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科艺交融”中走向未来

 文渊论教 2015-01-20

    校园正门

    大别山助学

    物理实验走廊

    学剪纸

(图一)

    上海市进才中学创办于1996年,由祖籍浦东江镇的爱国台胞叶根林先生捐资兴建,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首所高规格、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办学十多年来,学校以优异稳定的教育质量、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谦恭温良的学子言行得到社会公认,先后成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国际文凭组织IB学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学校、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单位。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文化立校,以“厚德至善”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根据学校不同阶段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学校文化建设策略,先后经历了“制度立校”、“人文立校”和“文化立校”3个阶段,凝练出“厚德至善、学广思远的”校风,“尽心尽责、至善至美”的教风和“自尊自主、求真求新”的学风。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大爱至爱、向荣而行、自主管理、制度推进、见微知著、夯实基础的文化共识。这些文化共识成为学校稳定、进取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兼具“科艺”之美的校园建筑

    培养了一批批谦谦君子、大家闺秀

    上海进才中学由台湾建筑师精心设计并监理施工,学校整体建筑呈中国古代学宫式样,南北堆成、中轴通透,使用的褚红色瓷砖是台湾的专利产品,被称作“进才红”。典雅厚重的大门上方,是苏步青先生手书的“铁骨松风”四字校名,传递出庄重肃然的书卷气息;沿中央大楼次第排开的“春华楼”、“夏荣楼”、“秋实楼”、“冬蕴楼”,寓意莘莘学子四季耕耘、积累道德学识的青春岁月;学校的道路都以与进才发展历史相关的人物来命名,如根林路、步青路、妙凤坪等,分别纪念叶根林先生、苏步青先生和叶周妙凤女士。逐日楼、奔月楼、飞天楼、东升广场、西霞广场、南平广场、北虹广场等命名也处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韵。

    徜徉在这所荣获过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之一——鲁班奖和上海市建筑工程最高奖之一——白玉兰奖的校园之中,进才学子能时刻感悟到古典儒雅的东方气质与严谨求真的西方精神之完美结合。春夏秋冬,花开叶落,校园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学校摄影社团成员捕捉美的身影。进才中学的校园建筑就像一首无言的诗,悄无声息地流淌在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的血脉中,为学校培养具有“公民意识、领导才能、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育人目标默默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兼具科艺双美的建筑文化作为隐性课程,也为进才中学科艺特色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公民意识、领导才能、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谦谦君子、大家闺秀”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从学科特色、项目特色走向办学特色

    以业绩为基础的“科艺”两翼渐丰

    上海市进才中学的特色创建之路经历了特色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具体地说,是从学科特色开始,逐步形成项目特色,最终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所谓学科特色,就是特色创建之初,重点抓特色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学校的物理、艺术、历史、生命、体育等学科教学业绩突出,在一定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了进才重科学教育、兼重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风格。

    所谓项目特色,就是在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取得社会承认的基础上,花九年时间抓“教育国际化”项目,力图以此深化素质教育,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学校创办了高标准的国际部,能容纳400余名学生,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挪威、韩国、日本、泰国等30多个国家与地区。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为学校带来了崭新的发展空间,先后成为国际文凭组织IB学校、国家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学校、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

    在学科特色和项目特色基础上,进才中学深入思考进一步形成学校特色的方向性问题。通过专家论证,学校认识到,“教育国际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不应该成为特色本身。通过对十余年办学业绩的梳理,进才中学最终确定以“科艺”作为办学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确立过程,充分证明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提标语;而是依靠众人智慧,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找准定位,真正形成独一无二又能切实推动学校发展的办学特色。

    目前,学校在科学、艺术教育两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拥有天象馆、天文台、机器人实验室、创新实验工厂、DIS物理实验室和实验走廊、现代化生化实验楼、艺术楼等高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也因此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等特色荣誉,其物理实验教学、艺术模块课程等在全市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进才中学有100余人次的学生在亚太地区天文奥林匹克大赛、全国数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白猫杯”化学竞赛、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天文竞赛、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上海市TI杯数学竞赛、“东华杯”化学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奖。

    五大举措聚焦“科艺”

    特色建设的核心问题

    学校特色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核心问题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建设,二是队伍建设。

    先说课程建设。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才中学确立了“科艺交融、人文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科艺交融”指用艺术的美展现科学的真,用科学的真揭示艺术的美。“人文固本”指通过学习和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核心是“厚德至善”。学校立足物理、数学等学科落实科学教育,立足音乐、美术等学科落实艺术教育;同时关注跨学科的科艺交融,拓展至物理、生物、天文、化学等学科,强调其他学科的艺术渗透。三大核心素养正是三大核心价值的表现: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

    (一)构建丰富、完整的课程体系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家课程很难充分满足全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与发展。鉴于此,进才中学在“科艺交融、人文固本”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统一纳入整体框架进行设计,形成了一个中心、三大核心素养、三大领域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三大核心素养,即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自觉和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和艺术素养(包括艺术知识、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三大领域课程,即科学领域课程、艺术领域课程、人文领域课程。

    如图一所示,“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建设宗旨;三大核心素养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目标和特色导向;三类课程与三大领域课程,则是对课程建设的详细规划。它们共同构成学校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是对学校科艺特色的进一步落实。学校把学生三院、社团活动、创新实验室、科艺实验班等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实施途径,共同确保科艺特色在课程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与落实。

    为丰富课程资源,学校自主开发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主选修、学生自主实施三个层面的课程,目前,共开设学科拓展型课程82门,活动拓展型课程50多门(含各种学生社团),主题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37门。同时,还引入国际课程、整合高校课程资源。如今,学校已经引入加拿大造桥项目、美国创新教育课程、复旦大学的哲学课程、华东师范大学的创意思维与训练课程、上海师范大学的纳米生物科技课程、复旦大学的脱硫石膏利用课程等。

    同时,学校在“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及学与教的有效性研究”和“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课题为引领,推动教师的教学研究与课程开发。

    总之,学校构建丰富、完整的课程体系是为了“提供多元选修课程,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形成校本课程管理与运行体系,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基础型课程的精细化实施

    基础型课程的实施在满足全体学生共性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以“十二五”主课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为统领,利用各学科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挖掘学科中的素材,开展科艺特色教育。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建设的主阵地应该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课堂教学的不断变革与持续改进是学校科艺特色形成的主渠道。学校多年来坚持加强教研组建设,落实推门听课制度,通过“新辰杯”课堂教学评比等活动,促进教师钻研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改进和完善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变革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科艺特色学校建设的有效途径,涌现了不少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如艺术教研室提出“让艺术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理念,以模块化教学思路设计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拓展、校园主题展示”三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以“服装艺术”为主题的校园服装秀、以“建筑艺术”为主题的建筑模型制作、以“舞蹈艺术”为主题的校园集体舞比赛、以“戏剧艺术”为主题的校园课本剧,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亮点。数学教研室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解决、体验成功”的教学策略,实施先学后教、视学而教,经过两年多努力,学生普遍热衷于数学学习,还开展了许多有深度、有创意的数学小研究,撰写了数学文艺作品、数学相声,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综合素养。

    (四)加强科学实验和艺术体验,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学校从科学和艺术两方面创建创新实验室,以丰富学生的科学与艺术学习资源。物理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以“物理实验走廊”为依托,提供近六十多种实验仪器,缩短了学生和科学实验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们在“玩”中观察物理现象,在探索中感悟物理规律。实验仪器涉及很多大学物理内容,如“进动”、“驻波”、“直线电动机”、“麦比乌斯圈”、“偏振光”、“盒型梁”等,为培养新一代优秀的工程师、技师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才提供了优质平台。学校正在建设的三维快速成型探究实验室,引进德国Breuckmann Smartscan-0.8M三维光栅式扫描仪、美国Stratasys Dimension SST1200es快速成型系统、美国Zprinter450彩色三维打印机等高精尖设备,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把思维火花、探究成果通过三维打印实物的方式更直观地呈现出来。

    作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特色教育设施的建设,建有美观实用的艺术楼,艺术专用教室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绘画活动室、民乐活动室、舞蹈活动室、管乐活动室、钢琴练习室和小活动室等,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学校正在加快建设两个多功能美术、劳技“手工”工厂,以形成美劳结合的科艺创新实践基地。其中,服装活动教室为学生提供服装设计与缝制等“手工”制作实践的空间;建筑、桥梁手工模型教室为学生提供体验建筑设计过程、参与桥梁手工模型制作等美术和劳技相结合的实践空间。

    (五)开办科艺特色实验班,利用社会资源实施现场教学

    从2010年起,进才中学作为“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开始了连续四年的“科艺特色实验班”建设,引进大学或国外的先进课程资源,深受实验班师生的欢迎。科艺特色实验班还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现已成功进行了世纪公园(梅花展)、绍兴文化游、极地科普系列活动、国际科学技术与艺术展、红坊创意园、上海城市雕塑中心、世博中国馆—毕加索展、美术馆、科技馆等现场教学尝试。实验班学生表现出了突出的科艺素养,在各种类型的科艺比赛中斩获各级奖项近十种。

    如果说以上五大举措有力地支撑了进才中学科艺特色的课程建设,那么优良的师资队伍和持续不断的队伍建设则是五大举措背后的支撑。进才中学在全国引进了很多优秀教师,近年来又大量引进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以打破高原现象、打造人才高地。学校现有特级校长1人,特级教师4人,上海市名师后备4人,区基地、工作室4个,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4人。艺术教研室共有4名教师,其中2位特级教师,1位区骨干教师,在全区乃至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物理教研室共有9名教师,其中特级教师1人,市名师后备1人,区骨干教师4人,有3人曾获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及“科艺融合”的学校文化营造,是进才中学科艺特色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2013年11月19日,浦东新区特色高中建设项目组组织专家到校指导工作,观摩了两节特色鲜明的汇报课(艺术课《在柏林——我演课本剧》和物理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随后听取了校长、中层干部的专题汇报。专家指出进才中学的特色创建思路清晰,抓到了创新的基点,尤其是“科艺交融”符合人脑的两种思维整合,符合国际潮流;两节汇报课正好反映了“科艺特色”的两翼,体现了科目的核心价值,支撑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理念,是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堂经历,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

    从“雅典园”走向美好明天——

    第三只眼看“科艺交融”的价值

    学校深入推进“文化”战略,在达成文化共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以进一步夯实教学常规为基石,以构建学校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学校特色办学和个性化办学之路,将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基地,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示范、品牌学校,努力实现“让每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让每个教师体验教育的乐趣、让每个家长分享成功的喜悦”的发展愿景。

    在进才学生的眼里、口里,学校有一个特别的名称——“雅典园”,他们在这里嬉戏,在这里奋斗,也对这里流连忘返。笔者虽然不是进才的师生,但拥有一些特殊身份,使得观察视角多了“第三只眼”般的独特与立体。

    2012年9月,笔者的孩子有幸进入科艺特色实验班,一年半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十月歌会、元旦通宵晚会、服装秀)以及科艺班的特色课程、现场教学,让孩子受益匪浅。尤其是丰富的社团活动,打开了孩子的视野,学生自发排练、自主演出的爱乐乐团,使一向内敛、沉闷的他找到了施展音乐才能的空间。和很多家长的感受相似,我们选择进才,就是为了选择那份课程的丰富和多元,选择孩子在“科艺交融”中走向美好明天的更大可能。

    2013年2月,笔者又有幸以挂职锻炼的身份正式走进这座名校,作为经历过博士、博士后学术训练的研究者,一年来笔者密切关注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在努力概括可供兄弟学校借鉴的举措的同时,笔者发现“科艺交融”的校园文化形成恰恰是进才中学难能可贵的软实力,足以感染绝大多数师生。在特色建设座谈会上,进才中学教师脱口而出的思考,让专家感受到他们思想的高度、实践的深度。当我们随便翻开一些学生的随笔,或者和老师闲聊学校的往事时,总能撷取到不少包含科艺特色的花絮。以下分享两则这样的故事,或许能折射出“科艺交融”的特色创建到底为进才学子的明天贡献了什么。

    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我们刚刚踏入校门,感叹于在宽阔的校园里连找个厕所都要迷路的境况,到而今基本适应了快节奏的寄宿生活。除了速度,她还教会了我欣赏生活。一次次的学生活动,一次次让我感受到了她独特的美。翻开日记本,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我想我恋爱了!恋谁?我恋上了这金黄银杏下隐藏着的美人儿——进才。她和我们一样,同样是十六岁的花季,风华正茂,正是最灿烂、最美好的时候。我被她吸引,不仅因为她素雅端庄的外表,更是因为那背后蕴含的美。在饭后背完书或晚上,在被银杏的包围下静静地走,看着银杏叶一片片悠然落下,可爱的扫地爷爷将叶子堆成爱心的模样,充满了情趣。(节选自2012级新生张耘蔚的随笔《“雅典园”教会我的事》)

    王宇生,在进才是一个人物。早在高一时,他就考出了数理化三科全部满分,因此人称“王三百”。高中三年期间,他多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上海市级竞赛中,均获得奖项,成为学科竞赛的“全能冠军”;2010年,他又不负众望,在高考中摘得理科之冠桂冠。王宇生有三个“重要论”:“做班级工作比学习更重要”;“同学们的共同进步比一味的个人发展更重要”;“娱乐、运动非常重要”。高中三年,他连续担任班长工作,积极配合学生会开展各项活动,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高二年级的班级服装秀表演,他参与服装制作,并登台展示,一曲印度舞赢得了所有同学的称赞。在进才传统的元旦迎新晚会上,台下校友观众都用好奇的目光看着他,“原来他就是进才著名的‘王三百’啊,真是多才多艺哦”。在高考填报志愿中,王宇生不追赶时髦,而是选择在基础科学领域继续深造,并如愿被第一志愿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录取。(节选自《进才教育故事》、《校园风云人物——“王三百”》)

    是的,进才到底教会了孩子们什么?几乎所有的进才人给了我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要考虑帮助孩子考取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尤其是要立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

    历史上的杰出人才通常都是科艺交融的,“十八大”以来的种种改革迹象也证明,不分文理、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大势所趋。进才中学的科艺特色创建道路方向明确,步伐坚定而稳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努力离“交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融”的达成,远远难于“交叉”。这将是进才中学下一步特色创建的突破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进才的学生们都会在“科艺交融”的文化熏陶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王从连 王丽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