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达人的三观

 真友书屋 2015-01-20


李叶飞就是传说中的“博物达人”,特别是对植物,颇为精通。他的绝技是,能迅速判断周边有哪些树、哪些花和草,并很快报出它们的名称、科属、特点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博物不是非要去大森林,日常生活中也处处闪现出博物学的光影。


冬季到上海看花果


当我们看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藏品、展览,那是必须的。除此以外,普通青年和文艺青年就再也想不出了。如果换成博物达人呢?


一月中旬的某天,李叶飞跑到上海博物馆,本意是欣赏青铜器特展和印度佛教艺术展。溜达了一圈,他忽然开口:“上博的植物超过二十种。”随即指着墙角的那盆草介绍:“那是绿萝。”又转向他处:“喏,红掌。还有凤尾竹。”接着他提议,等会儿可去门外的大草坪。那儿种了不少麦冬,已结果,可入药。



来上博看植物?好奇怪的点。但对李叶飞来说,到哪儿都能看植物:公园、校园、小区、路上、办公室……“其实你家小区的植物就不少,关键在于,你是否独具慧眼。”李叶飞曾经和朋友走一条小道,短短百来米,他就数出了100多种植物。朋友被震惊了。


李叶飞惊人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说掌握一门技术是有多重要!普通人喜欢春游,而认为冬季景物萧条,索然无味。李叶飞却说:“比起满眼翠绿的夏天,秋冬季的色彩更丰富。”


单体红山茶,冬天恰逢盛花期,其花朵粉红而淡雅。茶梅的色泽要鲜亮些,数量也多,远观十分养眼。当然,怎能少了蜡梅?它花黄似蜡,凌寒开放,给人以“高冷”之感。“注意,蜡梅不是梅花,两者对环境的要求不同、颜色不同,科属也完全不同。”李叶飞提醒道。



秋冬季也是看果子的好时节。麦冬的果子呈蓝紫色,在自然界属罕见。南天竹、火棘的果子火红火红的,予人温暖。难怪插花师偏爱用火棘来装点。桂花俗称“桂子”。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推想,这首词应在秋冬季创作。


“我说的这些花和果子,都是城市里常见的。”李叶飞说。即便身处高楼林立的上海,只要留心,也能时刻体会到植物的美妙。




花花草草里的文艺范


李叶飞,生长于绍兴,后赴杭州念大学,做了几年杂志编辑。如今他游走于上海与杭州之间,过着独特的“双城生活”。今年初,他就回杭州小住了几日。


真相是,他在杭州市区北边的远郊拥有一块地。在那里,李叶飞种有秋葵、水葫芦、积雪草、薄荷、柠檬——当然,它们各有用处。他还建了座“生物工厂”,专门研制各类果酒,并与企业合作研发植物精油等。不过最吸引文艺青年目光的,当属那片“诗经植物区”了。



植物区里有荇菜,出自《国风·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蓼蓝,出自《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有萱草,出自《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李叶飞介绍,“古人要远行,临走前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能减轻母亲的思念之苦。”于是萱草有了个美好的别名:忘忧草。


岂止诗经,在李叶飞看来,古典文学里充满了对各种植物的描写和咏怀。“对古人来说,观察和了解自然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举例说,《红楼梦》就提到大量动植物,表明曹雪芹是位优秀的博物学家。“大观园门口放什么花、路旁种什么草,那都是有讲究的。”



这些有关动植物的知识,李叶飞从小就积累。幼年时,父母领着他辨识绍兴本地的树木、花草、土壤、动物。年纪稍长,逐渐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回想起来,那是很重要的启蒙教育。“从小我就知道,是家乡的哪些风物滋养了我。”因此对乡土,他怀有深深的眷恋。后来他发现,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已丧失了辨识本地动植物的基本能力。




建一座本地植物园


李叶飞反复提起一件事。那是朋友向他抱怨,每次带孩子出门,就要接受“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树”的考验,而自己往往答不上来。李叶飞注意到,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

“年轻父母的自然知识严重匮乏,面对小孩的询问,显得非常尴尬。”后果是,孩子普遍对动植物感到疏远、陌生,甚至连本地植物也无法识别。李叶飞最爱举的例子是,很多人误把广玉兰认作白玉兰。而实际上前者属外来品种,白玉兰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市花。



城市的绿化理念会误导人。“以花朵为例,主要趋势是单瓣越来越少,重瓣越来多。”原因是,重瓣的花朵比单瓣的漂亮,有助于美化城市景观。人丑要多读书,花丑,命运只能是被淘汰。可问题在于,只有单瓣的会结果,于是,城市里能结果子的花朵随之锐减。


此外,因广种色叶植物,城市的花草日益绚烂。视觉效果好了,却有违自然真实。“我们小时候说:春天来了,大地绿了。未来的孩子或许会说:春天来了,大地红了。”




受此触动,近些年李叶飞致力于植物知识的普及。他四处行走,拍摄各类植物,五六年间,为1000多种植物做了影像记录。“每一种都要多次拍摄,春天拍了可能夏天再去。”他陆续创建了以“植物星球”为名的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每天发些有关植物的图和文。渐渐的,他聚集起相当数量的粉丝,微信后台极其活跃。人类了解自然的渴望,从未消失。



李叶飞的远景规划是,在上海开一家小型植物园。他认为,大城市的植物园太庞杂,很难体现本土特色。“我的植物园,要符合本地的气候、水质、土壤等环境条件,栽种具有江浙特点的花草树木。”他希望,人们进去转一圈,就能大致了解本土的植物面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