于未来。
  苏周刊:历史上苏州的创意水平怎么样?
  李超德:宋以后及明清两代,苏州成为人民富庶、文化精深、艺术璀璨的都会城市,充满着新兴经济与文化形态发展的生气。明末崇祯皇帝的周皇后曾把苏式服装带进皇宫,让那里掀起了穿着打扮的“苏州风”;檀香扇等手工艺品清代乾隆年间就远销法国巴黎等地。可见,今天看来是传统的苏州手工艺术,却是当年的流
  行艺术,引领着时代风尚。
  朱龙泉:就我长期接触的苏绣领域而言,也是一直很有创意的。
  苏周刊:能以苏绣创意为例详细说说吗?
  朱龙泉: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市先后成立了刺绣研究所、刺绣厂、绣品厂、剧装戏具厂、儿童用品厂、吴县刺绣总厂等机构、企业。它们都建立了阵容强大的创作设计室,每个设计室的专业设计师都达三四十人。这支设计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一是原先专门从事刺绣绘画设计(旧称“画白粉”)的老艺人,如柳炳元、王松林、夏敏秋等;二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生如邵文君、张晓飞等;三是画家如徐绍青、凌虚、施仁等。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机构、企业创作设计了众多刺绣新品和刺绣图案。闻名中外的苏绣艺术精品《白猫戏螳螂》《金鱼》《松鼠葡萄》《成昆铁路》《白求恩》《齐白石》等都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凸显了地域风格特色,成为苏绣的代表作。
  苏周刊:那现在苏州的创意水平怎么样
  呢?
  朱龙泉: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创意相对不足。我曾以艺术总监的身份,随文化部组织的人员去欧洲国家展演,其中刺绣代表团带去了根据列维坦油画作品《金色的秋天》绣制的作品,结果乌克兰专家说,这油画我们早已见过,你们有没有自创的作品?就反映了这个情况。
  李超德:不光苏绣,其他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也存在类似现象。
  苏周刊: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的?
  朱龙泉:这还得从2004年1月市工艺美术系统整体改制说起。改制后,除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外,其他机构、单位很少再“养”创作设计队伍。此后许多刺绣从业人员要么老题材老做,要么抄袭同行,产品雷同,缺乏个性,粗糙、伪劣的绣品随处可见。还有的擅自用现代画家的画稿制作绣品,结果被告上法庭。
  龚平:这一情况跟苏州手工艺底蕴深厚也有一定关系,这是优势,但也易成为“包袱”。

  借助已有传统的“跳板”,做大做强原创设计

  苏周刊:在当代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上,应该怎么对待?
  朱龙泉:没有创新,事物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让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就要在传承的同时做大做强原创设计。
  李超德:是的。苏州应该站在更高层面去认识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意义,强化原创设计。
  苏周刊:为什么这么说?
  朱龙泉:原创是艺术表现形式最重要的原则。但“原创性”也离不开已有的传统,艺术家的原创设计总是借助已有传统的跳板,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百多年来的苏绣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清末沈寿以苏绣传统针法为基础,吸收了西洋油画、摄影的原理,创造了“仿真绣”,使绣出的人物和物体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当代的苏绣艺术发展已远远超过一百多年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原创设计。要引导大家认清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和文化艺术精品的关系,懂得文化精品不仅要继承传统技艺,还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性、精神力量,宣传新气象,表现形式不能太“老实”,要注重个性化。
  苏周刊:应该怎样开展原创设计?
  李超德:应抽离具象形态、传承核心理念。所以首先要进行归纳,哪些是苏州手工艺的表现形态,内在精神是什么?个人理解应是苏作,内在精神是“精细雅洁”。今后的原创设计应倡导富有现代创意的“新苏作”。桃花坞地区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建议在那里装入“新苏作”的内在精神。
  苏周刊:有些人觉得原创设计很难,对此应怎么看?
  李超德:当然是难的,但我觉得完全可以做到,只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方法,以及政府部门的扶持。一个很好的证据是,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夫人有感于英国二次大战后设计领域趋于保守,以国家政策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如今成效明显,围绕辣妹演唱组创造的产值就已经超过了他们的钢铁产业。
  加入创意城市网络之后,成员城市可利用这个国际平台与其他城市分享经验、创造机遇。苏州应以获准加入“创意城市联盟”为契机,学习日本上世纪20年代的“民艺运动”做法,推动原创设计的发展。
  朱龙泉:是的,其实这些年我们也有成功的实践。比如苏绣《和谐盛世》就是原创设计而成的,画面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配上雅典卫城、爱琴海、北京天坛、长城和珠穆朗玛峰等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观,象征奥运会从雅典传递至中国,空中飞翔着29只吉祥鸟,寓意世界各国运动健儿相聚第29届奥运会……
  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建设好相关研发中心,吸收有志于献身苏州手工艺原创设计的画家、绘画专业毕业生、摄影师等加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动向和需求,研发既符合艺术表现特点和规律、又具有创意的原创设计稿,并采取有偿使用的方法推广应用。
  同时应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和选拔设计人才,设立原创设计奖励基金,对优秀原创作品的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苏周刊:政府部门接下来有些什么打算?
  龚平:苏州将认真、积极履行所应承担的各项国际责任和义务,通过八项措施来推动苏州手工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创意城市网络”组织工作核心;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创意城市网络”建设运行专项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意人才;以创意产业园区为平台,推进创意企业集聚;组织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专业教育和培训;建立国际交流机制;发起国际“手工艺和民间艺术”青年营地交流活动。
  此外,苏州创博会近期还对接著名设计师杨明洁,启动了新手工艺运动。
  我相信,对于苏州来说,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就是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世界将看到一个在全球创意城市舞台上施展传统与创意“双面绣”技艺、为世界创意产业发展作出自己独有贡献的苏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