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与《投降诏书》

 江山携手 2015-01-19

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签字投降仪式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时,以天皇裕仁名义发布过两份诏书。两份诏书的内容与来由经常被混淆。


8月15日12时,日本广播协会(NHK)播放由天皇宣读的一份诏书录音,诏书约有800多字,但实质性内容就是一句话--就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事告知全国:

“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原文没有题头,后来的日本资料都称其为《终战诏书》,靖国神社陈列的诏书复制件也题为《终战诏书》。该诏书发布时日本尚未向同盟国履行投降签字手续,诏书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全文没有“投降”一词,称为《终战诏书》较为合适。

8月10日凌晨御前会议上天皇“圣断”接受《波茨坦公告》后,内阁召开会议形成决议,即通过驻瑞士、瑞典公使将乞降照会送达美国国务院。首相铃木贯太郎并指定内阁书记官长迫水久常准备天皇诏书拟稿并延请汉学家安冈正笃、川田瑞穗等人润饰文字。

12日美国代表盟国对日本乞降照会作出“贝尔纳斯答复”,但此时日本军部冥顽不化,内阁举棋不定,形势险恶。14日上午破例召开有内阁成员与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出席的御前会议,天皇再次“圣断”终战。天皇所言实际只是一个裁决,必须再经内阁会议形成终战决定、履行上奏,内阁会议同时对诏书修改定稿。当晚诏书正式文本送天皇署名用玺,内阁所有成员再签章附署。

总之,由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其实是一个内阁文件,这是由日本国家体制所决定的。一些研究者从批判天皇《终战诏书》入手,以追究天皇战争责任,实为文不对题。

14日内阁会议形成终战决定后,外务省于当日晚通过瑞士、瑞典向同盟国发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急电。东京时间15日9时左右、即《终战诏书》广播之前,美国、中国、英国、苏联都对外公布日本的投降电文,杜鲁门总统还宣布已下令盟军停止进攻行动、任命麦克阿瑟为接受日本投降的盟军最高统帅、将尽快签署投降条款。至此日本投降法定手续都已完成,但对于散布于亚太地区的日本军人与民众来说,投降仍是爆炸性消息,因此才采取了播放天皇宣读诏书录音的方式,这就是日本人所称“天皇玉音放送”历史事件。

有人批评说《终战诏书》中没有“投降”一词(其实“终战”一词也没有!)表明日本人包藏祸心,可能过甚其辞了。从法理上说,接受《波茨坦公告》就等于投降。《终战诏书》系内阁拟稿,受众是本国军民,天皇对自家人说话总要顾点面子,虽没说“投降”但谁也知道这就是投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