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颈椎病的美文转载

 网e博览阁 2015-01-18

颈椎病(转载)

一、  颈椎病西医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其他型。

(1)风寒型:颈背强痛,转动不灵,恶风寒,无汗,喜温喜按,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方药:葛根汤加减:(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葛根30、 桂枝10、白芍15、 麻黄10、  秦艽20、羌活15、 红花15、 甘草10。

(2)气血瘀滞型颈肩疼痛,痛如锥,固定不移,转侧不利;舌质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王新宇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活血通经,理气止痛.)

桃仁15. 红花15. 当归20. 川芎10. 白芍15. 赤芍15. 葛根20. 苏木15. 桑枝15. 没药10.元胡15. 甘草10.

2、  神经根型:头、肩、臂、手的麻木与疼痛为本病的主要特点。

经验方:颈肩痛饮

黄芪15—30克、当归15克、鸡血藤25克补气活血,尤其重用黄芪之气分要药。以其先行为动力,配川芎15克、赤芍15克、姜黄15克、活血化瘀以通络之力益著。合附子10克、羌活15克、防风10克、桂枝15克之温经散寒、葛根30克虽凉,与羌活、防风、桂枝同用,其升阳解肌,止痉住痛,理背强痛之功甚笃。用桔皮10克理气调中,甘草10克以缓急解痛。生姜3片、大枣5枚调和营卫。以上诸药配伍,共奏温阳散寒,益气通络,理气各中,解痉止痛之功效。

颈肩痛饮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方,若兼气滞血瘀或湿痰郁结者,可酌加活血化瘀药,如丹参、泽兰;痰郁加半夏、胆南星、折芥子等;若肝肾不中者,可酌加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等。化热减附子,阴虚加山茱萸;手麻桑枝、茯苓;肩痛加天麻;有汗加白芍;舌红苔黄腻加苍术、黄柏。

3、脊髓型:(双下肢沉重无力,如踩棉花感,步态笨拙,颤抖,易跌跤;双下肢麻木,逐渐向上发展,胸腹部有束带感;逐渐出现四肢痉挛性瘫或三肢瘫、单瘫、偏瘫软及交叉瘫;肢体发凉,浮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大便无力,便秘或失禁等。)

(1)正气不足,痰瘀互阻型:下肢筋脉拘急,行走不便,易跌仆,伴有震颤,或上肢麻、疼痛、活动不利。颈部僵硬,转侧受限。舌质暗,苔折,脉沉细涩或弦滑无力

〈治法〉祛痰化瘀,益气通络(补阳还五加减)

黄芪60克、鸡血藤30克、葛根20克、丹参30克、当归20克、地龙15克、白芥子10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胆南星10克、茯苓30克、香附10克、全虫5克、牛膝15克。

(2)肝肾亏虚,益精填髓:肢体沉重无力,屈伸不利,筋惕肉瞤,头身摇动,步履蹒跚,肌肉萎缩,伴神疲倦怠,腰背酸软,头晕目眩,或阳痿遗精,小便淋沥不禁,语言不利。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肝肾,益精填髓

鹿角胶20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黄芪30克,仙灵脾20克、肉苁蓉20克、骨碎补30克、牛膝20克、远志15克、天麻15克、白芍20克、葛根20克、地龙20克、甘草10克、

3、椎动脉型(以发作性眩晕为特点,眩晕可因颈部转动而诱发或加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多伴有头痛,耳鸣;可有失眠多梦,易心惊等神经衰弱症状;多有猝倒史,即患者突感四肢无力而跌倒在地,但神志清,自己可立即爬起来。多数患者能回忆起与转头有关;可伴有肩臂麻痛等根性症状;多有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4—7棘实或其两侧多有固定压痛点;旋头试验阳性;X线片显示生理曲度降变,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小关节紊乱等。TCD检查多发现椎动脉的收缩期峰速、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脉动指数啬高,波形改变,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多啬快,颈内动脉脉系统多无明显改变。

(1)痰阻经脉型:眩晕时作,恶心心吐,头重如蒙,耳鸣乏力,胸脘痞闷,舌苔白滑或厚腻,脉象弦滑或濡缓。重者可出现昏厥猝倒。

治法:补肾疏肝,化痰通络。

方药:颈晕汤

姜夏15克、茯苓30克、白芍30克、白芥子10克、胆南星10克、熟地15克、香附10克、仙灵脾15克、炮甲10克、川芎10克、葛根30克、甘草10克。

痰郁化热者,加柴胡10克、郁金10克;恶性循环心呕频繁者,加化赭石、竹茹10克旋复花10克;伴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20克、远志10克。

(1)肝肾不足型:眩晕耳鸣,精神萎靡,健忘失聪,腰膝酸软无力。偏于阳虚者,四肢欠温,舌淡,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药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益精定眩。

方药:骨质增生汤

熟地30克、鸡血藤20克、骨碎补20克、肉苁蓉20克、鹿衔草20克、莬丝子20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莱服子15克、楮实子15克。

偏于阳虚者,加鹿角霜20克,肉桂10克;偏于阴虚者,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白芍20克。

验经方;清眩舒颈汤

方用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为主药,配丹参、泽兰以通经活血,葛根、半夏、茯苓、僵蚕、全虫化痰解痉,合桔皮、旋复花、竹茹以合胃降逆止呕,用天竺黄以清热豁痰,芍药、甘草之滋阴制亢、解痉。更因其头胀不解,胸闷仍然,是以增菊花之清头目、消胀,紫苏梗宽胸利膈。所以诸葛亮药相互配伍,有增有减,则肝内息髓海充,阴阳和,晕止,头痛清、胸宽、胃亦安。

症状:偏头痛、颈枕痛,时有头晕、恶心呕吐、失眠多梦;目胀痛、干涩,眼冐金星,视物模糊,飞蚊症等。亦可出现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可有咽喉不适或异物感,耳鸣,听力减退;肢体发凉麻木,遇冷时有刺痒感或麻痛;局部皮温降低,但痛温觉正常;多有血管术张症状,如指端发红,烧灼、喜冷怕热疼痛过敏,以及颈背部灼热感等;心律过速或过缓,也有二者交替出现,多见有心前区痛(假性心绞痛);血压正常忽高忽低;多汗或少汗,这种现鋗可只限于头、颈、双手、双足或一个肢体,亦可出现在半身;急性发作时可有尿频、尿急、尿不尽,发作过后此症状消失。与脊髓型颈椎病造成的持久性排尿障碍不同。

(1)心脾气虚型: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目胀痛、干涩,肢麻,项强,心悸,失

眠,面无华色,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心养脾,安神镇静,舒筋活络。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茯神20克、石决明20克、天麻15克、钩藤15克、人参15克、葛根15克、炒枣仁15克、龙眼肉15克、夜交藤30克、甘草7克。

(2)肝肾亏损型:头晕、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目胀痛、干涩,肢麻,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汢等。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益血养肝,活血通络。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30克、鸡血藤20克、枣皮15克、山药15克、盐泽泻15克、白茯苓15克、丹皮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石决明25克、天麻15克、杜仲15克、夜交藤30克。

(3)肝郁气滞型:头晕,目花嗳气,吞咽不适,胸胁胀痛,纳呆,呕恶性循环等。脉沉弦或沉涩,舌苔薄白根腻。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理气止痛汤;柴胡15克、元胡15克、丹参15克、木香8克、香附15克、青皮25克、郁金15克、半夏15克、厚朴15克、杏仁15克、竹茹15克、砂仁8克、九香虫10克。

(4)痰湿中阻型: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脘闷不舒,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肢倦乏力。脉沉缓或濡数,舌苔薄白根腻。

治法:化痰除湿,理脾清肝,通络止痛。

苍白术各2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枳实15克,姜半夏15克、竹茹15克、旋覆花15克、郁金1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天竺黄15克。

6、混合型:吞咽困难,尤以爷砂时明显,甚则不能吞食硬质食物;颈部酸痛,颈肌紧张,活动轻度受限;多伴有其他型颈椎病,尤以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较多见;X线摄片检查,可见颈椎椎体前方骨赘形成(如鸟嘴样骨刺);钡餐透视可显示可显示食管因骨赘突起压迫而变窄,必要时可用食管镜检查,以排除食管癌,食管憩室友等疾患。

(1)阴虚痰阻型:颈酸痛,颈肌紧张,吞咽困难,咽中如有硬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咽喉干涩刺痛,胸骨后胀痛,时有头晕、耳鸣、盗汢、五心烦热等症。脉细交阻。治宜育阴清热,化痰散结。

治法:证属阴虚火旺,痰方位交阻。治宜育阴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养阴化痰汤。

熟地30克、沙参15克、元参15克、瓜蒌15克、郁金15克、威灵仙20克、牡蛎30克、山慈菇15克、僵蚕15克、炮甲15克、土别虫15克、丹皮15克、重楼15克、桔红15克。

(2)气滞郁结型:颈僵不适,咽中如有硬物梗塞,吞咽困难,胃脘胀满,胸胁作痛,郁闷不舒,伴有嗳气恶心。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软坚散结。

方药:威灵仙20克、桔红20克、山慈菇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炮甲15克、皂角刺15克、土别虫15克、两头尖、丹参15克、郁金15克、厚朴15克、姜夏15克、苏梗15克。

主要症状:下腰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多为先腰痛后出现腿痛,也有同时现者。腰1—4间盘突出可有股神经痛,腰4底1间盘突出多出现坐骨神经痛。有资料统计:先腰痛后腿痛者占50%,先腿痛后腰痛者20%,同时发生者9%,只有腿痛者15%,只有腰痛者3%。咳嗽、打喷嚏及用力大便时腿痛加重,重者翻身困难、不能行走,还可出现鞍区麻木、大小便障碍及双足麻痹等以尾神经症状。

治疗:原则补肾活血,祛邪通络

1、气血瘀滞型:腰部剧痛,活动受限,脊柱多向患侧凸起,腰部压痛明显,并向下肢放射,咳嗽则症状加重。久之可见下肢麻木、甚至肌肉萎缩无力。舌质紫暗,脉涩或弦数。

治法:活血行气,祛瘀止痛,兼补肝肾。

方药:逐瘀止痛汤

丹参20克,当归20克,牛膝15克,枳壳10克,三七3克(冲),红花15克,没药15克,五灵脂10克,酒大黄15克,骨碎补30克,川断20克,元胡15克,土鳖虫15克。

2、风寒湿型:腰腿部重着疼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遇阴雨天症状尤。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涩。

治法:祛风散寒化湿,补肾活血。

方药:独活寄生汤化裁

寄生30克,独活25克,秦艽20克,防风15克,肉桂10克,细辛3克,茯苓15克,泽兰15克,狗脊20克,杜仲15克,麻黄10克,牛膝15克,木瓜15克,五加皮15克。

3、肾虚型:腰腿疼痛,酸重无力,时轻时重,病程缠绵,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偏于肾阳虚者,伴畏寒肢冷,尿后余沥,甚则失禁,气喘,舌淡,脉沉迟;偏于肾阴虚者,多伴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部潮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淡红,脉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舒服筋通络,强壮筋骨。

方药:杜仲散加减

熟地20克,寄生30克,枸杞子20克,女高子20克,补骨脂15克,杜仲10克,骨碎补,红花15克,当归15克,鸡血藤30克,黄芪15克,丹参30克。

偏于肾阳虚者加肉桂、鹿角霜;偏于肾阴虚者,加龟版、知母、黄柏。

验方:腰痛杜仲汤以补腰肾、益精髓、活血通经为组方原则。方中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是补肝益肾治腰痛之要药。肝充则盘健,肾充则骨强,合金毛狗脊、仙灵脾、鹿角霜以增强补肾强盘之力。熟地、骨碎补、鸡血藤不仅能补骨续筋,而且有和血养血之功。配丹参、牛膝、伸筋草以活血通经,桂枝、独活之温经散寒宣痹、加入元胡以镇痛,陈皮之调中和胃。共奏补肝肾,化瘀滞,通经络,健脾胃,止疼痛之功效。

三、  腰椎管狭窄症

主要症状:多发于中老年,下肢站立时持续性痛,卧床休息后减轻或缓解,咳嗽或持喷嚏症状不加重。症状可以是单侧或双侧,也可咗右交替出现;间歇性跛行是本病的特点。站立或行走时,腰腿麻木,疼痛无力,逐渐加重,以至不能继续行走,蹲下或休息片刻后上述症状消失,但继续行走则上述症状重复出现。

1、风寒湿型:平素有慢性下腰痛,不能远行,阴雨天症状加剧,腰头号冷痛,转侧不利,虽卧床亦不能减轻,酸胀重着,拘急不舒,得温则症状减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风邪偏重者,腰腿酸痛,以酸为主,下肢麻木,苔薄白,脉浮缓。寒邪偏重者,腰腿痛疼痛朥主,遇寒则增,得热则缓,脉沉细,苔白舌淡。湿邪偏重者,腰背痛且有沉重麻木感,阴天更甚,神情疲惫,腰溶溶如坐水中,脉象多濡缓。

治法:祛邪能络,佐以养血益肾。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30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秦艽20克,当归20克,没药15克,牛膝15克,三七3克(冲),骨碎补30克,桑叶寄生20克,熟地20克,杜仲10克,蜈蚣2条,五加皮15克。

加减:偏于风胜者,加乌梢蛇、防风、威灵仙;偏于寒胜者,加川乌,细辛;偏于湿胜者,加泽泻、木瓜,防己,薏米;若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者,去麻黄、桂枝、杜仲裁,熟地易生地,加泽泻、丹皮,豨莶草,黄柏。

2、瘀血型:平素慢性下腰痛,腿痛及间歇性跛行,因腰部扭闪及劳累而症突然加剧,腰部剧痛,痛连下肢,转侧不利,屈伸受限,尤以后伸受限为甚,步履艰难。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15克,川芎15克,没药15克,桃仁15克,红药15克,独活15克,香附15克,元胡20克,牛膝15克,当归20克,鸡血藤30克,地龙10克,赤芍15克,麻黄6克,桂枝6克。

3、肾阳虚型:间歇性跛行,腰腿酸软,绵绵作痛,喜按揉,身体疲倦,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渐权,面色挄白,精神萎靡,气短,手足不温,小便清利。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活血通络。

方药:方药:右归丸化裁。

熟地30克,骨碎补30克,枣皮15克,吐丝子20克,杜仲20克,鹿角霜20克,当归15克,熟附子10克,狗脊15克,五加皮15克,没药10克,泽兰10。

4、肾阴虚型:腰腿酸痛,间歇性跛行,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耳鸣耳聋。舌质红,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肾阴,活血通络。

方药:左归丸化裁。

熟地30克,山药30克,骨碎补20克,枸杞20克,枣皮,鹿角胶15克,牛膝20克,当归20克,麦冬20克,知母10克,黄柏10,丹皮10克,豨莶草20克,鸡血藤20克。

经验方:补肾通督壮腰汤(温补肾阳,散瘀通络)熟地黄君药,以其甘温滋肾填精,此本阴阳互根,于阴中求阳之意;鹿解霜、仙灵脾、肉苁蓉、制附片、肉桂、温补肾阳、强腰壮督而祛寒;枣皮、枸杞子之养肝血,助君药滋肾养肝;鸡血藤、丹参通经活络而住痛,杜仲、骨碎补[补肝肾壮筋骨,山药、陈皮补中益脾,以辅佐君药,发挥其补肾肝、益脾胃、通经活络之力。在治疗治过程中,益以参术之下补元气、强脾胃,于是先天之肾气得0补,后天之脾气将复,自汗身疲天不瘥矣,此用方之妙哉。

四、  颈椎间盘突出症

症状: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出现麻木或剧烈疼痛,其痛可因小便或咳嗽而加重。第六颈神经受压时,疼痛由上臂外侧、前臂桡侧入射到拇指,拇指感沉减退。第七颈神经受压时,前臂和腕部有放射性疼痛,中指感沉减退,肱三头肌反射减弱;颈部被动活动或从头顶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均可引起疼痛加重;有关肌肉肌力减退和肌肉蘶缩

五、  习惯性偠肌扭伤

1、急性发作时,可应用治疗治急性腰肌扭伤的各种手法,同时配合中药内服。以补益肝肾,活血舒筋为治则,方用补肾活血汤加减。

熟地30克,吐丝子15克,肉苁蓉10克,杜仲10克,当归15克,山枣皮10克,枸杞子20克,没药6克,红花10克,独活30克,牛膝15克,狗脊10克。

2、平时无症状,宜注意腰锻炼,坚持服药调养,可服用以补肝肾为主,佐以舒服盘活络为功效的方药如补肾壮筋汤。

熟地3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枣皮10克,茯苓15克,川断30克,杜仲10克,五加皮10克,牛膝10克,黄芪15克,陈皮15克,鸡血藤20克。

六、  慢性腰部劳损。

(1)肾阳虚型:全身乏力,腰部酸软,痛甚,转侧不利,背恶寒,手足不曙。脉沉细无力,舌淡无苔。

治法:温肾壮腰,舒筋祛痛。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30克,山药20克枣子皮15克,枸杞子15克,吐丝子15克,杜仲15克,川断15克,鹿角霜15克,当归15克,熟附片10克,肉桂10克,陈皮10克。

(2)肾阴虚型:腰膝酸软疼痛不适,头晕目药,心烦失眠,手足心热,面色潮阳红,咽干口燥,夜寐盗汗。脉细数,舌质红,苔薄白。

治法:滋补肾阴,壮腰被动痛。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30克,山药15克,枣皮15克,枸杞子15克,吐丝子15克,龟版15克,女贞子15克,鹿角霜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15克,陈皮15克。

(3)风寒湿型:腰痛时轻时重,酸胀重着,拘急不舒,转侧不利,遇冷加重,得温则减,阴寒雨湿之日发作,或症状加重。脉脉沉迟,舌淡苔白稍腻。

治法: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麻桂温经汤加减。鸡血藤30克,杜仲20克,狗脊20克,麻黄15克,桂枝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豨莶草15克,赤白芍15克,川牛膝15克,细辛5克,附片10克。

(4)气滞血瘀型:腰胀痛,或痛如锥刺,痛有定处,活动或咳嗽时症状加重,局部拘急,有僵硬感。脉脉沉涩,舌红紫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鸡血藤30克,骨碎补20克,杜仲20克,地龙15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川牛膝15克,元胡15克,香附15克,羌活15克,泽泻15克,陈皮15克。

中药外治法

(1)宣痹止痛散:透骨草150克,威灵仙150克,急性子100克,川椒100克,海桐皮100克,伸筋草50克,红花50克,骨碎补50克,羌活50克,独活50克,防风50克,生川乌50克,土木鳖(去壳捣碎)25克,荆芥25克,艾叶25克,洋金花25,大青盐25克。

制法:制成粗末装白粗布袋(每袋100克)。

用法:将药袋放水盆内浸泡1小时后加热,熬开后用于患处(湿热敷)。或用酒醋各半洒药袋上蒸30分钟后趁热(勿烫伤皮肤)熥于腰背部。每次均须1小时以上,每日2—3次。每袋可用2日。

功效:祛风散寒,舒筋壮骨,腇痉消肿,宣痹止痛。

注意:用时要避风冷。皮肤破损者勿用。此药不宜口服。

透骨草150克,伸筋草150克,桑枝100克,桂枝100克,羌活100克。独活100克,补骨脂75克,仙灵脾75克,杜仲75克,狗脊75克,药花60克,刘寄奴60克,川标30克,防风30克。

制法:制成粗末装白粗布袋(每袋200克)。

用法:先将药袋放入温水盆内浸泡1小时后,放入浴加缸加热水再泡30分钟后可入浴。

功效:温经散寒,舒筋壮腰,通络止痛。

注意:水温要适中,不宜过热过凉。每次洗浴30—60分钟。

七、  脊柱退行性骨关节病。

症状;起病缓慢,腰背部酸痛、沉重、不灵活基束缚感;晨起或久坐起立时,疼痛不适感明显,稍微活动后,可减轻或消失,但过度劳累后症状又加重,休息后减轻。急性发作,症状加剧时,活动困难甚卧床不起。疼痛可放散至臀、大腿,偶尔到小腿;与气修好变化有关,阴雨天症状加重;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平腰、圆背,脊柱运动受限;腰椎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常见于第3腰椎横突两面三刀侧腰肌的外缘和髂嵴后分肌肉附着入。局部肌肉痉挛;下肢后伸试验多为阳性,直腿抬高试验一般为阴性;X线平片显示腰椎体边缘变锐和大小不等的骨赘。椎间隙变窄或不骒称,个别形成骨桥,小关节半脱位、套叠,毛糙不规早或增生。或见椎体呈鱼尾状改变(骨质疏松)或可见椎体假性滑脱改变。

中医治疗治

1、肝肾亏虚,筋骨失养

症状:腰背疼痛,肢体酸麻无力,活动不利,头晕目眩,耳鸣,疲乏无力,偏于阳虚者,畏寒肢冷,遇寒加剧,得热痛减,尿频清长,舌淡苔薄,脉象沉细。偏阴虚者,供热,心烦失眠,咽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补肾壮筋汤加减。

熟地30克,当归15克,牛膝15克,枣皮15克,茯苓30克,续断20克,杜仲15克,白芍30克,狗脊15克,青皮10克,五加皮15克,鸡血藤30克,

偏于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化裁; 偏于肾阴虚者,宜用左归丸加减。

2、正气不足,痰瘀阻络

症状:腰背胀痛如刺,肢体沉重。腰部屈伸转侧不利。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纳呆,乏味。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50克,赤芍15克,当归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苏木15克,茯苓30克,陈皮20克,半夏15克,白芥子15克,杜仲20克,牛膝15克,全虫10克。

3、  气滞血瘀,经脉失畅

症状:腰部疼痛,痛有定处,势如针刺,夜间尤为甚,转侧不利。舌质紫暗或舌力有瘀脉细涩或弦。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化裁。

秦艽20克,川芎1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羌活15克,独活20克,没药15克,五灵脂10克,香附15克,元胡15克,牛膝10克,赤芍20克,当归20克,续断30克,骨碎补30克,甘草10克。

4、风寒湿邪,痹阻骨络

症状:腰背酸胀疼痛,难以转侧,屈伸不利,风邪偏胜者,疼痛游走不定,或见恶风发热;寒邪楄胜者,疼痛较避暑,遇寒痛增,喜热畏寒;湿邪偏胜者,腰部及下肢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化裁

独活30克,桑寄生20克,杜仲20克,牛膝10克,细辛3克,秦艽20克,防风10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茯苓30克,全虫10克,丹参20克,五加皮15克,豨莶草20克,鸡血藤30克,没药10克。风邪偏胜者,加乌梢蛇、姜黄;寒邪偏胜者,加熟附片、肉桂、制川乌、麻黄;湿邪偏胜者加泽兰、苡仁。

验方:熟地为主药,取其补肾中之阴(填充物质基础)淫羊藿兴肾中之阳(生化功能动力),合肉苁蓉的入肾充髓,骨碎补、鹿衔草的补骨镇痛,再加入鸡血藤配合骨碎补等诸药,在补肝肾、填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畅经络,行气活血,不公能增强健骨舒筋的作用,而且可收到“通则不痛”的功效,更佐以莱服子健胃消食理气,以防补而滋腻之弊。腰痛加杜仲、狗脊、鹿角霜;填精加女贞子、吐丝子;虚症加五加皮、黄芪。

八、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方法:本病总的病机为正虚邪实,只是在不同的患者或不同的病理阶段孰轻孰重而已。因此,总的治疗原则是扶正祛邪。扶正主要指补益肝肾,祛邪包括活血祛瘀、散寒化湿,祛痰通络,共奏正旺邪散,经脉通畅,筋骨得养之效。

1、寒湿痹阻型:腰臀及髋部疼痛,活动不便,阴雨天加重,得热痛减。甚者疼痛如针刺或深部钝痛,脊柱活坚固受限,或部分强直。舌质淡白,苔白腻厚,脉沉弦或弦细。

治法:散除湿,祛瘀通络,兼补肝肾。

方药:五藤二草汤

忍冬藤30克,鸡血藤25克,海风藤15克,地龙20克,络石彖15克,豨莶草20克,伸筋草20克,青风藤15克,五加皮20克,海桐皮20克,乳香10克,威灵仙15克,蜈蚣2条,狗脊20克,杜仲20克,没药1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

寒邪偏胜者加: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以增散寒止痛之力。

湿邪偏胜者加:苡仁30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以增祛湿之功。

痰瘀毒结、脊柱畸形,活动受限明显者,加白芥子10克,胆星10克,茯苓30克,桃仁15克,穿山甲10克,以增化痰散结、祛瘀通络之效。

全身有热象者,上方去杜仲、麻黄、桂枝,加生地30克,黄柏10克,牛膝10克。以清热凉血燥湿。

2、肝肾亏虚型:腰臀部僵痛,脊柱强直或驼背,形体瘦弱,肢体酸软无力,行走困难。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细而弦。

治法: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

方药:补肾祛痹汤

仙灵脾20克,桑寄生20克,熟地30克,狗脊20克,枸杞子20克,骨碎补30克,杜仲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地龙20克,没药10克,萆薢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

偏于肾阴虚者,加生地20克,女贞子20克,元参10克,以滋阴凉血。

气虚甚者,加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以鼓舞正气,气旺则血行。

血虚者,加阿胶10克,何首乌20克。

有寒象者,加制附子5克,桂枝10克,以散寒止痛。

有热象者,加虎杖20克,豨莶草20克,金银花20克,忍冬藤30克,生地30克,以清热凉血。

痰瘀互阻者,加白芥子10克,乳香10克,以散结通络。

伴髋膝踝关节肿痛者,加牛膝15克,苡仁50克,木瓜30克,防己15克,以消肿止痛。

伴颈肩部疼痛者,加羌活10克,葛根20克,威灵仙15克,桑叶枝30克,以引药上行,除痹止痛。

验方:温肾通督汤

仙灵脾,鹿角霜以温补肾阳,益以桂附之湿热助阳,配以鸡血藤,骨碎补,狗脊,山枣皮,桑叶寄生,杜仲之入肾强筋壮脊,活络通督,蜈蚣息风止痉,通经止痛,羌活入膀胱、肾经,主散太阳经之风寒湿邪,炙甘草补虚和药,制药之燥性。以上诸葛亮药相伍,具有温肾助阳,通督化瘀,息风止痉,舒缓脊背强直之功效。

九、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本病以肾虚为本,风寒湿邪及外伤为标,在治疗上应遵循“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顾。由于本病患者皆属老年人,虽其本在先天,然而必影响到后天之脾胃。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时刻顾肾虚这一本因外,还要注意调理脾胃,以取后天养先天之效。“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

治疗:骨质疏松I号为基本方加减

急性发作期:熟地50克,鸡血藤25克,鹿角霜20克,杜仲15克,补骨脂15克,龙骨25克,牡蛎5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甘草10克。

方中以熟地,鹿角霜合用以阴阳双补、益精填髓;杜仲、补骨脂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补血活血,补中燥胃;龙骨、牡蛎既能痛阴潜阳,又能壮骨;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甘草坚骨通络止痛,调和诸药。

1、外感型:腰痛冷痛、拘急或重着,转侧不利,虽卧床机时症状不减,遇寒冷潮湿症状加重,得热则舒,兼见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健忘少寐,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无力或沉缓。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佐补肾活血止痛。

方药:I号方加黄芪30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肉桂15克,地龙15克。

2、外伤血瘀型:活动车水马龙当或外伤后,疼痛突然发作,刺痛不移,拒按,活动困难,兼见肾虚之象,舌淡、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涩细。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肾气。

方药:I号方加川断15克,牛膝15克,地龙15克,白芍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元胡15克。

缓解期:

1、肝肾阴虚型:腰膝酸软,隐隐作痛,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少寐,齿摇发坠,口燥咽干,甚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黄,大便干。舌结少苔,脉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脉骨。

方药:I号方加白术15克,茯苓30克,黄精15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磁石20克,地龙10克,女贞子。

2、脾肾阳虚型:腰膝冷痛,绵绵不已,畏寒时冷,血色少华,眩晕耳鸣,倦怠懒言,纳少,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补肾健脾,强筋壮骨。

方药:I号方加川断15克,枣皮15克,肉苁蓉15克,山药15克,炮附子10克,黄芪30克,白术20克,

3、阴阳两虚型:腰膝酸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四末凉,失眠、健忘、多梦,疲乏无力,懒言,睺摇发枯,或足跗浮肿,舌红无苔脉细数,或舌淡苔白,脉沉迟而弱。

治法:阴阳双补,强壮筋骨。

方药:I号方加女贞子10克,吐丝子15克,山药15克,黄精15克,肉桂15克,黄芪30克,白术,茯苓15克。

以上各型号合并骨质增生者,在服用汤药的同时,服骨质增生丸。

验方:补肾益脾壮骨汤

药用淫羊藿入肝、肾经,补命门,兴肾阳,益精气,以“坚筋骨”也,主腰膝酸软无力,肢麻、痹痛,为君药。合臣药肉苁蓉、鹿角霜之入肾充髓,补精、养血,益阳,与君药相配伍,其强筋健骨之力益著。配熟地之滋肾阴健骨,骨碎补、鹿衔草入肾补骨镇痛,当归之补血、和血,黄芪、牡蛎、杜仲益气敛精,盖有形之血赖无形之气而生,帮久病或年老体衰,气血不足,精少、力疲、骨痿筋弱者,于此将会获得很大裨益。加入鸡血藤之活血、补血、通经活络、止痛,以取“通则不痛”之功。黄精、白术陈皮,以益气补精,健脾和胃,且可拮抗本方滋补药腻膈之弊,皆为膸使药。以上诸葛亮药相伍,有补命门、壮肾阳、滋阴血、填精髓、通经络、健脾胃、坚筋骨之功效。

十、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

本病机的点为正气不足,邪毒感染,虚实夹杂。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兼顾。

早期主经是阳气不足,寒痰瘀滞;中期寒性脓肿形成,正气更虚,筋骨损伤加重,治疗时应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消肿化瘀排脓,尽可能使脓肿消散,当然较大的脓肿配合切开排脓或脓肿穿刺术效果更好;后其病变进一步发展,脓肿可溃破形成窦道,进一步伤气血及津液,阴血亏虚比较明显,治疗重在扶正。

1、初期(虚寒凝滞、痰瘀互结)患难与共处隐隐酸痛,体倦乏力,夜间疼痛明显,不耐劳作,脊柱活动限。舌毛贼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沉细。

治法:温阳散寒,化痰祛瘀。

方药:阳和汤加减。

熟地50克,鹿角胶15克,炮姜6克,肉桂5克,麻黄3克,白芥子9克,猫爪草15克,功劳叶15克,当归15克,泽漆10克,僵蚕10克,守宫5克,甘草10克。

早期病情罗缓者,也可口服骨痨丸(经验方)

2、中期(正气亏虚、筋骨腐败)忆部肿痛,可扪及肿块,伴潮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数无力。

治法:扶正托毒,化痰消肿。

生黄芪30克,当归25克,白芍20克。续断20克,茯苓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甲珠15克,皂角刺20克,白芷10克,香附15克,金银花50克,甘草10克,元参20克,功劳叶20克。

口服骨痨丸,局部外敷结核膏。

3、后期

(1)气血亏虚脓肿破溃,时流稀脓,久不收口,精神萎靡,消瘦乏力,盗汗失遽然,面色无华。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培补肝肾。

人参养荣汤加减。

党参10克,白术10克,黄芪10克,熟地8克,五味子8克,茯苓8克,远志6克,陈皮10克,枸杞子10克,骨碎补20克,丹参15克,当归10克,甘草10克。

(2)阴虚火旺脓肿溃破,久不收口,伴潮热盗汗,口干咽燥,食欲减退,或咳嗽血,身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除蒸

方药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及清骨散化裁

生熟地30克,枣皮15克,山药20克,陈皮15克,茯苓30克,元参15克,知母10克,黄柏20克,秦艽15克,龟版15克,黄芪10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若盗汗不止,可加沙参、麦冬、龙骨等。

以上各期均可用汤剂冲服骨结核散;也可单用黄芪50克煎汤冲服之。

验方:补肾抗痨汤(阴寒之证)

以桂、附补肾壮阳之法为主药,肉桂下行益火之源,附子乃命门之要药,温补肾阳,壮命门之火,命门火旺则寒凝之气得温而散,配炮姜以助温经之力。熟地地、枣皮补肾阴而收敛,扶阳亦阴也。用鹿角霜、仙灵脾、补骨脂壮肾填精益髓;归、芎调和营卫,使气血流畅;白芥子、守[宫、蜈蚣、炮山甲、山慈菇抗痨散结,化痰祛瘀,温通经脉,促使脓肿吸收。是以寒凝一解,阴阳气血双补,化精有源,精足髓充,痨祛骨健,诸症无不瘥矣。

十、风湿痹症

1、行痹主因风气太盛,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流窜不居,故行窜周身关切,痛无定处,日轻夜重,舌苔薄白,脉浮或浮弦。治宜通络驱风止痛,防风汤加减。

2、痛痹乃寒邪偏盛,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虚损,气血无以温煦鼓坚固,佃涩不畅,客于肌表,滞于经络,故肢节疼痛,痛而不移,得热助阳,寒邪疏散,疼痛能动解;遇冷助阴,寒聚凝滞,不通则痛剧。治当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乌头汤加减。

3、着痹为湿邪偏盛,湿邪黏腻,重浊沉滞,阻留于肌肉关节之间,帮肢节疼痛沉着不移;抑或湿邪阻络,阳气不宣,则肌肤麻木或漫;湿邪伤脾,脾湿不运,湿气停留于内,故舌胖大,脉沉缓。治宜祛风、除湿、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汤。

4、热痹为热邪偏盛,往往兼有湿邪,热与湿合,熏灼肌肉关节,而致气血郁滞散,故为肿为痛,痛处灼热,拒按;亦有出现红斑、皮下结节;热邪伤当故心烦口渴,舌苔黄燥;湿热内郁,则胸脘满闷,大便溏臭,舌苔黄腻,脉见滑数。在治疗上,偏风热者,宜宦庋风清热,通络止痛,用白虎桂枝汤加减。肿热灼痛甚者加黄柏、苍术、忍冬藤、桑枝、豨莶草;偏湿热者,宜清热化湿宣痹,方用二妙散加苡仁、茯苓、泽泻、防己通草、萆薢;有结节性红斑者加丹皮、香附、莪术、乳没等。

5、瘀血痹,多因外伤或痹久不愈,气血凝滞,流注关节,肌肉肿胀,痛如针、刀割,且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甚或出现皮下瘀斑、结节,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细。对本病之治,宜活血化瘀,通经宣痹。方用身痛逐瘀汤。有热加黄柏、赤芍,夹湿加苍术、防己、苡仁。

6、尪痹是指关节肿大、疼痛、僵硬、屈伸不利、筋骨萎缩、肢体消瘦、骨骼变形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见脊以代头,尻以代踵,肢体废用等表现。本病肝肾虚衰,气血不足产其根本,而郁积化热,则是其标。故治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经活络为宜。方用(熟地黄、鸡血藤、骨碎补、川断、仙灵脾、豨莶草、桑寄生、鹿衔草、肉苁蓉、枣皮)有热加忍冬藤、黄柏、知母,熟地易生地;兼寒加麻黄、桂枝、附片;肿痛不消,加苡仁、汉防己、泽泻、炙乳没、醋元胡。

举凡遇寒痛甚,局部不温,舌淡不红者寒也,麻、桂必用之品,配川乌其力尤著;关节红肿痛而拒按,口渴烦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者热也,清热解毒,凉血通脉的金银花、黄柏、黄连、赤芍等必不可少;凡全身疼痛难以忍受,不能转侧,肢体重着,甚或顽麻,小便深黄,舌苔黄腻,脉濡者湿也,苡仁、萆薢、蚕沙为必用之品;凡肢节疼痛,游走不定风也,宜选用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驱风之药;久久病或老年患者,症见腰膝酸软、次序痛,遇气候寒冷则增剧,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肝肾不足,精血内枯,骨乏濡养,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收功,每用鹿角片、、仙灵脾、熟地、肉苁蓉杜仲等最有功效;凡痹久病或老年人,治宜扶正气、调营卫,从本缓图,不可过用疏散风燥类药,强求速效,实际欲速则不达。黄芪和五加皮交加气强筋,固表除痹,标兼顾,为必选之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