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疸怎么去?老中医自有妙计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5-01-19


案1 吕某,男,35岁,干部。通讯地址:北京916信箱2分箱。1978年1月15日初诊。

患者两个月前发病,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功能化验报告:谷丙转氨酶(GPT)400U/L。服中西药一个多月后,GPT仍在300U/L以上。乃请病假六个月,返回家乡,因来我院门诊。患者呈慢性病容,形体肥胖,诊脉弦而兼数,苔白薄,肝脏触诊为剑下75px,右肋下50px,有胀满感及压痛,黄疸已消失,胃纳尚可,睡眠差。思肥人多湿,湿滞热郁,仲景称“瘀热在里,其目必黄”,肝藏血,瘀热扰肝,肝亦胀矣,处清肝活血方。

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粉丹皮10g,全当归10g,赤芍药10g,茜草6g,山楂18g,垂盆草25g,5剂。

1月27日次诊:脉弦数略减,胃纳有加,睡眠差,原方加减。

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全当归10g,茜草10g,垂盆草30g,山楂25g,苏丹参30g,柏子仁12g,5剂。

患者服完上药后,赴新昌县人民医院做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报告示:黄疸指数7,硫酸锌浊度10U,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谷丙转氨酶66U/L(正常值<40U/L)。

2月2日三诊:诊脉弦象尽退,数则仍在,口觉微苦,背部发出痒疹,肋下胀满感觉消失。因思背部痒疹之发,为病毒外透于肌表。凡从里达表者吉,由表入里者凶,此必然之理,诸病皆然。故可因势利导,拟清肝活血,佐以透表。

苏薄荷(冲)3g,鸣蝉衣6g,蒲公英10g,川楝子10g,全当归10g,茜草6g,垂盆草30g,山楂12g,7剂。

2月17日四诊:药后背部痒疹尽除。原方减去薄荷、蝉衣,加粉丹皮6g,黑栀衣6g,5剂。

3月1日五诊:脉象和缓,纳食倍增,精神健旺,拟调养肝脾,以资善后。

苏丹参20g,茜草5g,全当归10g,生白术10g,生甘草2g,白茯苓10g,10剂。

患者再次肝功能检查,结果示:GPT<40U/L,其他各项正常。嘱休息两月,可返原单位工作。

【按】此例投清肝和血之方10剂,GPT即接近正常。治疗始终不用参芪等补药,务以去病为主,邪去病却,不补犹补,盖湿热黄疸,邪势未衰,如果畏虚投补,则有养虎遗患之弊。

案2 王某,男,60岁,干部,宁海县马岙公社。1977年4月5日初诊。

患者早年有胆石症史,去年曾行胆囊切除术,约半年后,突然肝区胀痛,恶寒发热,出现全身黄染,以及胸腹胀满疼痛等症。经宁海某医院转宁波某医院治疗,曾拟诊:肝性昏迷,肝癌可疑?不久即嘱其回家。患者病势沉重,邀余出诊,视其肤色橘黄,腹皮绷急,舌苔黑而起刺,以指扪之,粗糙无津,脉象细数无序。询其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欲呕,不思谷食,但饮汤水,小便短赤,大便十日未行,时而神识不清。肛温39.5℃,肺心未查及明显异常,肝脾触诊不满意。本证因少阳病不解,邪热内传阳明,胃肠燥实,已成少阳与阳明同病之候。法当和解少阳,兼通阳明,拟大柴胡汤加味。

软柴胡10g,姜半夏10g,淡黄芩10g,白芍药10g,生大黄15g(浸汁冲),芒硝20g,生姜3片,1剂。

4月6日次诊:昨服药,午夜腹泻三次,初下干粪量极多,第二三次下稀粪,量少。诊脉数退,舌苔黑刺皆去,舌面转润,神识亦清,体温接近正常。患者索取汤饮,又能吃稀粥一盏许。按其胸腹,腹部转软。因患者病势大退,攻下未可再投。今大敌已溃,只需小兵搜索,何劳大将冲锋,用药犹用兵,其理无二致。拟小柴胡汤加减。

软柴胡10g,姜半夏6g,淡黄芩6g,生姜3片,绵茵陈20g,黑山栀10g,粉丹皮10g,白茯苓10g,川石斛15g,5剂。

4月11日家属来院索方,述病情明显好转,能吃粥一碗,一日吃四次,皮肤之黄日渐退去。原方去黑山栀,加入川楝子6g,5剂。

4月17日家属又来,述黄已退净,小便清长,每餐吃干粥两碗,并能下床行走。仍予原方,减轻药量,5剂。

4月22日家属索方,述一切正常,余无所苦。改拟养肝扶胃。

北沙参15g,苏丹参20g,原麦冬10g,怀山药10g,山楂12g,白茯苓10g,10剂。

嘱今后只需饮食调养,不必多服方药,约一年可痊。以后追访,迄无复发。

【按】此病得力处,全在初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只服一剂,即收转危为安之效。中医欲起死回生,不能舍仲景之方者如斯。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叶方发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俞岳真著)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