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兵马俑》体现训练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花漾物语 2015-01-19
教学完《秦兵马俑》,脑海中不由得回想起了前不久读到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一篇文章:《训练: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访谈录》,想到了访谈录中关于语文训练的“三个维度”——理解、积累、表达。
 
吴忠豪教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训练也要讲究三个维度。
首先,应当承认,当下语文课盛行的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也是一种语文训练,这应该是语文训练的一个维度。
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方式应该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但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因此出现了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社会课、历史课、常识课等倾向,而“怎么说”被严重忽略了。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如果语文课上经常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即:研读课文是怎样把事件表达清楚,把人物描写具体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文营养,而且可以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
 
反观自己对教学实践:
片段(一)
师: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秦兵马俑的?
生: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怎么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的?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读想想,在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交流)
师:课文是怎么写“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生:用了列数字的写法——19120平方米、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8000个、230米、62米、14260平方米、6000个、
师:选择一两个数据,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我们的校园估计有10000平方米,三个俑坑面积19120平方米,就相当于我们两个校园那么大。我们学校大约有学生1000人,8000个兵马俑就相当于我们全校学生的十倍。
师:这些数据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除了列数字的写法,你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还运用了作比较的写法
师:具体说
生: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把俑坑和足球场作比较。
师: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生:更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作者抓住了一些关键词,写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如:巨大、恢宏气势、一行行、一列列、大军等等。
师:真会发现!为了使叙述条理清楚,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采用了“中心句组段”的方式。
生:有详有略,总共有三个坑,详细介绍的是一号坑。
师:抓住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作者用生动细致的笔触把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体现得淋漓尽致!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
(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反思:从学生的交流和朗读来看,他们对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能体会到的,不仅如此,学生还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构段,如何遣词造句的。这钟方法的习得,对他们今后的表达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积累语言是语文训练的第二个维度。
反观现代的语文教育,学生语文能力不过关,是否与学生读书少、语言存量不足有关?语言学家克拉申说:“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谁违反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本文中有不少语言,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不仅写出了兵马俑的特点,而且还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应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悉心品味,感悟内化。
如:描写兵马俑“神态各异”的片段:
“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这段话,运用排比的方式,写出了兵马俑的各种神态,描写时,不仅注意了细致观察,而且,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兵马俑描绘得栩栩如生。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这段话的“中心词”——“神态各异”,然后,围绕中心词,让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思考:作者笔下的兵马俑,都有哪些丰富的神态呢?学生潜心会文,找到了“微微颔首”、“眼如铜铃,神态庄重”、“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凝视远方”,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视角的独特,语言的精妙?我采用了比较的方式:出示:“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有的凝视远方……”和文中语句比较,怎样写比较好,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文中写得好,理由:这样写更生动形象,这样写更具体,这样写把兵马俑写活了,再来看看作者在观察时注意了什么?学生发现了——作者不仅看得仔细,而且展开了想象。领悟到了这些语言的“秘妙”,让学生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学生的感受更深了。
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是第三个维度。
“理解”是前提,“积累”是基础,然而学语言终极目的是“表达”。因而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应该成为语文训练的重点。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必然需要在相应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而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写”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写”既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兵马俑的“神态各异”以及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后,我让学生尝试模仿课文中的写法,也来展开想象,说说兵马俑还有哪些神态呢?同学们静思默想后,有的说:“有的张大嘴巴,好像在喊:‘为秦国统一天下,冲啊!’”,有的说:“有的高高擎着利剑,正指挥军队奋勇向前。”有的说:“有的眉头紧锁,神情严峻,好像在思考作战计划”,有的说:“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和远方的母亲说:‘这回,我们可能再也不能相见了,但是孩儿是为秦王统一天下而牺牲的,母亲,你不要难过,你要为我感到骄傲!’”……
同学们的描绘也是惟妙惟肖!在说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文中的语言进行了感悟内化,又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表达,把课文的语言方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方式,积累和表达获得了“双赢”,“输入”与“输出”在和谐中达到了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