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医玄经18-23

 johnney908 2015-01-18

易医玄经(十八)    大千世界



  小子问:“佛说诸经,动口即言三千大千世界。此世界若何?”
  紫极曰:“佛说世界,即今之系统也。一千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有三千大千世界,有那由他千三千大千世界。佛说世界,中有须弥山,周有四大洲,外有铁围山,铁围山之外乃另一世界。佛说世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等同道家之气。”
  小子问曰:“何以系统论世界?”
  紫极曰:“世为时,界为空,此时空之论。世界时时在变,故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道家之气,为宇宙最小不可再分之,实可再分,细分之无尽。气构成现在所谓原子,原子中实有不可说之世界。考之原子,中有原子核,周有电子,外围之外,为他原子,即为他世界也。以我之所处世界,原子之上世界,为地月之系统,中有地球,周有月球,外围之外,为他行星系。地月系之上世界,为大阳系,中有太阳,周有行星,外围之外,为他恒星系。太阳系之上世界,与之等同。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佛说世界,即今之系统。”
  小子乃问:“世界之有形乎?无形乎?为质乎?为心乎?”
  紫极曰:“世界之有形,而实无形,名之曰形。此类之语如来常说。为质为心,无质岂有心,无心岂有质。此因所言之人而不同耳!彼心非我心,我心为我世界之心,我之世界与彼之世界实为一世界,而有差别心,故曰有心,而实无心,名之曰心。”
  小子曰:“此类若哲学中二元心物之论,然否?”
  紫极曰:“否!若论哲学,实无二元,为一元也。此一为质。”
  小子问曰:“缘何?”
  紫极曰:“小子知何为心否?”
  小子曰:“不知!”
  紫极曰:“内经早有言述。《灵枢、本神第八》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所任物者,心。如何任物?上已言之,两精相搏谓之神。精者,质也。心者,神也。心之质任物之质,故曰任物。由是而知心不为物,而为二物相任。故曰:此为一元,质也。”
  小子又问:“此即唯物之论?”
  紫极曰:“又不尽然!唯物之论否定心力。心力者,二物相任之力也。此力不唯人独有,万物皆在也。故有之曰:万物皆灵也。若以个人而言,唯物相差无几也。故唯物中说意识,为人的意识。此人若广义而言,我可为人,他物亦可言已为人,此唯物若然也。”
  小子称拜而曰:“吾得之目明也。”


 

易医玄经(十九)    因果轮回



  小子问师:“古圣贤多以‘我是谁?’而悟道,我为真假?”
  紫极曰:“我生之前,有我为假,因我未生。无我为假,因为将生。我生之中,有我为假,因我将灭,无我为假,因我已生。我灭之后,有我为假,因我已灭,无我为假,因我曾生。”
  小子曰:“我常生常灭,不生不灭,真假皆错!”
  紫极曰:“常生常灭错,不生不灭错,真假亦错,此即佛曰不可说。”
  小子曰:“愿闻师说?”
  紫极曰:“佛说众生,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常说因果。欲明因果,当识轮回!”
  小子问:“敢问轮回?”
  紫极曰:“佛说九道,已应九天…”
  小子却问:“吾观佛经,三十三天,中华先哲,而言九天,天有几层?”
紫极曰:“善哉!此即密语。三十三天若不与九天同,后人不解,当谤佛与先哲皆非圣人也。佛言三十三即中华九天。佛说世界,周有四大洲,中有须弥山。自四大洲底而上,各八天,计三十二天,须弥一天,合三十三天。而实只有九天。九天即佛说九道。”
  小子曰:“听师之言,茅塞顿开,愿再详说。”
  紫极曰:“九道之中上三圣道不轮回,下六道轮回。当首识何为轮回!我易医家三宝,精、气、神,以应三神,本神,识神,元神。欲识三神,当知三心,‘大千世界’中已说心力。本神之心,肉体之力,僻如心跳,不因智停。识神之心,意识之力,僻如所见,各不相似。元神之心,宇宙之力,各心相感,无知无觉。人灭之后,肉随尸腐,本神相化,组成他物。识神离体,飘渺悠悠。元神不变,但心已移。轮回者,识神也。”
  小子问曰:“余得先生说‘大千世界’,知心因物存,尸肉已腐,识神亦化,何当离体?”
  紫极曰:“小子仍未明世界。世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灭之时,人身世界殒,心力亦变。有一物离体而出,飘渺悠悠,俗称灵魂者,识神也。此世界非同人体世界耳!于此世界中,心力难散,心力者,不同世界不同心力也。因难散故,故称灵也,而世人难觉。”
  小子曰:“本神之心力,当同尸骨化,内有小世界,曰识神之心力,灭未至时,故可离尸而出。中更有小小世界,曰元神,与宇宙同体,含三神而为一,故不见生死。吾初识世界心力未分也。然否?”
  紫极曰:“然!”
  小子问曰:“当何如轮回?有生而未识者,有生而能言者,有生而有识者,有生而天目者,有生而知后忘也。其当何如?”
  紫极曰:“识神游离不终日,同气相感,有初生者,气相近,本识同化。气愈近,识即损者少,故有能言者,有识者。后天之识尚未有,全借先天之识用,先天之识心力大,故甚而有天目者。平人之先天心力小,故生之后本神化识,先天之识异化,故全无识。先天之识渐异化,故有知而后忘。虽先天之识被后天同,仍有小世界在中,故有后天修行者而知先天事。修行心力愈大,可通前后五百年。即此也。”
  小子问曰:“因果何如?”
  紫极曰:“皆心力之化也。先天识神之力,惯性也。游离于外未相感而生时,力也弱。与生前他人世界有因缘,或欠债,或有德,他力相感,力亦有变。或增或减,全凭因果。因仍有心故,必当有识,或苦或甜,皆因心造。至相感而生时,因与本神相感,其家或贫或富,或贵或贱,本神必与之应,相感亦与之应,故生而有殊!前生修一人德,必一人有善意,千人德,必千人有感恩。灵性之力随之而变,相感之力亦变,而生之不同矣!作恶亦然,故有生而大富大贵者,有先贫后富者,有终生贫贱者,皆因果各俱也。可不慎乎!既生有贫贱者,亦不可轻之,切不可有其自作自受之念,与已修德无益。随缘可化者教之,功德无量,世当无嗔之人也。夫子亦曾言修齐治平之道,何以修为先也!一人修化一方,世几大同,人间不亦天堂乎?因果可不慎乎!修身可不慎乎!”
  小子涕泪悲泣。:“未识先生古仁人之心也!”
  紫极亦有感!“世多修德人,其邦自化,我中华乃至世界何异于天国。天堂地狱者,实在人间也,全凭人心也。做一方之愚人,又有何怨哉!”


 

易医玄经(二十)    崇证论治



  小子问曰:“《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此何论治?”
  紫极曰:“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此古祝由非同今。今有病不可医药者,祝由可愈,乃崇之证也。”
  小子曰:“敢问其理?”
  紫极曰:“因果轮回汝已明了,崇证之由汝亦当识!病亦因心力。考等同灵魂世界之体,有动物之识神,有草木之识神,有上界之识神,有灵异之识神,灵异者,异灵之地也,或山川,或土地。上界者,或星宿,或仙体。此诸皆可为崇之源。本神当受之体。因灵异、上界心力大,常人难相应。动植之物与人气近,崇证多此。经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因气难相感也!故无病,崇证亦无。人之病证,乃本神之受,而识神有觉得知。无识之人,有病亦不知。今医痛症,用药麻醉,不疼也。病愈乎?识不知也,故不疼,病当演烈,病至不可挡,无药可医也,入膏肓而亡。今止痛之药,可不慎乎!崇之证,他之识神与我本神之气近而相感,若轮回之理也。我之识无力相驱,他之识又非我,故或疯或狂,或痴或颠,或呆或默,所行所为非为常时,他我之识相胜,发作有时,他识独胜,此邪入心窍,我非我也。此病亦多从因果中来。”
  小子曰:“有因崇而病者,有因崇而成巫者,有因崇而伤亡者,有因崇而得福者,由何因缘?”
  紫极曰:“因果之事,有夙因成果者,有巧因成果者,皆不相同。因善修福,因恶还债,夙因也。故有病者,有得福者。入山川古墓,无人居地,夜行阴地,阴气素胜,或身弱多阴,最易撞崇。故有因崇而亡者,亦有因崇而巫者。”
  小子曰:“吾曾闻因崇而巫者,谓之仙家。初之分,亦如崇证,或疯或呆,或痛或痒,谓之踩路。后之分,可医他崇。此何因缘?”
  紫极曰:“此崇乃修之数年灵识,首因本神有因缘,而后崇可附之。附之初,亦与识相胜,故示之以崇病。附之后,灵识相合,故病亦愈,而可医他崇也。此心力不同耳,即量级也。其所得亦不过他人之心力。借体而修也。若本神人贪,虽可医他人病,换之以财,因果已报,久则他识亦离而去。虽巫可医人病,与已无益,奈世人不知此中理,所念因果不同,他日果报不同也。竞有人欲行请神之法,世俗心重也可知!道未明也!”
  小子问曰:“先生说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变亦崇乎?”
  紫极曰:“广义而言,病皆为崇,此中论崇,乃邪证之崇。不可同日而语!”
  小子曰:“敢问当如何医?”
  紫极曰:“《喻意草》中有崇病法,用灵医崇。孙真人有十三鬼针,古传之法甚多。本门亦有‘斩仙丹’,但不可轻易用之。凡事以和为贵,错杀一千,因果报应他日必现。有巫者之法,今之祝由。易中有鬼神章节。有奇门之改局,皆可用之。唯守真气,行善积德,此方最妙,必有余庆。”
  小子曰:“听先生之说,吾知之矣!”


 

易医玄经(二一)   实证脉学



  紫极曰:“习脉之道,气和为先。呼吸平气,验之以秒。脉明指下,功在平时。常玩众脉,若痴若颠。三指之下,气运至此。双手相合,如抱太极。三指相对,若连非连。久而行之,灵而且敏。”
  紫极曰:“脉道之贵,在乎平脉。先观气色,方可验脉。均匀为本,结代血病。三指之下,而验浮沉。数热迟寒,一定之理。均匀者,太极之脉也。浮沉迟数,四象知而脉象可毕也。”
  紫极曰:“六道之脉,一定之理。内含八卦,相生相对。左尺为肾,卦象为坎,太阳寒水。左关为肝,卦象为巽,厥阴风木。左寸为心,卦象为离,少阴君火。水来生木,木来生火。此为相生。右尺命门,卦象为震,少阳相火。右关为脾,卦象为艮,太阴湿土。右寸为肺,卦象为兑,阳明燥金。火来生土,土来生金,一定之理。先天太阳,位居西方。后天少阳,位在正东。左右两尺,相对相克。先天厥阴,位于西南,后天太阴,位在东北,左右两关,相克相冲。先天少阴,位于正东,后天阳明,位在正西,左右两寸,亦为克冲。先天少阳,位列东北,后天太阳,水寄坤宫。东北西南,相克相冲。先天太阴,位于西北,后天厥阴,东南始明,木来克土,乾又复巽。先天阳明,东南之地。后天少阴,寄于乾宫,火可克金,又为相冲。故知六气生克冲寄,脉理易理,首当先明。”
  紫极曰:“经云: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此中有至理,亦当明表里相应。寸候心肺,旁及大小肠经。尺候两肾,膀胱心包亦明。关候肝脾,胆胃其中。”
  紫极曰:“六脉之气,以土为主,中有胃气,病不至绝。真藏脉现,神仙难生。脉应四气,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亦别男女,寸尺不同。南北之政,已有所述。”
  紫极曰:“下手之难,难于别脉,师传四纲,可以通神,吾增八脉,以合易象。知此八脉,别于生克,了然于胸,下手即易。浮者为表,沉者主里,数者有热,迟者是寒。虚者无力,可知气血。本或不足,后天用过。实者搏手,指下有物,当为有滞,可为痰积。动者实甚,闭塞不通。可作滑象,有胎须知。弱者太虚,细如游丝,若有若无,心当仔细。”
  紫极曰:“知八卦脉,纯熟于心,当看脉经,濒湖脉学。可以略知,重在练手。耳目指心,四要不虚。下手之初,平气相对,将心比心,人即为我。指下之脉,心中有感,可以通神,所言无虚。”
  紫极曰:“指下虽明,一脉多病,左右相参,前后相照,脉道当简,脉心要繁。至道通心,出于神仙。”
  紫极曰:“脉有不到,仍当问闻,四诊为主,切不可偏。脉道小巧,人命关天。若有试探,可以不看。”
  紫极曰:“药王先问,越人望前,四诊之中,切为最终。从证从脉,脉作参看。不可为主,道可为玄。”


 

易医玄经(二二)    阴阳水火



  小子问师:“人生之于水,焉或于火?”
  紫极曰:“非水非火”
  小子问:“古名医者皆有所论,或人生于水,或于火,先生何言非水非火?”
  紫极曰:“然,男精女血,相合而成身躯,是水兮?是火兮?身躯之成,假之五行,即曰假,真五行仍俱,故曰人之生,非水非火。五行皆有,缺一不可,岂可持于一端!”
  小子问曰:“即言五行俱,哪个先生?”
  紫极曰:“五行同生,但有主次。考人之后天,水火为用。经云: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其先天曰阴阳,后天水火为用。”
  小子曰:“愿先生明示之”
  紫极曰:“来,吾与尔详情。五行之中,今唯为汝说水火。欲知水火之为病,当首明格致。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此中水精何以四布?因于火也。人之身躯,譬如天地,肺者,水之上源。中土脾者,水之所散。下者肾,清水上升,浊者入膀胱。上中下三部,合为三焦之用,故经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清气上升,非清自升,因火而升。浊者下降,非浊自降,因火而降。水者入胃,下有阳火,清者如雾,上升至天,凝而为雨。浊者下降,以入膀胱,前阴而出。所升者,非唯水也。谷物之精,亦随水而升,浊者之物,后阴而出。水化气上升,遇金而凝,非唯水也,所同行者火,气化之热也。故若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人之为病。火为动力,水载精气。如同乾坤,一者自强不息,一者厚德载物。故可知离坎乃乾坤之用也。人以水火立用,肾者水居下,心者火居上,以成未济。全凭命门一点真火,使水上升,则水可上,火可下,生理备也。”
  小子曰:“水火之病何如?”
  紫极曰:“所病者有水、饮、痰、湿、喘、泻、疟、疝、痿、痹、消、热、寒等,广而言之,病之万变,不离水火。”
  小子问:“愿闻病水?”
  紫极曰:“玉函经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常人之水火,若火而烹水,水蒸气上升,遇寒而凝结。今火用不足,或火用太过,水皆可为病。”
  小子问:“愿闻病饮?”
  紫极曰:“饮之为病,乃火之温化不足。火之温化不足,或水聚为饮。或火不生土,则土不治水,而成饮证。”
  小子问:“愿闻病痰?”
  紫极曰:“痰之为病,或火力太过,炼水为痰,或火力不足,水冰为痰。”
  小子问:“愿闻病喘?”
  紫极曰:“喘之为病,清者不升,浊者不降,火虚肾寒,肾不纳气。火力不足,中焦有阻。肺为娇脏,水火不均。皆可致喘。”
  小子问:“愿闻泻病?”
  紫极曰:“泻之为病,或火不足而水泻,或水不足而火泻。若因食腐而泻,亦因水火失调。”
  小子问:“愿闻疟病?”
  紫极曰:“疟之为病,火不足寒疟,水不足热疟,总因水火交战。”
  小子问:“愿闻病疝?”
  紫极曰:“疝之为病,因肝气不畅,肝气不畅,水火升降不前,故病疝。”
  小子问:“愿闻病痿?”
  紫极曰:“中土火胜,水不足润,水亏兮,则痿。故曰:治痿独取阳明。阳明为水谷海,所主者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聚,故阴痿者亦当治阳明。”
  小子问:“愿闻病痹?”
  紫极曰:“经云: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不但此三因。火亦可成痹。此火胜水虚之痹也。”
  小子问:“愿闻病消?”
  紫极曰:“消之为病,火来消水也。病有三消不同。上消者,下焦水火不足,肺中燥,欲饮水而救。因火不足故,水不得升,故饮之水而直入膀胱,所现之症,口燥,善饮,尿多。中消者,中焦之土燥,欲引水以救干土,且火多善消谷。水入土中,见之立消。故善饮,食多,身消瘦,尿反少。下消者,命门火衰,水不能升,肺中反寒。水不能化清,而自小便出。故不太饮,尿反多,身寒惧冷。此中有三消合证,亦有见一二之消。”
  小子问:“愿闻病热?”
  紫极曰:“热有真假二端。命门火寒,水不能升,喉干口燥,小水清长,反不欲饮水,此假热真寒,龙雷之火上炎也。阴少阳多,又受外热,两阳相合,内外俱热,一水不抵二火,故大渴,大热,白虎汤之证也。”
  小子问:“愿闻病寒?”
  紫极曰:“寒亦有真假两端。内中大热,逼阴外走,此假热真寒,四逆之证。寒伤于里,外又被寒,二寒相胜,此曰真寒,附子汤证。”
  小子问曰:“水火之症,先生已说,仍有未尽,可否概括?”
  紫极曰:“先哲有言,人身常温也,非常热也。又曰: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火不可少,水亦不可少,水火者,阴阳之用也。水火足,真气盛也。一旦有偏,失于常者,病也。此中只论水火,而实五行皆当重视,不可偏废。吾易医玄门,实重者为肝,汝师祖曾言,此之门为‘调木派’,何谓调木,调肝气也。实五行皆调也。后师当为汝说‘调木通候’之论。先知水火之用,而后方可知‘调木通候’也。因木之用根于土,生于水,长于火,成于金也。独俱生、长、化、收、藏之理。可与金元四家相参为用也。”
  小子拜谢,曰:“愿早闻师说‘调木通候’。”
  紫极曰:“俱时自可言之。”


 

易医玄经(二三)    三焦命门



  小子问师:“手足阴阳十二经,本当有脏腑之象与之应,厥阴心包、少阳三焦虽曰脏腑二象,此居何地?”
  紫极曰:“心包者即经中言之心主,出属心包络,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知心包者乃心外之护膜也。辟如紫禁城,主者为心,内城者心主也,外城者膻中也。然心包为一脏乎?《难经》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此言甚明,厥阴心包经,乃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少阴心与心主本是一体,唯别出一脉,与三焦为表里。此有名而无形也。所谓心包者,即心之一部分也。
  三焦者为何?二十五难中已言有名无形也。经中言“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食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又曰:“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天气之所生此五者,唯三焦而不见腑,此即千古以来有所辩。三焦当为何者?有迹可循乎?
  经曰:“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久咳者必伤及肾,脐下反动,气游三焦。
  经曰:“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此中言三焦为太阳之别,属膀胱。
  经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又曰:“三焦少阳经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此中言三焦者在隔下。
  经曰:“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营气上注膻中,散于三焦,上强三焦又在膈上。
  经曰:“上焦出于胃上口,”“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肾合三焦膀胱。”此中可知三焦者可分为上中下三焦。且中有肾合三焦膀胱,此三焦当与膀胱一体也。
  经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即曰三焦理横,当有形方能见其理(纹理)。
  经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此中三焦又当为通道,闭而不通则呕。
  《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其治常在何许?可晓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气街(一本作「冲」)”。难经解内经意,言明三焦为道路,又分上中下三焦。
  《难经》三十八难曰:“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府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三十九难曰:“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属于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六十二难曰:“脏井荣有五,腑独有六者,何谓也?然: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 六十六难曰:“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此中言明五脏各有一腑,三焦者为太阳之别,属手少阳,外之腑。且中明言三焦乃原气之别,故可为十二经之根本,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由上可知,三焦分上中下三焦,太阳膀胱经之别,中行原气之别,历统上中下。如心包同,心包为有名无形之物,乃与少阴心一体。三焦者亦有名无形之物,与太阳膀胱一体。乃膀胱之后有一膜,通系于心下,脊椎之前也。虽曰无形而实有形,故可观其理(纹理)。无形者乃别脉也。有形者乃同体也。此即丹道中黄之道也。太阳膀胱少阴肾为表里,少阴心太阳小肠为表里,少阴心别厥阴心包与太阳膀胱之别少阳三焦为表里也。心包三焦皆膜也。”
  小子感慨,曰:“先生之论,发千古之未明也。”
  紫极曰:“此易医玄学中早有此论,余唯小有发明之。医家四书中甚是明了,唯多思多见者明。”
  小子又问:“吾已知三焦,敢问命门?”
  紫极曰:“《素问》论命门一处,曰:“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灵枢〉论命门三处,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太阳之本,在限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此中之说命门甚明,当为目也。至越人问难,左肾为肾,右肾方论为命门。此越人之论,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右肾者,为肾阳也。先天之原气所系,其气与肾通。吾易医玄门命门又与此不同也。”
小子问:“何者不同?”
  紫极曰:“命门者,先天也。其在两肾间。祖气也。肾有二,左者肾阴,右者肾阳,两肾之间,经中云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即此地也。其前以对脐,后为命门,为师在‘人体河洛’中已有论述。命门者,洛书数六,为水之成数,脐数八,为木之成数。若脐当为太极,命门则为无极也,水生木也。此命门者为仙道之系大,医道同于仙道也。”
  小子曰:“吾听师说医道同于仙道,未明,今闻三焦命门,知仙道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