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医隐》系列之《伤寒易玄》之八

 johnney908 2015-01-1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zijiyiyin./logs/75347326.html

76: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会通本】多“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紫极曰:汗后恶寒为阳虚,不恶寒但热,此其实,观汗后之变证,素体阴亏,玄府开后阳随之而出,此为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素体阳实,汗出之后,阳热蒸津在中,结热在胃肠,此为不恶寒但热,证在阳明,调胃承气汤主之。调胃承气,阳热随之而下,使上下交通阴阳,和解之药。

77: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桂本】无此字*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紫极曰:太阳病大汗出,则内津液亏,胃中当干,太阳病口本不渴,今胃中干而口渴者,阴不得养,烦躁不得眠,可少少饮之水,待津液复,胃气和而愈。何也?因汗出后,胃中虽渴为客热,所谓客热者,生化环境之热,非胃之动力。客热而现渴,但胃力不足,不可饮之过多,亦不可贪饮其凉,若过则水不化而成饮,身虽液亏而水不能化津,为邪饮成。水饮出,口渴饮水不解渴,身微热,饮结而小便不利,脉但浮,五苓散主之。水饮结而消渴,喝水不解渴,当化其饮,邪水去津液复,四布于身则渴解。所谓微热者,饮之郁热也。泽泻泽正水而泻邪水,白术燥中焦之湿而培补脾土,茯苓化饮,猪苓自下焦而利,所用桂枝者,命门阳气之药,气化乃能出也。以散剂服之,化饮之设,多饮暧水,胃力恢复易于吸收,阴阳交通而汗解。五苓散为化邪饮行正水之设。

78: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紫极曰:见上条,服五苓散发汗者,乃阴阳自和而汗出,表里阴阳交通之故。

79*【桂本】多“太阳病”三字*发汗已,脉浮*【桂本】作“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紫极曰:汗后脉仍浮数,证现烦渴者,即以五苓散。五苓散本为水逆而饮结,正水不行而现渴,邪水不去而饮成,凡证现脉浮数,烦渴,饮不解渴者,皆五苓散之证。

80:伤寒,汗出而渴者*【桂本】多“小便不利者”五字*,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各本】无前四字@@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紫极曰:浮脉不利而渴,以五苓散行津液而布于身则渴除。若不渴而心下悸,则饮在心下,以茯苓甘草汤去其水饮。汗后心下悸欲得按,为桂枝甘草汤证,此心力不足也。汗后不渴而悸,此悸较桂枝甘草汤为轻,为水饮停于心下而悸动,当去其饮。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此为下焦水饮,津液不得上承之证,此茯苓甘草汤与苓桂甘枣汤之别,于生姜大枣,生姜化中焦之饮,大枣补其津液。苓桂剂本行于腹,加生姜而行心下化饮,加白术而行中焦去饮。白术去逆满于心下,生姜化饮于心下而行,使之不凌于心。白术者静,生姜者动。

8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紫极曰:渴欲饮水,饮之则吐,此水饮而结,停于心下,命曰水逆,以五苓行之。

82: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人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紫极曰:叉手自冒心为心下悸,为桂枝甘草汤证,若耳无所闻,津亏之甚也,以重发汗而伤津过多之故,桂枝甘草人参汤主之。桂枝甘草汤中加人参一两。

83: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紫极曰:汗后津亏,胃力不足,客热仍在而现渴象,少少与之水即愈,不可饮水多,若多则水不化结而为饮停于心下,发之为喘。

84: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紫极曰:素体有饮,汗后而饮停,水药不得入口,仍以五苓散行其津液。不可更发汗,或更发汗,则胃中津亡,必吐不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