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的治则,是在对康复疾病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康复对象的各方面情况,提出康复治疗方案的原则。它是在整体康复和辩证康复的思想基础上制定的提出康复治疗方案的标准,具有其自身的中医特点。治则,对整个康复对象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整体康复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中医康复的治则有别于康复治法,康复治法是在一定康复治则的指导下确定的康复治疗手法和康复措施,它针对的是具体某一病证,也就是说,会受到个别病证的不同体质、环境条件、病情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要随证立法,法随证变。 有辨证康复的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的辩证论治中的“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方法论,同样也适用于中医康复学。在同一类病证的疾病发展的康复过程中,只要病机相同,即可按照同一个康复治则,选取一组相同的康复疗法。 中医康复的目标是功能恢复,重返生活,重返社会。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康复治则的基本内容包括调和阴阳平衡,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因病制宜和杂合以治等。 一、调和阴阳平衡,以调阳为主 阴阳失去平衡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疾病也必将导致阴阳进一步失去平衡。因而在康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调畅阴阳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功能恢复,而阳气代表人体的功能,对人体起着主导的作用,如《景岳全书》所说:“阳强则寿,阳衰则天”。因此,在调畅阴阳以恢复功能时,以调阳气为主。 二、调理精气血津液 《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它们各自的失调和相互关系的失调,也是康复疾病的重要病机。只有精气血津液恢复平衡和互稳,才能达到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三、三因制宜和因病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制定康复方案时所要遵守的原则。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制定康复方案时,要全面充分地考虑到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对疾病康复过程的影响,并善于利用这些相关的因素来辅助康复治疗。又因个体的差异性和疾病的差异性,在制定康复方案时还应将疾病的轻重缓急,康复的难易程度考虑在内,辨证康复。 1.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是指在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时,要参考自然时序因素,即季节、月令、昼夜等的节律特点。 就四时而言,《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即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此规律年复一年。“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体的阴阳升降气机,气血经络的盛衰,脏腑的虚实,会随四时而周期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于康复养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就月令而言,《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以此为康复机理,在康复过程中,使用针灸康复时,遵守“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因天有序,盛衰之时……月亏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调得时而调之”的康复治疗原则。 就昼夜而言,“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阴则相反,在昼夜之间,阴阳消长转化,人体经络脏腑腧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而提出“按时开穴”之说,而针灸康复中的子午针法及灵龟八法谨遵此原则,在康复治疗中也应按时而施方可达到预期的康复目标。 2.因地制宜 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不同,地势有高低,天候有寒热湿燥,水土性质之异,若环境不同,其康复意义不同,故所运用的康复方法也不同,尤其在于采用自然康复方法的时候。例如,北方高寒之地,病多脏寒,“治宜灸焫”,以温通阳气;而南方低湿之地,病多挛痹,“治宜温针”。又如,南方人们腠理多疏松,北方人们腠理多致密,采用中药康复治疗时,要根据康复对象的地理情况而有选药偏向。另外,中医自然康复中的高山疗法和岩洞疗法,也是基于因地制宜之观点。 3.因人、因病制宜 即根据康复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生活习惯以及体质强弱、肥瘦,尤其是情志苦乐,心理状态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如:“肥人湿多,瘦人火多”。在中医康复治疗中,视病人的胖瘦情况而选法应有所偏差,肥胖者应多考虑袪湿化痰,即形瘦都,要注意清热去火。《素问·血气形志》提到:“形乐苦忌,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故患者精神状态和病变部位不同,所选择的康复措施和手段也不同。 四.杂合以治 杂合以治是中医康复治疗方法的原则,即综合治疗。康复对象多为残疾者。老年病证,慢性病证,精神病证及急性热病瘥后诸症等,其病多关疑难复杂,想要达到最高的康复目标,恢复康复对象最佳的功能状态,需要众多种康复疗法杂参,也即《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提:“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是基于辨证康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更应根据不同病情而应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手段。 在辨残和辨证的前提下,杂合以治应本着标本结合,动静结合和医疗与自疗相结合的原则。 1. 标本结合 急则治其标,是针对急、重、新、突然发作者而拟定的康复治则;缓则治其本,是针对缓、轻、旧、和发作后者而制定的康复治则。如痫证,发作时当豁痰开窍,熄风定痫,药疗与针刺合用。平时宜调补气血,养心益肾,可用摄生、娱疗、食疗、体疗等综合疗法。 2. 动静结合 动与静,属阳与阴,阴阳平衡,则功能复,故动静宜,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功能的恢复。《医学入门·保养说》云:“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故动以养形,静以养神”。而中医康复中,要想达到较佳的康复效果,应做到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机体处于平和状态,以利功能恢复。 3. 医疗和自疗相结合 医疗,是指医生采取的康复治疗,如针灸康复,中药康复。自疗,即医疗自助,以患者为主,家属辅佐,取得自身的康复的医疗,如太极拳,自我按摩。 由于康复的对象属于较特殊人群,康复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故在自疗中,更强调患者的毅力。
参考文献:1.中医康复学(1990年 张子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黎金华) |
|
来自: 昵称17447218 > 《专治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