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框框想一想,不在“思维定势”

 昵称21631227 2015-01-20

跳出框框想一想,不在“思维定势”

                  ——浅谈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中心学校    王兴华

邮编:655702  联系电话:13769809174

    政府就是政府,改个户籍比“登天”都难。

   笔者女儿王淼垚(y?o)2001811日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瓦葵村委会山朝村小组,现为葵山中学九年级162班的在读学生。妻子是真正的“文盲”,笔者当时“远校”教书。户口是村委会统一代办的。

十多年了,原本“相安无事”,因为女儿的学籍入学后一直以“王淼垚(y?o)”入住(注册),并无什么差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福不是“错”,是“错”躲不过。如今的“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真是“神通”,“学籍”与“户籍”发生冲突,便进不了网络系统……    女儿入学至今,九年级以前的“学籍”一直是用“户籍”入住(注册)的——学校入住时都十分谨慎,都要求学生带户口册教给注册老师录入,为什么十多年的“光景”,就没有人给“发掘”出来——原来的“王淼垚y?o)”和今天的‘王淼壵(z h à n g)’不是“同一个人”?,张士贵的马偏就在“要紧”处“撒尿”?

多次“求救”于葵山派出所(中考报名在即,元月20日是最后“通缉”),请求“斧正”,政府“难剃头”呀!

   笔者长女王淼(mi?o)垚(y?o)2001811日中午12:30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瓦葵村委会山朝村小组,现为葵山中学九年级162班的在读学生。妻子是真正的“文盲”,笔者当时“远校”教书。户口是村委会统一代办的。 次女淼mi?o赑(b ì),2003年04月16日08:30,农历三月十五)出生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葵山中心学校现为葵山中学六年级10班的在读学生(自201309月伊始,本镇六年级学生集中于葵山中学办学)。

     笔者长女叫‘王淼垚y?o)’,非王淼壵(z h à n g)’也。“y?o)”和“(z h à n g)” “貌”似相同,音却不同,就因为户籍管理员(派出所注册人员)的一时疏忽,把‘王淼垚y?o)’误注册成王淼壵(z h à n g),若让女儿坐失“中考”资格,发生意外或不测,责任终将由谁承担?

     

    “貌”似相同,音却不同,这是中国汉字的奇妙。惬意的“奇妙”能让人赏心悦目,精神倍爽,而疏忽的“奇妙”,只能愁添烦恼,加剧“病痛”。疏忽“惨痛”的“奇妙”常常发生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付出“惨痛”代价的疏忽“奇妙”不甚枚举,比比皆是——不是当事人通常“一笑置之”,若是当事人却很难“置身事外”,特别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谁又能“埋单”?

咬文嚼字,笑看人生。王淼壵(z h à n g)就王淼壵(z h à n g)吧!姓名嘛!代表的无非是个称呼,就算给女儿一个“考验”吧!当今社会,没有一点挫折(承受力),过于“风平浪静”毕竟很难成就“大事业”……只要学籍与户籍“达成一致”(顺利报考)即可……

人生是什么,还不是有时候给别人笑笑,有时候笑笑别人。总而言之,笑比哭好,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人生就是一叶执着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叶扁舟,人生就是风雨无阻的水手。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人生不要学习“迟钝”的花儿,只会把温暖春天等待,而要学习“聪明”的燕子,把美丽春天衔来。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远离是非,远离诱惑。学会学习,忙碌生活。创造学习,体味生活。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阳光心态,幸福人生。幸福、甜蜜只有在劳动或汗水中才会绽放。

   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 。相信自己,善待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咬文嚼字,是学习策略,更应该成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咬文嚼字,仔细填写。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          )形。(可以填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          )形。(只能填梯形)

二、咬文嚼字,火眼金睛。

    1、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  (从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此题应该判×)

2、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才经得住“推敲”,此题应该判×)

     三、咬文嚼字,慎重选择。

     1、一根全长2千米的铁丝,用去,还剩(     )米。(用去,就是用去全长的,还剩2000×(1-)=800米)。

 A、 800   B、1   C、1999.4    D、无法确定

     2、一根全长2千米的铁丝,用去米,还剩(    )米(用去米,就是用去0.6米,还剩2000-米=1999.4米)。

 A、 800   B、1   C、1999.4    D、无法确定

   3、工程队5天修完一条路的,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要(     )天(计算一共)

 A、 5    B、6     C、30    D、25

   4、工程队5天修完一条路的,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    )天(计算剩下)

 A、 5    B、6     C、30    D、25

5、甲绳比乙绳长米,乙绳比甲绳短(       )。

   A、      B、   C、米     D、

6、甲绳比乙绳长,乙绳比甲绳短(       )。

A、      B、   C、米     D、

四、咬文嚼字,解决问题。

下面两题(如果单独出现),读六年级的女儿就出现多次“分不清”“辩不明”的“粗枝大叶”,“咬文嚼字”的功率“叫人佩服”,你能分得清吗?你有什么“奇思妙想”?

   1、一个圆的周长为18.84cm,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圆的面积为18.84cm2,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问题就在于第2个题,要跳出框框想一想,如果陷入“思维定势”,就会“束手无策”。

     如果采用“假设”思想或推理策略,即跳出框框想一想:① “假设”思想,②推理策略就不难得出

     S□=S○×

  推理如下:

  ①推理策略

    ∵ S□=S△·2=2r2

   S○=πr2

    S□: S○=2r2πr2=2:π=

  ∴S□=S○×

② “假设”思想

假设圆的半径为“1”,则:

S□=S△·2=2r2

          =2×12

          =2

          

     S□: S○=2:3.14= 即S□=S○×

   温馨提示:为了巩固和强化,光有分析和推理是远远不够的,为不枯燥,可适当拓升和延展。

 赵叔叔要在一块半径为2分米的半圆形钢板上取一个最大的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

(2)三角形面积是这块钢板面积的几分之几?

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来说,其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几乎是同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共始终的。当咱们明确这一点后,也就必定能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是人的整个生涯中最为重要的知识。也许这一结论非常简单,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结论却在我们目前的大多学校教学中几乎冷落:一方面是教育者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加班加点的“题海战术”,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被动、消极、厌倦地接受,从而导致学生书包越来越重,眼睛越来越多,体质越来越差……一切围着教辅转,题海应试转,读死书,死读书,厌读书,习惯于接受、死记硬背而不习惯于怀疑、分析、思考,拘泥、束缚于先例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导致学生思维萎缩,人格空白,产生了一大批不会学习,不愿意学习,无从创新的“现代文盲”。

由于过多地将教育的关注点投向于知识的传授与记忆,从而导致教育的彻底物化,使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开发,能力得不到培养,促使受教育者只能围着教师转,机械地去“题海战术。这样的教育现状再不改变,教育观念再不转变,教育思想再不更新,教育的前景堪忧。因此,应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作为基础教育的突破口及基本目标,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为教育的根本,下面以“物体的体积及计算”(活动课)为例谈点浅见:

一、建立空间观念,从规则物体着手。

师:出示长方体框架,启发学生思考。

1、如果让你做一个这样的框架,你将怎么动手?制做这个框架大约需要多长的铁丝?

2、现在让你把它做成一个硬纸盒子,又该怎么去做?大约需要多少硬纸?

3、这个铁盒占据的空间大约有多大?如果用这个盒子来装东西,它大约能装多少东西?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或争论,不仅能消化“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而且能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能为计算公式推导及求积计算做好铺垫。

二、明确目标、责任分工。

实际上,要真正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单凭感知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学中有一句名言:“听过后,我会忘记;如果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能明了。”因此,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指尖”智慧,只有让他们亲身做过了,才能真正明白。在实际生活中,物体随处可见,学生能见到的也不只是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对不规则的物体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为方便教学探讨与交流,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比如第一组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卵石等);第二组测电灯泡的体积;第三组测长方体的体积;第四组测正方体的体积。

三、热身实践,灵活运用。

为使学生顺利完成实践课的内容,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1、不规则物体可借助水(把水注入量筒中,标记出量筒中水位的高度,然后放入不规则物体,这时就会发现水位上升,水位上升的空间说明了什么?——投入不规则物体占据了一定空间)。对于不规则容器(如电灯泡)体积,可引导不考虑器皿壁的厚度,允许忽略不计(可用水注满容器,再把不规则容器中的水倒入量杯中读出的刻度——不规则容器的体积)。

2、规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借助奎逊耐木块(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找出长方体体积数与长、宽、高的关系,推测求长、正方体体积的一般公式)。

四、实践探索,延伸拓展。

用热身知识实践探索,教师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

1、不规则物体借助水。取出量筒,把水注入,记录水位刻度;投入不规则物体,观察水位上升情况,计算出水位上升的高度,推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数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不规则容器(如电灯泡):安全弄好灯泡口,把水注满电灯泡。把电灯泡中的水小心倒入量杯中,读出量杯水位刻度,推算电灯泡的体积数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3、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估测长方体或正方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推测计算体积所需数据。取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盒子,量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数据,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出体积数据。解释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与其长、宽、高的关系,推测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五、展示交流,领悟提升。

1、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需要借助规则容器(规则容器便于计算其底面积)和水,水位上升的高度说明不规则物体占据了原水位的空间,上升水位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借助水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典故也颇多,如: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国王要他鉴别皇冠是不是纯金做的。一次,阿基米德在洗澡池洗澡时受到启发,从而鉴别出皇冠的真假,发现浮力定律),爱迪生测灯泡体积(一次实验中,爱迪生递给助手一个灯泡,要助手赶快告诉他该灯泡的体积,正当助手绞尽脑汁测量之际,爱迪生递给助手一个量杯“快,往灯泡里灌满水,再把灯泡中水倒入量杯,告诉我数据)……

2、求规则物体的体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与他们的底面积和高有关系。底面积越大,高的数据越大,体积就越大。因此,求长方体或正方体只需要测量出它们的底面积和高的数据即可:

长方体的体积(V)= 长(a) ×  宽(b)   ×  高(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V)= 长(棱长)×宽(棱长) ×高(棱长) = abh= a3

a a          a

底面积

数学知识无所不在,重要的是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领悟学习知识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思维创造;愉悦身心需要学会学习,思维创造也需要学会学习。

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可是在教学或练习中一些学生常常受“盲读”、思维定势、畏难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解决问题陷入了困境苦不堪言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以飨读者

克服“盲读”巧用数学见摸

所谓“盲读”,是指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常把文字读错或添读、漏读字眼读不通顺读后不知何意的现象都称“盲读”一些学生的思维能力弱、反应迟钝、解决问题不知从何下手除了知识基础外,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盲读”——有的学生解题时顾此失彼、丢三落四记忆力差有的仅解决了某问题中的一个问题,便忽略了其它问题……例如晶晶有50元零花钱第一周用去了13元,第二周用去25元两周一共用去多少远解此题时一些学生匆匆读完题后便列式为53-13=12(元)如果能巧用数量关系不但能克服强信号(50元)的干扰,而且能很好的克服“盲读”即由“两周共用去多少元”可知,只要把“第一周用去的13元”(部分数)和“第二周用去的25元”(部分数)相加即可算出“总数”再如解决“五年级栽了42棵树比四年级的2倍少18棵四年级栽了多少棵小树”和“五年级栽了42棵树四年级比五年级栽的的2倍少18棵四年级栽了多少棵小树时只要抓住数学建模“五年级=四年级×2倍-18棵”即可迎刃而解

    克服畏难心理巧用数形结合

畏难心理是解决问题的大忌课堂教学或作业练习中,常发现一些学生一碰到解决问题就手足无措心急火躁不知从何下手这便是典型的畏难心理作怪久而久之还会望题生畏、望题却步——即便是简单的问题也不想去解决或解决不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些学生不喜欢数学甚至讨厌数学是畏难心理原因造成的直接结果长期以往还会造成反应迟钝思维萎缩。比如在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了18棵池塘边上至少种了多少棵树(多种方法解)。”解答此题学生往往一看到“多种方法解”就“却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且看右下图:

     方法(一)两端都栽

    如果照“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18

去计算即18×4=72(棵),这样

 每个顶点处的棵数重复了                                                           

两次,好多学生也正是由于弄不清                 18                 18

  顶点处的棵数,才会畏难心理                              18                     

由图可知此题正确的解法:

总棵数=周长(棵数)-顶点(棵数)                            18

即18×4-1×4=72-4=68(棵)

方法(二)一端栽

每边18—1=17棵,四边17×4=68(棵)

方法(三)两端都不栽

不去考虑顶点(四角),每边就是18—2=16棵,四边就有16×4=64棵。一共(64+四个顶点)有68棵。

又如:把一根铁丝剪成相等的三段要4分钟,如果剪成5段要几分钟?如果采用数形结合法不仅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且能迅速解题:

方法(一):时间(4分钟)÷剪口数(3-1)×剪口数(5-1)即 4÷(3-1)×(5-1)=8(分).

方法(二):因为它们剪口数刚好成倍数关系,可直接列式为4×2=8(分)

再如:公园门口有两个旅行团够票第一个旅行团有三个大人和两个儿童够票共用去56元第二个旅行团有2个大人和3个儿童够票共用去54元每个大人和儿童的票价是多少元

好多学生读完此题百思不得其解如果采用数形结合只要巧作假设便可求解:

+大  +大+  童+童 =56元……………1

大+大  +童+  童+童 =54元……………2

1-2可知:大人票价比儿童票价多(56-24=2元)如果把儿童价看成大人价1总票价便多出2+2=4元,于是每个大人的票价为:(56+2+2)÷5=12元每个儿童的票价为:12-2 =10元

    三克服思维定势巧用转化解题

    所谓思维定势,简言之就是按预定的“框框”办事, “框框”成了经验惯用手法或模式既会产生积极作用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一般而言积极作用往往能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按公式、定律、法则等进行基本训练而消极作用却会干扰一些的知识的获取使一些解题陷入困境走入死胡同比如:用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如果按常规解“求圆面积必须知道半径”便陷入了死胡同只有跳出这个“框框”来想:原来“边长的平方刚好于半径的平方数值相等即25平方厘米”然后套用圆面积公式就可求得:3.14×25=78.5(平方厘米)

又如:求右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已知内接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

学生看到此题时也是无从下手不是认为条件不够就是认为是错题。如果跳出“框框”采用整体、转化的思想便可使此题迎刃而解由图示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即内接正方形的面积)=5×5=25(平方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触发灵感解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可最终还将应用于生许多数学题如果不联系生活实际就会犯“经验”性错误比如:小明从一楼跑到7楼用了12分钟用同样的速度跑到13楼还要几分钟? 学生在解此题时常不假思索就列式为:12÷7×13.如果能联系实际生活去想------一楼是没有楼梯的仅是一个起点速度应等于时间除以楼梯数或层数减1这样便能正确解题:12÷(7-1)×(13-1)-12或12÷(7-1)×(13-7)

又如:一张方桌每边可做2人共可做8人如果把5张这样的方桌拼成一个大长方桌一共可以做多少人?解这样的题好多数学不会从实际生活去想也是常犯经验性错误把简单式列成了:8×5=40(人)如果让数学联系生活或画个草图一想:

由上图可知方法(一):2×12=24人方法(二)先找规律:宽边(4人)不变每增一张多出4人由此可得:一张时4+4×1二张为4+4×2三张时4+4×3……n张为4+4n方法(三)由长方形的周长可计算(2×5+2)×2=24(人)

再如:在一座长107米的桥的一边每隔3米竖一个长2米的广告牌从桥头到桥尾一共可竖多少个广告牌?解这样的题如果不是联系生活实际采用数形结合错误必然更多要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或借助数形图示:

  3米                    3米                 3

由上图可知,由于全长107米减去开头广告牌2米后刚好是5米一段,这样利用包含除法可求得桥每边可竖的广告牌数是:(107-2)÷(3+2)=105÷5=21(个)

以上方法是笔者的一点浅见,交流意图实为抛砖引玉,以引发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探讨

    咬文嚼字,笑看人生。跳出框框想一想,不在“思维定势”。

王淼壵(z h à n g)就王淼壵(z h à n g)吧!姓名嘛!代表的无非是个称呼,就算给女儿一个承受力的“考验”吧!当今社会,没有一点挫折(承受力),过于“风平浪静”毕竟很难成就“大事业”……只要学籍与户籍“达成一致”(顺利报考)即可……

人生是什么,还不是有时候给别人笑笑,有时候笑笑别人。总而言之,笑比哭好,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

2015年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