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据帝国(下)

 慈溪全媒体 2015-01-20

数据化的大潮正想我们走来,然后,新时代的互联网企业如何拥抱这一变化?我们应该以怎样的逻辑来审视它?


我们的基本构想,是建立一套数字化的观察逻辑。下面来阐述这样一种思想:


数字化程度坐标系


我们试图用一个“数字化坐标系”来评价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在这个坐标系中,有些行业的数字化程度较高,比如金融、互联网、媒体,有些行业数字化程度较低,比如能源、资本货物、材料,还有些行业处在中间,比如电商、汽车与地产。


如何界定这样一套标准呢?


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有如下几个特征:


1、设计、销售、生产、运维大多数或者所有环节数字化比例都较高;


2、商业模式更迭快速,产品普及速度亦快速;


3、知识密集型,毛利率较高。


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有如下几个特征:


1、设计、销售、生产、运维数字化程度不高;


2、商业模式基本不变,产品普及速度低速;


3、资源/资本密集型,一旦打破垄断,毛利率较低。


数字化程度居中的行业有如下几个特征:


1、设计、销售、生产、运维中一个或者几个环节有一定的数字化比例;


2、商业模式更迭中速,产品普及速度中速;


3、知识密集程度中等,毛利率中等。


数字化成本坐标系


从另一个思考维度,我们将千行百业进行数字化工作,则一定会发生某种成本,有些行业成本高,有些行业成本低,因此,我们再引入一个数字化成本坐标系。

数字化成本低的行业有如下特征:


1、依靠用户自发而不是资本的力量驱动的,e.g. 微信、微博,这些都具有病毒式自传播营销能力,实际上很多数字化工作由用户+社交网络驱动了;


2、新模式使企业主的效率大幅提升,迅速产生经济价值的,e.g.精准广告,这些行业的特征是,经济效益巨大,成本有限,例如facebook 的精准广告高效,匹配度高,是传统媒体行业比拟不了的资源,一旦应用就迅速地为企业主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3、在销售、生产、运维等环节实物和线下资源依赖度极低的,e.g.网游,金融。


数字化成本高的行业有如下特征:


1、依靠巨大资本或劳动力的力量来驱动和培育市场的,e.g.能源,很多流程不能被数字化;


2、数字化过程中依赖某些技术突破但尚未突破的,e.g.制造、运输;


3、在销售、生产、运维等环节严重依赖实物和线下资源依赖度的,e.g.材料、资本货物;


数字化成本居中的行业有如下特征:


1、依靠资本来驱动和培育市场的,e.g.电商;


2、依靠劳动力来驱动和培育市场的,e.g.O2O;


3、在销售、生产、运维等环节无法摆脱一些实物和线下资源依赖度的,e.g.旅游、餐饮、汽车、地产。


从数字化坐标到数字化矩阵


我们把数字化坐标和数字化成本坐标放在一起观察,就能够得到一个两元矩阵,我们称之为数字化矩阵。

总体而言,矩阵有如下一些特点:


1、数字化程度高、数字化成本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软件、互联网等行业,这些行业正在享受数字化之后的种种好处;


2、数字化程度低、数字化成本低的行业,主要是产品较为单一,比如智能电表,比如零售的网络化;


3、数字化程度高、但数字化成本也高的行业,如汽车、医药、地产、消费服务、电子商务等,这些行业正在被资本强力推动,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讲的O2O;


4、数字化程度低、数字化成本高的行业,主要是周期行业与传统重资产行业。


有了如上的梳理(当然,这个是初步的,还不够严谨,但基本能够窥豹一斑),我们大致可以把四个象限未来的发展之路归纳总结:

1 象限:数字化的世界,渗透率快速增长,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技术与思维快速迭代;


2、3 象限:都可以通过资金、人力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去改变与完成数字化程度过低问题;


4 象限:要么有巨大的利益,依靠巨大的资本投入,要么在某些技术上有巨大的突破,e.g. 随着计算机分析控制的进化,页岩气的开采成本在逐步降低;才能够完成复杂艰巨的数字化工作。


巨大创新领域的另一个审视逻辑


有了初步的数字化矩阵的思考方式,那如何指导投资呢?


让我们来看下列一组数据。我们假定,在数字化过程中,若传统行业有巨大利润,则数字化的变革者更容易在这个领域成功,这个道理比较简单——若一个行业的市场空间不大或者利润过低,即便是“革命者”或者“改造者”,也难以有更好的方法获得长期的、持续的、巨大的收益。

我们将wind 二级板块(2013 年)以净利润排序,再思考,是什么改变或者促进了行业的数字化格局?例如,银行业,最大的变革是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通过P2P、金融超市、互联网支付等多种手段促进了货币、投资、理财的数字化进程。同理,新能源,如分布式光伏,核能等技术都是更加依赖计算机控制,机器人为资本货物领域注入了活力,替代了人工;3D 打印目前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将帮助房地产业降低建设成本,O2O 将帮助他们降低销售费用,提升信息沟通效率…越是靠前的领域,相对来说成就伟大企业的概率就越大,或者说成功的企业数量也可能更多。


互联网们,你们在哪?


从第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到中概股大面积上市,再到2014 年阿里巴巴成为全世界IPO 最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既是辉煌登场,也是以网页为载体的服务模式的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出现了伟大的公司——微软、思科、雅虎、谷歌、苹果、facebook…而这些公司的目前还是市场上重要的参与者。


问题的关键是:或许我们还没有为互联网的峥嵘崛起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一些小小的萌芽,是否已经在悄然地移向棋盘的另一半?

在新的视图上,数据终端的性质由人变成了Machine(数据运算终端)和数据采集终端(非数据运算终端,传感器等),而数量从数十亿,跃升至数百亿、数万亿乃至数十万亿,未来的连接不再只是人与人的连接(P2P),将会是人与物的连接(P2T),物与物的连接(T2T),在这些连接的背后,产生大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因此,数据驱动将成为一个主旋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棋盘的这一半,在巨大的指数级变量里,显得如此渺小卑微,我们不怀疑,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迈进,而网络业的格局,也将如同微软到谷歌,谷歌到苹果那样,处在交替往复的暗潮涌动中。

互联网们,你们在哪?


网络业的2015:愈演愈烈的大数据,拉锯在O2O,变局在物联网


移动用户即将步入增速放缓的局面,驱动行业的新格局之变


2014 年已经过去,中国网民规模将会达到6.5-6.6 亿,约占我国人口的一半,其中手机网民将会超过5.5 亿。根据2014 年CNNIC 的6 月报告显示,我国的网站数量已经达到273 万,IPv4 地址池达3.30 亿,域名数1915 万。


我们可以肯定地判断,移动互联网最快的增长期基本过去,2014 年,我们预计,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2015 年,当移动互联网的渗透率超过50%之际,就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用户增速放缓之时。而这种放缓带给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首先,是行业的估值见顶。实际上,根据我们以往的观察,这种估值的顶部并不用等到50%以后,而是渗透率在50%之前的时间,大概率上就是2014 年(参见《十年200 倍的互联网投资策略——平台的力量》;


2、其次,企业端的用户增速放缓。企业端用户增速放缓带来的意义是深远的:企业需要寻找新的用户群体——有的对现有的线上成熟业务、垂直细分领域进行并购整合,有的发展线下用户(行业称之为O2O,参见《Offline 2 online:下一个风口》),有的发展物联网,因此,在今后这几年,我们将会看到,行业的大体格局未变,但在如上方向的竞争风起云涌;


3、再次,投资人预期由用户增长+故事驱动转变为货币化实证。投资人无法再从用户的高速增长(有些行业除外,例如电商)中寻找逻辑,于是观察逻辑将会落实到收入增速、利润率等指标上。


我们对2015 年行业的整体趋势判断如下:


1、BAT 将秉承海外拓张+O2O深化之路。BAT 三家都在进行海外的布局,比如百度最近与Uber 的联姻,阿里大力推广跨境电商与海外并购,腾讯微信一直力图国际化但做得不够好;其次,O2O 的全面开战,各家都会意识到自己目前的手机线上业务增长压力颇大,15-16 年的看点更多是如何下沉到传统垂直领域里,如教育、医疗、餐饮、旅游等;


2、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走向深化,延伸到各垂直行业中,竞争走向加剧,本地、旅游、家庭、金融…在垂直行业中,由于线上流量导线下相对简单,如房产、汽车、团购等,因此这些企业依旧不会安于现状,继续做OTA 闭环。于是,这样会导致全互联网行业在线下生意中战役不断,战火燃烧到旅游、本地、支付…

本地/移动综合服务亦是如此,以前看他们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站在O2O 更大的逻辑上,他们开始互相渗透。

支付更能说明问题,为了推广支付,嘀嘀与快的每个月烧掉几个亿,让全天下没有难打的车!打车份额的背后,是阿里、腾讯的支付大战,百度钱包越来越发觉得如坐针毡,相信2015 必然也会卷入支付这个“凡尔登绞肉机”中。

3、企业们都看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布局大数据是每家企业都在实践的大事。

用户的行为分为三大类,关注,产生欲望以及付诸行动。以BAT 为例,阿里手握电商数据,征信数据,数据真实性最好,最靠近销售交易环节,类似CPS 的盈利模式,因此也更加重视在非销售金融领域的布局,例如收购微博、优酷、UC 等,形成更大的商业闭环;百度具有搜索数据与公共数据,类似CPA 的盈利模式,但其真实性不如阿里,社交性不如腾讯,因此推出微购、收购糯米、参股Uber 以强化金融/电商数据,再通过贴吧、爱奇艺等丰实社交数据;腾讯的社交数据、关系数据出类拔萃,盈利模式较像CPC,但CPC的变现天然有短板,于是它不遗余力地推进电商数据的获取能力,e.g.参股京东、大众点评,同时在搜索上收购搜狗。因此三家都在以自己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勾勒更加完整的数据地图。


4、IOT——互联网们开始探求自己曾经不熟悉的领域。IOT(物联网)是近一年来硅谷炙手可热的投资方向。然而,这个领域互联网们都才刚刚布局,换句话说,这将是未来诞生下一个BAT 的方向,典型的新生代如小米、华为,他们利用优秀的硬件能力去垄断用户,这个玩法看似简单,但硬件的设计、制造、销售、运营、更新的全套流程与打法并不是互联网公司们的强项,雷军、任正非也都是行业强者,没有依附心态,短时间内,这两支力量将成为行业的生力军,他们试着用“釜底抽薪”的方式,换句话说是用硬件做入口,软件做平台的思路力图在互联网界分一杯羹。然而,仅是在手机、WIFI、智能硬件上我们似乎还难于看到短期他们有颠覆BAT 的迹象。


四个王国:资本阿里、用户腾讯、数据百度、硬件小米


移动互联网造就了四个王国。他们分别是,阿里的资本王国,百度的数据王国,腾讯的用户王国以及小米的硬件王国。


阿里的资本王国。


尽管阿里巴巴(NASDAQ:BABA)也可以称之为电商王国,但资本王国可能更能表达出它与百度、腾讯相比的特征。阿里巴巴上市的时候就手握2100 亿元人民币,超过了腾讯+百度总和的两倍,2014 年11 月,阿里又以低息发了80 亿美元的债,因此其现金超过了2500 亿元人民币。

凡事对阿里巴巴都很简单——喜欢它,就收了!我们总结了阿里巴巴这两年上市后收购的一些特点,详见《谁将拥抱阿里巴巴?》,归纳而言,阿里巴巴并购之路呈现出三个特征:


1、从小规模、少频次向大规模、高频次的转变;


2、从能力获取,向战略卡位的转变;


3、从单一标的,向产业链纵深,打造生态系统的转变。

在招股书中,阿里巴巴阐述其已经成功了,并打算继续进行的战略投资和收购,以扩大阿里的用户基础,加强阿里的云计算业务,增加互补性的产品和技术,进一步加强阿里的生态系统。例如,阿里希望继续进行与移动,O2O 服务,数字媒体,品类扩充以及物流服务相关的战略投资和收购。


阿里的投资和并购战略的重点是提高阿里的三个方面能力:增强用户获取和参与,改善客户体验,并扩大阿里的产品和服务。


百度的数据王国。


百度正在勾勒自己的数据王国。由于百度在搜索请求,alexa 排名均为中国第一,加之百度团队公认是国内技术优秀的公司,所以百度是最有可能在大数据上有相当作为的公司。


与李彦宏团队的稳健经营思路有关,百度在并购之路上力求小步、稳当,因此百度一直以来未见大手笔并购,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不错,商业模式互补的创业公司进行吸收整合。


百度在2014 年推出了百度大脑、数据工厂、百度云三个产品/概念。


其中,百度云是百度大规模分布存储与计算的载体,对外宣称ARM架构使得运算能力更强;


有了海量数据,数据工厂将会把数据进行组织起来,通过算法进行数据挖掘与整理;百度大脑是未来百度深度学习和大规模机器学习的载体,设计语音、图像、文本等多个方面的数据搜集与整理,百度深度神经网络目前应该有数百亿个参数;

目前百度大脑已经相当于2-3 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其运行速度是2012 年谷歌推出的“谷歌大脑”的100 倍,是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2013 年推出的计算机大脑的10 倍。随着数据量的补充以及摩尔定律的前进,百度大脑未来将会成为“奇点临近”的佼佼者。


腾讯的用户王国。


腾讯拥有BAT 最大的用户量和最多的产品。最新财报显示,腾讯的手机QQ 用户达5.42 亿,QQ空间6.28 亿,微信4.7 亿,QQ更是达到了8.19 亿,超过我国互联网网民6.32 亿之总和。

一直以来,腾讯以占领用户上网时间为己任,所幸的是,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时代,凭借QQ、微信、以及腾讯良好的产品设计与开放能力,它的传播都是病毒式的。


最新,腾讯又推出了QQ物联,力争以QQ、微信、QQ 物联为三大利器,囊括世间的一切。


小米的硬件王国。


小米未来仅有三个产品线,雷军在几年的发展中意识到“少即是多”的道理,开始反思小米从前的产品线过于繁杂,目前他将产品聚焦到三个方向,一是人机交互领域,即手机、PAD;二是内容终端,包括小米电视、盒子;三是接入网关,主要是路由器,而其他的产品诸如手环、健康终端,空气净化设备,以及家电等都将通过投资和合作的方式展开。

在智能硬件方面,小米已经投资了25 家公司,在产品上,雷军的金山和小米合计投资2.2 亿美元入股世纪互联,持股超过淡马锡,从应用层到云端尽在掌握;在内容上,陈彤的加盟让小米拿下了两个重量级视频公司优酷和爱奇艺,未来无论电视、平板和手机,都能有充分的内容源。

2014 年,小米的手机出货量将超过6000 万部,而2015 年目标是1 亿-1.2 亿部之间。尽管雷军并没有描述这样一个场景,但他心里勾勒的一定是这样一个结局:一是小米手机不需要各种助手,各种杀毒,各种下载,因为小米会在UI 中让它们与自己手机匹配度不会比小米系的软件如迅雷、猎豹更顺畅;二是用户使用小米的手机,则可以获得更好的硬件控制体验,如手环开锁,空调定时…这也是为什么小米的硬件崛起实际上已经动了BATQ 的奶酪。实际上,从百度的国内移动设备使用量占比数据上也能看出这种趋势:随着三四线城市的移动互联网化,以及国产品牌的崛起,除苹果尚能保持23-25%左右的份额,小米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三星的占有率开始下滑,其他小品牌的手机份额在不断增加。


小米未来有三个挑战:


1、手机的挑战。知识产权方面小米比中兴、华为积累都少,国际化将持续遇到障碍,不像华为海思麒麟,小米目前尚无法制造高质量的基带芯片,因此在芯片等核心部件小米依然像中兴、酷派一样,摆脱不了高通的控制;


2、内容的挑战。陈彤在做正确的事情,但是这些内容聚合实在是操之过晚,内容成本不断高企,在BATQ 视频分别布局的今天,边际困难度与成本都在增加;


3、WIFI 与智能硬件的挑战。小米以为任何硬件都可以用手机模式通吃。我们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是危险的。例如,路由器并非简单的品牌营销产品,它需要对网络格局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及与管道业务绑定提升用户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鹏博士在这个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远胜于小米、乐视。公司去年推出国内第一个百兆网络,今年又开始宣传超宽带(千兆)接入。


变局在物联网:哲学观、价值观、技术观与方法论


IOT(物联网)对于每一个互联网企业都是崭新的,以往积累的众多服务能力、先发优势都将重新定义。

首先,从哲学观上,互联网的平台是开放的,如Facebook,而物联网,平台是封闭的,至少对互联网的竞争对手而言是封闭的,例如苹果利用自己的硬件优势推广苹果地图,输入法也是刚刚开放;


其次,从价值观上,互联网以连接人为己任,强调体验,强调自由与分享,而物联网以连接物为目标,强调连接,初期的主要矛盾在如何将如此多的物体以低成本的方式接入起来;


再次,从技术观上,互联网数据终端的核心是运算,而物联网数据终端的核心是感知,强调物理、化学、生物级感知的多样性与精确性;


最后,从方法论上,互联网的标准渗透方法是软件实现+商业模式设计,而物联网则必须在硬件上有所革新,辅以平台+大数据。


End.

36大数据 dashuju36

36大数据是一个专注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案例和数据可视化的科技网站。从数据角度出发,讲述大数据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征信、互联网金融、工/农/商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36大数据是百度大数据战略合作媒体,我们只提供最权威最干货最接地气最具价值的内容。微信公众号:36大数据(dashuju36)

36大数据是WeMedia自媒体成员之一,WeMedia是自媒体第一联盟,覆盖1000万人群。详情搜索“wemedia2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