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贝娜生前肯定没有想到,在她死去的时候,关注的人比在她活着的时候还要多。 很多人并不是她的粉丝,在过去都不知道,或不屑于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她并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歌手。 但当这个人已经不存在时,有一种氛围,一种很神秘的氛围,让大家不由自主地关注。 我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在人心中的传染。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她的死突然让人有了一种对生命的痛楚感触,然后,需要得到温暖。 姚贝娜在生命的终点,留下了两个印记:乳腺癌;33岁。 癌症,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不可抗拒。33岁,意味着年轻,意味着本应美好的人生。没人希望这癌症出现在33岁的生命里,给它划上句号,但是,还是出现了。 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悲怆的无力。 萨特说,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姚贝娜的存在,既是她自身的一种存在,又通过人心的投射,刷出粉丝的存在感。而当她的存在虚无化,远去,消失,这种人心的投射,通过生命和世事的艰难,被引到了另一个方向。知道和不知道她曾经存在的人,必须放大她的存在,对自己的存在进行关怀。 如果有人已经哭了的话,那么,至少有一半是为自己而哭的。 我在想,如果姚贝娜是在前两年逝世,不会形成这么大的事件。这不是说她的逝世不多么让人婉惜(这是废话),而是说,前两年的社会氛围和现在很不一样。人心因此也很不一样。 人心不一样,一个歌手的存在与虚无,其冲击也不一样。 很多人,是从别人身上,才认出自己的。 现在是什么样的社会氛围呢?经济下行,世事艰难,我们已经很累;而各种问题仍然存在,有毒食品,阶层固化……很多人已够可怜,甚至都不想再对别人的死活过多的关心,关心有用么?值得关心么?是的,都撤了,撤到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和自我有关的世界。那似乎才是安全和温暖的地方。 我们要换一个地方存在。也许,在这个地方,生活,生命会有所不同。 可是,无力感仍然无法驱散。社会氛围仍然是每一个人的心理背景。 所以大家在潜意识里,其实都想为自己大哭一场,而且,哭的人越多,越能摆脱个人的渺小和无力。差的只是这么一个契机,一个氛围。 姚贝娜的死,因为癌症,因为年轻,因为她是歌手、公众人物,终于把这一个点引爆了。她引发了大家对生命和存在的疼痛,而且,某种程序上,解除了大家对这种疼痛体验的压抑。 我们其实是在用对姚贝娜的关注,来抚慰、治疗自己。 当我快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在微信上,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姚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挤满了记者,他们在等,等她死”。我想分析这个人是怀着怎样的心理去理解记者的工作和内心体验的,但至少,他不知道姚贝娜的死到底在人们的内心里意味着什么。他预设为只是一个可以进一步炒作的娱乐事件。 姚贝娜的经纪人也“怒骂”深圳晚报抢独家的手段“龌龊”了。我同样不想去评判其中的是非,而只想说,这也只会导向娱乐的方向。 但一个人的死,无数人的关注,从心理背景上来说,不是娱乐,也不应该是娱乐。 ![]() 姚贝娜刚去天国,周董就结婚,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吗? 为什么一位原军委副主席的去世,没有多少人关注,而一个年轻歌手的逝去,关注那么多,想想吧,同志们! |
|
来自: 昵称2023699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