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晓云访谈-书法是长在身上融在血液中的

 昵称974066 2015-01-18

  孙晓云简介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南京市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书法展、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

  荣获中宣部全国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组部人才局“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江苏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首届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首批优秀文艺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红十字会爱心大使”、“南京十大文化名人”、“南京中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奥运火炬手等荣誉。两次荣获省部级劳模。

  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得兰亭奖等全国书法大奖,至今仍保持全国领先。理论专著《书法有法》,10年畅销不衰,创书法理论书籍销售量最高纪录。出版《孙晓云书法·绘画》作品集、《孙晓云书法精品选》《中国当代名家书法集 孙晓云》等。成立“孙晓云书法奖励基金”。

  采访正文

  谈儿时教育:写好中国字,才能做好中国人,这是一个家长对孩子的首要要求。

  凤凰江苏:我们今天非常高兴能在这里跟您聊一聊,知道您是出生在书香世家的,您的外祖父是著名的文字学家、篆刻家、书法家朱复戡,您的妈妈和舅舅写字也非常的好,那您能不能说说这种家门的熏陶,对您艺术成长的道路有没有影响呢?影响大吗?

  孙晓云:那当然是影响很大了,我们现在所讲的耳濡目染,从小培养啊,童子功啊,这都离不开从幼年时代的熏陶。我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三岁开始就写字,所以我在自己不认识字的时候,已经能把汉字写得很漂亮了。这样的基本功,后来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小学,中学,高中,后来到长大以后,书法就始终伴随着我,就没有离开。这样的每一天日积月累的训练,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古人就讲过嘛,“字无百日工”,就是说你想短时间内想把字写好,是不太可能的,写字这个东西就是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行,必须是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这种点点滴滴的坚持和积累。

  凤凰江苏:那您刚刚说了您三岁就开始写字了,当时妈妈或者家里面人看到会不会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年纪就可以写一手好字?

  孙晓云:也是他们培养我的,因为我小时候可能这方面比较有天赋,觉得这个孩子写得很好。我就是从写象棋的那个车马炮开始写的,那时候每一个棋子上面不都有字嘛,楷书写的字。一晃这么多年就过来了,当时写的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呢,我根本不认识这个叫车,这个叫马,这个叫炮,依葫芦画瓢,能够写得很像样子。

  凤凰江苏:我们知道写字啊,尤其是学习书法都是从临摹开始的,您小时候临摹谁的字啊?

  孙晓云:我小时候,主要是我母亲给我两本帖,我就印象很清楚,一本是大楷字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还有一本是王献之的《十三行》,小楷。这两本帖是我从小第一次接触到的古代碑帖。小的时候我记得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写张大字,写张小字,但往往偷懒,大字写好不太愿意写小字,因为手酸,写得很累嘛,手酸。但是这种日积月累是伴随着我的兴趣,我妈妈给我批改作业,好的打一个圈,再好的打两个圈,最好的字打三个圈,所以我每次看到我的本子上有很多圈,也很高兴,就是积累嘛。

  凤凰江苏:您临摹您的外祖父的字吗?

  孙晓云:没有,但是实际上有些地方还是挺像的,因为它可能还是有一点遗传吧。

  凤凰江苏:您小时候肯定也会有一些趣事吧,就是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小孩子嘛,都生性贪玩……

  孙晓云:因为我把书法就当做玩,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苦,很有兴趣。我觉得书法就是玩,是最好的玩。我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出那个麻疹,昏迷了大概有半个月,后来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我要写字,觉得好长时间没写字了。我就叫我外婆把我人这样靠起来,拿个被子垫着,把棉袄帽子全戴起来,把过去放在桌子上的那个玻璃板,放在我的腿上,放到被子上,在上面写字,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五岁的时候。

  凤凰江苏:您现在有一个这么大的艺术成就,跟您父母的教育是离不开的,能不能跟我们广大的网友,尤其是身为父母的家长们分享一下,他们是怎么教育您的?

  孙晓云:谈到这个教育问题,我觉得我可能要对家长说了,关键是,要看孩子的兴趣。这个孩子的兴趣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他天生的兴趣,还有一种是怎么培养他的兴趣,这要分两个步骤。那我就是天生的对书法感兴趣,再说我妈妈他们发现了我这样的一个兴趣,在上面也着重培养我。她的方式方法我觉得从来没有什么,就是在书法培养上没有什么训斥,只是一种鼓励。我在学校里呢,每次都写得最好,所以很有荣誉感成就感,老受表扬嘛。 所以孩子更多的还是要鼓励和表扬,激发起他更大的兴趣,然后在这个当中再帮他修正一点什么。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是要提高他的兴趣,其实写字是很愉快的事情。另外一个可以诱导和启发他在这个方面有所发展。但是这个书法,我认为不是少部分儿童要干的事,他应该是全民性的。每一个儿童,家长都要有责任,写好中国字,才能做好中国人,这是一个家长对孩子的首要的要求。 现在教育体制不是已经在编中小学书法课程,当必修课来上了嘛?所以现在国家也意识到这么一个问题,科技很发展,教育也很发达,但是由于硬笔替代了毛笔,甚至硬笔都在替代,打键盘,发信息,是吧,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不写字了。但是这个背后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书法的承传,就要失传了,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教育部现在也在编中小学书法教材,就是成为一个教育的必修课,我觉得这是一个迫在眉睫,非常及时的一个事情。否则你光谈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你对文字的书写就丧失了,所以这才是一个最首要的问题。

  谈书法人生:书法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沮丧、带来了痛苦,带来了一切。

  凤凰江苏:孙老师,今天我们要请教您一下,很多人说“字如其人”啊,我相信没有人比您更权威,给我们去权衡这句话了。“字如其人”您觉得有道理吗?

  孙晓云:两千年前就有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了。“字如其人”实际上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在我们公安DNA没有发明之前,科技没到这一步之前,笔迹学,就是区别是小王不是小李,是小张不是小赵,它之间的(区别)就是笔迹。就是双胞胎,两个人的笔迹也是不一样的,天下没有一个人的笔迹,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真的是“字如其人”,不会有一个人的笔迹是一样的,这个笔迹就反映了你这个人的所有的气质,所有的性情,所有的信息。

  凤凰江苏:可以说书法是贯穿了您的一生了,您觉得书法给您带来了什么呢?

  孙晓云:书法给我带来了很多东西,带来了所有一切。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沮丧,带来了痛苦,带来了一切。其实我觉得书法从艺的过程,也是艺术人生的过程,同样也是你体验一个人的所有一生的功能,我觉得都在里面了。

  凤凰江苏:您觉得书法有没有塑造您的性格?因为写书法都会给人一种很恬静,很优雅的感觉,不会非常的急躁。

  孙晓云:我觉得急躁跟写字没有关系,写字就是反应他的个性。我也很急,也很急躁,但我写字的时候是很安静的,写字最好的一点就是让各种性格的人可以在写字中间把他的性格体现出来。不是说你急躁就写不好字,没有这个事。你性格很好,很慢,你就能把字写好?这个跟性格没有关系。

  谈书法传承:中国人对书法的关注,是长在身上,融在血液中的。

  凤凰江苏:现在咱们就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年轻人都已经越来越不会写字了,有很多人说“提笔忘字”。您觉得这个现状对于书法艺术这门道路继续下去的意义在哪里呢?

  孙晓云:因为我们刚才也谈过,书法呢,你不能当做纯艺术看。它现在虽然确实是纯艺术的一个处境,因为大家都不实用了嘛,都不在写字了嘛。你不要说这个毛笔了,钢笔都不写了,对吧,硬笔都不写了。那么现在我们谈书法是不是很奢侈呢?确实很奢侈。但是我们要想到,我们现在还在使用中国的文字,还在使用汉字,对吧?我们这个汉字的书写,汉字的来源,我们应该是说五千年的文明史,跟我们的汉字是分不开的,都是由书写而来的。这个汉字(和书写)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陡然在二三十年间,大家都遗忘了书写,这是对中华文明的承传发展,还有对这个文化的自觉自信,都大打折扣的,是不是?但我们要想到,我们一旦中国人都不会写中国字了,那中国的文化怎么承传呢?中国的文化的自信在哪里呢?是吧?所以我们不能把(书法)仅仅看做作为一个艺术的承传,它是中国文字的承传,中国文字书写的承传,就叫书法的承传。

  凤凰江苏:之前您在一个节目上也谈过,您对您今后的艺术使命是两个字概括了,叫“润物”,在我们的节目中,您能不能也跟我们的网友说一说呢?

  孙晓云:嗯,我在这个之前,我就说我是承传,我一直在做承传的事,至今还没做好。我一直在很严肃的,用我微不足道的个人的这种常年坚持的精神,在做一件微不足道的,我自己认为严肃的事情,就是这个承传。我说我将来会用我全部的精力,还是要做这个事。但是这个事整个的,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说叫“润物”。“润物”呢?大家都知道杜甫的这个《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作为文化的承传,书法的承传也好,它都是一种慢慢的,静悄悄的,常年的,常年不断的这种渗透过程,练习过程。“润物”就包含了这个不知不觉的,静悄悄的一种长期,漫长的一个过程。

  凤凰江苏:那可不可以说一说您作为一个书法家,作为咱们省书协的副主席,你觉得您对于书法的传承有哪些设想?会做哪些努力呢?

  孙晓云: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其实我觉得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把个人,把一个书法家的形象做好了,他就在整个社会中间,在人们中间,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一个榜样的作用,和一个示范的作用。其实我觉得从我做起,是最好的一个办法,然后用你的这个实际行动,你的作品,你的为人,去树立一个标杆让大家能够可触,可看,可及,大家就觉得,我该怎么做,我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做,我有一个方向。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在这个位置上,我能够在我的这个职位上,用一些活动,利用这个机构的一些号召力和组织力,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事到这个(中间来),把中国字写好,把中国书法不断的发扬光大,继承下去的这样一个全民的,伟大的,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一起担当起来,其实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做起,也就是一个“润物”的过程。你要想通过一场活动,一张字,一句话,来做以后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要不断的用无数件,无数次,用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我写过一本书法理论专著,叫《书法有法》,它到了今年,马上精装版,也就是第十四版马上就要出来了,发行了十万册。这个作为书法理论书界,它是一个破了全国纪录的。全国都没有一个书法理论书,能够印这么多版,这个可以证明一个(道理),就是大家中国人对书法的关注是长在身上,融在血液中的。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文字,是跟我们中国人文化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还会继续做下去。我会继续用我的书,我的作品,和我的为人,和我的倡导,我的观念,去影响,去说服,去感染自己身边的人。实际上目的就是一个,就是为中国文化的的复兴,为中国书法的承传,为现在我们文化人所能担当的历史使命,用“润物”的整个过程,去走完我的书法人生,是吧?

  凤凰江苏:现在咱们的收藏市场风生水起的,往往一幅字画就能炒成天价,这样的艺术被物质化了,对艺术家有很大的考验,您对于从事书法创作的这些人能够说一些什么?

  孙晓云:我不太关心这个市场,我讲的不关心就是我不太在乎。我就觉得作品是最重要的,自己把作品做好,把我的事业做好,是最重要的。当他们发现我字写得好,而且也有一些市场行情的时候,实际上我已经埋着头,完全没有名利,已经做了很多很多年了。但是那很多很多年的动力是什么?就是一种热爱,就是一种虔诚和热爱,这种东西是用名利,是用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的这种快乐。中国还是在这个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这个资本市场也刚刚开始运作,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不可免的,也是不可少的。 但是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家都要记住两个,任何的艺术,艺术家所追求的是,艺术本身所追求的快乐。我们能够做到心态的平和,和市场能够一致,当然是最好的事情,能够解决很多生活的问题,对吧?名利双收嘛。我当时也讲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什么叫“德艺双馨”?当年我最佩服的一个艺术家就是常香玉,她抗美援朝的时候,演出那么多场挣来的钱,就是给志愿军捐了一架飞机,那得多少钱啊?我觉得她非常伟大,她在这个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一个事情,她是一个艺术家。那么我就是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放在一起的时候,她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这就是“德”,最大的“德”。那么所谓“艺”,就是你是不是为艺术竭尽了全力,这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标准。我觉得你不管市场行情的好坏,你应该想想看,我是不是为书法竭尽了全力?我认为我自己还没有竭尽全力,还不够,所以我(在)艺术上永远不会满足,所以给我带来暂时的名利,我也不会满足的,我的目的不是这个。给我带来的一些名利,我可以暂时得到一种心理平衡,我付出的社会也回应给我了。我恰恰认为这个回应给我的,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诉求,我觉得我还没有竭尽全力,还要再竭尽全力,我生命还没有完嘛。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觉得我是否竭尽全力,我才能说。就不断的尽量的再做吧。

  凤凰江苏:好的,感谢您孙老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