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希荣近代史讲义5

 maidouexo 2015-01-17

 首先批评电视带来的坏影响:从一个短短的影像,其中的学者将问题简单化,认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归结为它的维护清政府统治性。这是一种电视普遍的现象----简单化,也就是说看电视会让人变蠢。举例于丹的论语新解,看似似乎带来了新一轮的国学热,但实质上是又一次的误解,误读经典。许云和就认为经典还是按原味解得好的,如此才能领悟古人的智慧。固然普及国学,传承经典是重要的,但是简单化只会放大原形或者是真理更真理,谬误更谬误。我们要传输《论语》思想,但是要保证是《论语》的本真。

    

     再批评现在的作文,教学的弊端。文字是一种工具,而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布局结构才是骨架,它是由文章中心来决定的。教学不应只注重修辞,不是有几个排比,比喻就是一篇好文章。

学英语也是一样,现在都是先背一个一个的单词,在学一堆艰涩难懂的语法,从不会去整体把握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的整体性。

中医的先进性是他们将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是对症下药。在首要的对象面前有一个整体认识的方法,才是本质方法。

 

同样历史也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分割来看历史,不应该是从各个阶段来看历史,无论你将历史解剖的有多么精细,也不能说明你就真正得了解了历史。

 

你怎么看历史的失败者呢?通常,我们习惯思维地将失败者的一切看成是零的结果,一贯以来,“成王败寇”的思想统治了我们的的思想数千年。事实上,没有失败者的败北就没有成功者的成就,没有前者的奠定就没有后者的诞生。

“历史”究竟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分清“历史”有两种,一是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因为已经成为过去,所以无人可以改变;一是后来人写的所谓“历史”,也就是历史书之类的东西,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人们对于往事所作的描述,必然带有描述者的利益色彩。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这所谓的历史,并不是真历史,只是“历史书”之类的东西而已。历史书可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是任人强奸的妓女,但历史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凝固了的东西,因为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的时空,去改变过去了的事实。考证就是追寻真实,寻求真相的研究,因为历史的真相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看“洋务运动”不能只是注意到它的局限性,因为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没有“戊戌变法”就没有“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们是相互联系统一的。

由一点阐发到全局上才是读历史,而不是自以为地将历史的各个部分解剖开来,分析清楚就能掌握的。这就像你在大一无论有多么忙碌,等你到了大二才会觉得你的大一是荒废了的,只有当你驱除置身局部世界时的局限眼光,只有当你站在全局的高阶上去看问题,才能更加一针见血,高屋建瓴。

 

贺说:“洋务运动”其实不应该称为“洋务运动”,这是“被洋务”,而应该是“夷务运动”,这才更显得出我们的文化色彩,用“洋务”就显得俗气多了。他怀疑“运动”一词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运动”的传统,明显是外来词。

 

论“中体西用”:

“体”与“用”是儒家的一对双存的概念,准确来说是宋儒的结晶,而不是先秦时期的成果。“体”是本质,目的。而“用”是手段,现象。学者们简单地将“体”认为是三纲五常的儒学学说,这是错误的,“三纲五常”是属于精神领域,而不是技术领域的,而“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贺认为“中体西用”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在于你怎么看待“体”与“用”,以及“中”与“西”的联系。

若“中体中用”,那么我们民族将成为印第安人了,变成彻底孤绝于世,何处漂依?

若“西体西用”更是不可能的,想要将一个有几千年的价值观根基的民族消灭是不可能的,这如果在早期历史文明时期才有可能。

若“西体中用”也是妄想,因为没有什么人真正地了解西方的“体”,更不可能为我所用。就连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未必就能很好的理解中华民族精神,而只是捕风捉影,自以为是。马克思曾说印度文明是在英国统治后被彻底地同化了,出现了文化断层,这简直就是历史的狭隘性,偏见。他只看到了在英统治时期的印度的变化:原有的工业制度被彻底摧毁了,建立起新型的资产阶级大工厂,摧毁了经济社会结构,不等于就是摧毁了历史文明,印度此时仍然存在 :种姓制度,妇女歧视等。马克思高估了社会生产的毁灭性。总之 要消灭一个文明,没有上千的时间是不可能的。

综述,我们现代处于中西双体制下,那些鼓吹文明共同性,兼并性的都是垃圾思想,而应该倡导文明的和平相处与交流。像日本的“明治维新”用的是“东洋道德西洋艺”,即“和魂洋才”。

不要因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就否定它的全部。

 洋务时期的民用工业的建立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对改革者来说,“寓强于富”不重要,“以富求强”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他们不像有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那样的全社会性,全民参与性。他们不想改变小农经济的基础,只是想用工业的强大;来补充军事的不足。

实际的目的是:

1,不想工业基础准资产主义化。

2,民用工业利润大,市场大,可以很好利用来贴补军事用资(实际上民用工业本身就亏空得厉害)。而且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军事补给,联系密切。

3,为捍卫经济自主权,与洋人争利。

 

近代历史是喜欢标签化的历史,很容易将历史,人物,时间标签化。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了华北,华东,华中,还一度占领了华南,唯独没有插足西北与西南,难道说华北中东的人民为逃避战乱,就轻易举家迁离?“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的根系所在,传统所在,这里不可以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迁移相等同起来,历史背景不一致。所以战区里还是有人民,有人民的所在就会有管理的人,所以日本人总会找当地的名望之人去做他们的傀儡。反身而论,对所谓的“汉奸”,除了真正地罪大恶极之人,还有一些被逼无奈之人,他们的家人可全都在日本人手里,虽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可能保住几个卵不也挺好么?为什么要要求他们牺牲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来保全所谓的“民族气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也挺好?民族气节固然重要,但是觉悟不高,又何必强求呢?其实有时的民族气节是被大家的“哄抢,哄抬,哄闹”给逼出来的,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再者,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为了人民,那这样的牺牲有何必呢?不要妄想站在道德评判的高台上去审视,贬低别人。对慈禧的全盘否定也是错误的,没有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根本就不可能产生。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社会阻力太大,人们的思想观念固化,难以更改。

中国的洋务运动早日本的明治维新十几年,为什么后来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

“中”背负得太多了,太保守了,当时的人民观念水平只有这么高。李鸿章,张之洞并不是不知道彻底改革的重要性,但他们作为一名政治官员,首先的立场是为了保住官位,如果他们想推行彻底的改革,那么必然轰动清的根基,还没实行就被撤职了。如此说来,“戊戌变法”说得多做的少,而“洋务运动”更实干些。

所以要理解他们的社会保守性,以及自身保守性。想想他们在传统的三纲五常的儒学教义下成才,饱读四书五经,思想的固化与保守是正常的。

陈寅恪:对历史要带有“同情的了解”。

读书不是为了挑刺,而是为了增长见识,进而产生“了解之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