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子理中丸拼音名:Fuzi Lizhong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486
【处方】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
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
辣。
【作用类别】本品为虚证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与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2~3次。
【注意】 孕妇慎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 密封。
二、附子理中丸的临床应用小结
2、慢性结肠炎:主治症状以腹痛腹泻长期反复发作为主,伴有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腹泻每日2~5次或更多,粪便稀薄或伴有粘液或脓血。用附子理中丸,同时配合针刺,主穴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配穴据病人随证而定,湿热者加内庭、曲池;肝郁者加肝俞、太冲;脾气虚者加关元俞、公孙;肾虚者加命门、关元。针刺采用提插补泻,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三、附子理中丸与五更泻
既然“鸡鸣泻”的根本原因是肾阳亏虚,脾阳失温,脾肾阳虚,治疗就应该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方用四神丸加减。药用补骨脂、赤石脂、肉豆蔻各15克,五味子、炒白芍、佩兰各12克,干姜、吴萸、乌梅各8克,炙米壳、台乌、沉香各6克,炒石榴皮、茯苓、苡仁各20克,黄芪、党参、白术各10克。每天1服。 另外,鹿肉、羊肉、狗肉等是温热食品,具有温肾暖脾的功效,经常食用对防治老年人腹泻也有一定好处。 五更泻”,又叫鸡鸣泻、晨泻、肾泻。顾名思义,“五更”即是拂晓之前,意即五更时分,病人腹痛肠鸣泻泄,泻后则安,大便不成形,呈糊状,夹有不消化之物,无黏液,无脓血,大便常规化验并无异常,冷天加重。“五更泻”多见于中老年人。 五更写在中医治疗上,有专方专药 不过,有一个食疗的办法很有效:每天用沙锅炖食牛肉(不能有肥油)
,同时,加大枣6枚,山药30g,焦山楂10g,生姜数片!以喝汤为主。
四神丸合参苓白术丸
待脾胃调好以后可以吃参芪五味子片,有健脾益气、宁心安神的功效。 此症多见于由炎夏转入秋凉时期,男性多于女性。其主要症状是,每到黎明的时候,肚脐周围腹部就会生疼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这类腹泻往往积年累月,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最早叙述了五更泻,指出“脾肾虚弱,清晨五更作泻,或全不思饮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者,此肾泻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五更泻的最早记载。中医认为,这种慢性腹泻多由肾虚引起,所以有“肾泻”之称。 人至老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致运化失常而出现泄泻。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阳气未复之际,在这种特定环境下,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了五更泻。这类病人除黎明前迫不急待去厕所排便外,平素还常伴有腹部畏寒、四肢不温、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一系列肾阳虚衰的表现。肾阳虚衰是五更泻的内因,而外因则有饮食失调、感受风寒等。 五更泻应以预防为主,平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保暖五更泻多发生在由炎热的夏季进入凉爽的秋季之时。由于老年人自身调节功能下降,在季节变换时期往往一下子不能适应,会出现多种病症。因此,老人在天寒季节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 2.饮食有规律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无规律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3.讲究饮食卫生除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外,还应禁食酒、咖啡、果汁、汽水、辣椒、洋葱、生冷瓜果、油腻性及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避免诱发或加重腹泻。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也可选用一些适合老人肾虚泄泻的中药腹部保健袋。 黎明泻”又为五更泻、鸡鸣泻。其临床特点为:黎明前腹泻、腹泻前腹疼、腹部畏寒,遇寒加重等。黎明泻时间固定一般发生黎明之际或五更或鸡鸣时,它与现代医学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核等症有根本上的区别,从不因地点、季节而改变、故采取消炎、抗生素无效。该证发病机理多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脾所致,由于泄泻日久,不仅伤阳,南昌且伤阴,精血交亏,累及奇脉,令人衰极……。常致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带下淋漓、老年夜尿频多,腰腿寒疼、举步维艰等。 脾阳虚。黄芪补一身正气、补脾,做粥,待温,加生姜蜂蜜。 阳虚泄泻者:泄泻多于黎明之前发生,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 五更泻的治疗 俗话说,好汉经不住三泡稀。由于五更泻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此,不可掉以轻心,患了五更泻后要抓紧治疗。 1.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五更泻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认为,五更泻只是老年慢性腹泻的一种症状,其本身并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如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因此,患了五更泻,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2.中药治疗 有许多五更泻患者各项检查都正常,没有细菌性感染因素,多数为肠功能紊乱,西医叫功能性腹泻。对于这种腹泻,服中药效果一般比较好,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大都可以好转或治愈。 中药治五更泻的首选药物是“四神丸”,这种中成药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6味中药组成。不仅善补命门之火,而且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功效。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食疗法 ①取3~5个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数日后,晨间腹鸣、腹痛及泄泻会逐渐好转,连服20天左右可望痊愈。此方对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尤为适宜。 ②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时即可。使用时,每次用3片生姜加适量红糖,以开水冲泡代茶,经常饮用。 ③取芡实、百合、粳米各50g,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时加少许食盐调味;或用荔枝肉50g,山药、莲子各10g,三者混和捣碎加水煎至烂熟后,再取大米50g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煮成稀粥。经常于每晚配餐食用,有止泻之效。 ④取补骨脂60g,浸泡在500ml白酒中,约一周后,每晚可饮用一小盅;或用补骨脂10g,猪腰子一对(洗净切成小块)加水煎煮一小时,调味后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连用数次,对止泻也有一定疗效。 4.艾灸法 选命门、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灸。艾叶性味辛温,能回阳救逆、通行经脉、调理气血、祛除阴寒。在点燃时气味芳香,热力温和,善于窜透,能使热力达到深部。由于艾叶性热,不宜多用,每次灸半根或一根艾条即可,每穴5~10分钟,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注意艾条火焰与皮肤的距离,避免出现烫伤、起泡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大便成形或出现便秘应停用。 五更泻你这种情况就是中医所说的“五更泻”。又名鸡鸣泄,肾泄。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 此病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适当食疗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 ”、“鸡鸣泄”;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小便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证候表现: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温肾止泻。 补骨脂浸酒 取补骨脂60克,浸泡在500毫升白酒中,约一周后,每晚饮一小盅即可。或取补骨脂10克,猪腰子一对(洗净切成小块),入锅加水煎1小时,调味后分2~3次食用,隔日1次,连用数次,亦有一定疗效。 醋浸生姜茶 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腌24小时即可。使用时,每次用3片生姜加适量红糖,以沸水冲泡代茶,经常饮用有止泻效果。 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适当食疗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治法:健脾温肾止泻。
海参粥海参粥:水发海参(切碎)5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加少许葱姜食盐调味。有补肾益精,滋阴补血的作用,适用于肾虚阴亏所致的体质虚弱、腰膝酸软、失眠盗汗等。
(2)、枸杞猪腰粥枸杞猪腰粥:枸杞子10克,猪肾一个(去内膜,切碎),粳米100克,葱姜食盐少许,同煮成粥。有益肾阴、补肾阳、固精强腰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劳损,阴阳俱亏所致的腰脊疼痛、腰膝酸软、腿足痿弱、头晕耳鸣等。 (3)、苁蓉羊腰粥苁蓉羊腰粥:肉苁蓉10克,羊腰一个(去内膜,切碎),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补肾助阳、益精通便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肾阳虚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夜间多尿、便秘等。 (4)、鹿角胶粥:鹿角胶6克,粳米100克,将粳米煮成粥后,将鹿角胶打碎放入热粥中溶解,加白糖适量。有补肾阳、益精血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虚损所致的形体羸瘦、腰膝酸软、疼痛、遗精阳痿等。 五更泄(五更泻)也称呼为:鸡鸣泄。 人至老年,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即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尤易发作。这类病人除黎明前迫不及待地如厕排便外,平素还常伴见形寒怕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一系列肾阳虚衰的表现。患了这种病,服中药效果一般比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