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视报道四川蒙顶山古井揭盖就下雨的真正原因!

 king9413 2015-01-21
好像是前天晚上,他们报道了这样的节目:
  说距离四川省成都市100多公里的西南面有一座海拔1456米的山峰叫蒙顶山,山顶上有一口千 年的古井-----甘露井,又叫龙井、古蒙泉。当地传说着如果揭开井盖就会下雨 。
   古井概况:井口直径300毫米左右,深1.7米左右,水深不到半米。口小腔大,目前水容量约一个立方左右。
   他们的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当场试验。来到山顶上,找到古井,打开盖子后,等了20分钟,果然下雨了。后来又试验,竟然不灵了。
  他们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发表看法,但是,他们事先没有说这次解说与评定职称有关,没有声明可以把这种解说当成技术成果,没有鼓励解说者要有创新意识,所以被采访者都是照本宣科,很谦虚啦!说来说去,好像是找到了原因,才得意地播出这个节目。没想到,黄雀在前,杨神经在后,还是让我给逮住了把柄。
  有专家解释说,空气中微小的水份颗粒在声音的振动下发生碰撞,粘连在一起在空气的浮力承受不了水份颗粒的重力的时候,就形成雨滴落到了地面,形成了局部小范围的降水。
   为了吓唬人,找到证据,一个专家还说我们人工降雨就是用干冰高炮弄到云团中下雨的。
   用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吧!他们一些人纷纷敲罗打鼓,大声喊叫,没有下雨。其中还用了其他各种原因分析和试验,都一一排除了。
   最后,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电视节目,一定要回归到一个权威的解说上来。
   专家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里是个特殊的山形,这个蒙顶山位于群山的中间,周围的山好像莲花花瓣一样,这个古井位于中央。这里经常阴雾缭绕,云雾比较多,气流紊乱,古井的中心位置对整个山涧具有影响作用。但是,与开不开井盖没有关系。打开井盖下雨,只是偶然现象,主要是群山的几何形状造成的等等。
   我就郁闷了?如果这样对待千年古井的奥秘太轻率了吧?这样的论文能评院士和教授吗?这样的解说能糊弄全中国的百姓吗?
  节目播出后,这么多专家教授学者院士们,怎么装着看不到呢?谁发表了新解说?谅他们没这本事!他们的本事是在杨神经发表以后,他们才来了本事了。
  杨神经哀而叹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具体微观机理和原因
   诚然,这里的群山地形的几何形状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只是一个条件,与主题不是直接相干。
   简单化一些,这里的地形,基本上可以简化成一个莲花花瓣和花蕊的结构和关系。古井的位置就是花蕊,群山就好象莲花花瓣。整个态势来看,蒙顶山的古井处在山坳之中。
   发生揭开井盖就下雨的时候,一定是没有大风的天气才可以发生。
   无论冬天还是夏季,只要外界没有大风的天气,山坳中的气候是有序的,规则的。
  这意思是说,在整个山坳中,山泉是山泉,山坡是山坡,密林是密林,荒草是荒草,石头是石头,河流是河流,在太阳的照耀下,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湿度和温度。只要没有大风,这些不同的湿度和温度的地方,该气流上升的地方,自然上升,该气流下降的地方,自然下降,它们井水不犯河水,各自有序地与外界达到平衡。
  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该下雨的天气就下雨了,该晴天的天气就晴天。这个古井与这种秩序是没有关系的。当然,这是把这个古井盖上以后的情况了。
  这样的地形与中心对称,山坳中的气压和气流运动,在蒙顶山古井附近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只是在古井附近,或者上下可以移动,或者左右可以移动,根据天气变化,不完全固定,但是,也基本上都在古井周围。
  这个巧妙地地形,千百年来,人们发现了这个中心平衡点的作用,长期观察和实验,确定这个地方具有影响山坳天气变化的作用,所以,就修建了一个井。这个现象不是偶然发生的,否则这个古井就不会修建了。问题是对于这个现象的解释,人们只能推脱到神仙那里去了。
  以前杨神经没有出世,或者说振动论没有发现,迷团当然折磨了多少代人了哟!“如今咱站起来了,做主人了哎嗨哟(摘自陕北民歌)”!
  前面说过,在井盖打开之前,山坳中各种气流和云雾,有序地进行,中心平衡点没有情况变化,整个山坳中保持着整体平衡。
  当古井盖揭开后,情况就变化了。
  尤其是在夏季,地面上的温度都在30度左右,地下井水的温度一般在15度左右。学者们喜欢说系统,地面上是一个系统,地下是一个系统,当井盖打开后,两个系统开始接触了,能量就开始交换了。
  小P孩也懂得,有个什么定律,能量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高温能量传递到低温一端。气体温度升高,体积扩大,气体温度降低,体积缩小。
  当井盖打开的瞬间,热空气必然向井里流动,同时进行能量交换。井口小,里面大,下面的水是低温的。所以,进来的热空气与井中的冷空气交换能量后,井中的空气温度上升,体积膨胀,要冒出来。
  因此,在这个井内井外两个系统能量不断地交换过程中,井口周围的热空气不断地被冷却,体积缩小,并吸引其他外面的空气过来。井中的空气,在与进来的空气交换能量的同时,温度升高,体积扩大,要膨胀到井外去。所以,在井口这个截面上,外沿是进入的空气,中心是出去的空气,在整个打开井口后的一定时间内,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机制。井口中心上升的空气,和井口周围补充的空气,形成了一个循环流动。这个局部的循环流动,具有著名的蝴蝶效应。道理是,这个中心平衡点,如果在井口附近的话,这样的循环流动就可以改变中心平衡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这里的蝴蝶效应可以这样理解。一个陀螺,如果你巧妙地把它立起来了,可以直立着不倒,但是,只要你在这个陀螺上面稍微放个芝麻,这个直立的陀螺马上就倒了。一个天平,处在平衡状态时候,只要在另一个盘子里多一个芝麻,天平也会倾斜的。
  虽然这个古井造成的气流扰动动静很小,但是,它直接把整个山坳中的气流气压平衡点破坏了,整个山坳中的气流状态失掉了平衡,马上造成了山坳中的气流乱动起来了。
  原来山背面的山泉湿地上方空气温度低,存在着冷空气,但是,从这个山的顶上逐渐过来的热空气在逐渐地补充着,它们有自己的循环回路。原来另一个山南边山坡上的石头堆上,太阳照射,周围空气温度比较高,热空气上升,旁边的冷空气来补充,也自然形成了一个循环回路。整个山坳里自我调节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状态,在山坳中心形成了一个维持平衡的平衡点。
  现在这个平衡点破坏了,整个山坳里气流乱动起来了。原来存在温度比较高的云雾气团,遇到了冷气流,马上就凝结成水,落到地面上,就是由于这个古井轻微作用导致了下雨的真正原因。
  如果这个中心平衡点不在这个古井附近,这个古井的作用是没有什么显示的。
  如果山坳外面有大风,山坳里面也有大风,这个古井盖揭开和盖上,都不会对山坳产生什么影响的。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