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igma单眼相机

 信天游aa 2015-01-21

先前我们介绍过一款号称是“接近理论的完美”的镜头Zeiss Otus 1.4/55,它的画质的确是超越了目前各家的水准,但其高贵的价格实在让一般人难以鼓起勇气一试。要享受超高的画质只有忍痛大割钱包一途吗?终结这个残酷现实的不是Canon也不是Nikon,而是在2012年大幅翻身让人刮目相看的Sigma。在今年一月拉斯维加斯的CES大展上Sigma宣布推出了专为超高划素相机设计的50mm镜头,主打超高画质,最大光圈为f/1.4,从规格上的种种推断,根本就是冲著Zeiss的Otus 1.4/55而来的。4月的时候公布价格更是让人惊讶,因为这款Art 50mm f/1.4的售价是将近Otus的五分之一,标榜著高画质却有低售价,其C/P值看来相当令人期待,但表现是否真是如此呢?我们来看看以下的报导。


镜头外观


从外观来看,这颗镜头真是个大家伙!最大直径85.4mm,全长99.9mm的体积小输Zeiss Otus一点点,但装上遮光罩之后来到了151mm左右。重量呢?815公克,看来画质与体积是无法两全的。


我们拿几颗镜头来跟Art 50mm f/1.4比比大小。由左至右分别是Nikon 50mm f/1.8D、Canon EF 35mm f/1.4L、Sigma Art 50mm f/1.4、Canon EF 24-70mm F4L。高度来说最高的是Art 50mm f/1.4,而“胖度”则是24-70mm f/4L。


装上遮光罩后Art 50mm f/1.4还是最高的。这样看才觉得35mm f/1.4L的遮光罩好大阿...


Sigma近年将镜头分成三个部分,Art、Contemporary、Sport。其中的Art系列代表属于最高品质的镜头,使用最好的材料来成就一款高品质镜头。不论是让各位版众所津津乐道的Art 35mm f/1.4,或者是超大恒定光圈镜头Art 18-35mm f/1.8 DC,画质都是让人有目共睹的。本次的Art 50mm f/1.4也是属Art系列。


因为镜头内部含有浮动镜片系统的原因,所以最近对焦距离达到40公分,放大倍率为1:5.6(0.18x)


浮动镜片的结构图。后面的镜片组都会在对焦时移动。不同的对焦距离,内部镜片也会随着移动。


在镜头的结构上,Art 50mm f/1.4采用了8群13枚镜片,光圈叶片在第5群至第6群中间(第8~9片之间),上图使用蓝色标示的是非球面镜片,而粉红色则是SLD(Special Low Dispersion)镜片。非球面的功用在消除球面像差,而SLD镜片则负责消除色散所导致的紫边。


内部的光圈叶片为9片。

另外,Sigma并没有对它们的镜头抗耀光与鬼影镀膜取个特别的名称。像是Nikon的Nano Crystal Coat或者是Fujfilm的Super EBC镀膜等等。事实上,Art 50mm f/1.4的镀膜连个平凡无奇的名字都没有。但镜片内部有涂上多层镀膜,面对强光时能够减少耀光与鬼影的出现。


镜头侧面仅有一个自动/手动对焦切换钮。旁边则印上了日本制造的字样。事实上,每一颗Sigma镜头都是日本制造的,这也是Sigma对于品质的坚持。


镜头后方的编号不是印刷上去,而是刻上去的,质感相当好。上头的014代表这是2014年生产的镜头。


而在镜头上所使用的结构,多半是聚碳酸脂与金属两种材料。Sigma ART系列镜头采用了与铝有相同的热收缩率,而且硬度相当优秀的新复合材料TSC (Thermally Stable Composite)。

TSC是与铝金属有相同的热收缩率的一种聚碳酸脂材料,因为不易变形,所以适合用来制造高精度的镜头。一般来说,TSC会比含有20%的玻璃的聚碳酸脂高出70%的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而比含30%玻璃的聚碳酸脂高出25%的高弹性模量。而弹性模量越高,代表该物体硬度越强。


镜头的遮光罩为LCFIII 77mm。塑胶制。另外,上头有刻字的部分是橡胶做的,加上前端的刻纹能够增加摩擦力,所以可以毫不费力的装上或拿下遮光罩。这是非常贴心的小设计喔!


遮光罩内部使用同心圆内凹纹路,能够消除多余的光线反射,光线到达这里会被打散,使之不容易反射到镜头内部,或者直接被反射出来。另外有些遮光罩内部会装有绒毛,也是为了不让光线跑到镜头里去而做的。


镜头尾端的接环使用的材质很少会有厂商提及,Sigma指出这款镜头的接环是使用黄铜打造。黄铜其实就是铜加锌,它的特色是非常耐磨,用来做常接换的镜头接环非常适合。


接上Canon 5D3会有一点点头重脚轻。毕竟5D3的重量是860公克,而Art 50mm f/1.4的重量有815公克。但整体来说还算匀称。上次的Zeiss Otus整颗都是金属做的,970公克就让人非常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Sigma Art 50mm f/1.4在台优先推出Canon的EF接环,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目前DSLR市占率最高的还是Canon。但Nikon用户也不要灰心啦,再过一阵子就会有了。之前的Zeiss Otus 1.4/55是比较反骨一点,先出Nikon接环,但他们也很明显的就是要告诉大家:“我这颗镜头就是要给3600万划素的D800E用的!我是全世界画质最好的镜头!”

所以Sigma在这里依然是市场需求导向。2200万划素能够发挥Sigma Art 50mm f/1.4的完全表现吗?或许这个问题我们未来可以借D800E来试试看。呃,我是说,有空的话啦...



镜头画质介绍

■■■■■锐利度■■■■■
锐利度先跟各位说一下,这颗Art 50mm f/1.4所存在的目标是为了给超高划素的机种所使用,所以打从开始Sigma就把它定位在最高品质的等级。所以它的目标是Otus 1.4/55这种比镜皇还镜皇的镜头。锐利度如果各位没有先偷看过其他网站的评测,小编可以在这里让各位看看这颗镜头的能耐。


上左图与右图都是Art 50mm f/1.4的MTF曲线图。不过原厂还将之分为物理光学(左)与几何光学(右)的两种MTF(看起来根本没差)。几何光学的图就是不考虑光的波动性来做测试。不过这部分实在是太专业了,我们有请版上的大师们解答吧。我喜欢实务上的画质呈现,以下来为各位检验。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站在天桥上拍台北101,各位有注意到上次在Zeiss Otus 1.4/55也是同样的位置吗?没错!我就是故意站在同一个位置所拍的!各位可以打开两个网页同时相比较看看。不过我没有直接拿来PK的原因是Otus先支援Nikon F接环,而Sigma Art 50mm f/1.4目前仅支援Canon EF接环。所以大家在比较时也别忘了相机本来就不同、划素也不一样喔!

以下我只看最大光圈f/1.4与一般所称的最佳画质f/8在中央的锐利度差异。

[f/1.4] [f/8]
除了f/1.4稍微比较亮一点之外,我看不出来f/1.4与f/8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小编现在已经能够非常镇定,因为上次我已经被Zeiss Otus的画质吓过了。光圈全开的画质居然可以跟f/8一样,实在是令人直呼夸张。

镜头要谈到画质只看中央还不够,要就要光圈全开来看镜头四周的锐利度。接下来才是重点,我们要看边角光圈全开的画质。

[f/1.4] [f/8]
这里就能够f/1.4与f/8的差异了,的确是f/8比f/1.4锐利很多,海报上的字都能够清晰的被辨认,反倒是f/1.4的表现虽然也真的很不错,但还是差了一截。这个模糊看起来是球面像差所引起的,但我觉得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位可以看看Zeiss Otus那篇另外一颗镜头的表现)。



[检视原始图片]
f/1.4的画质就已经非常锐利,把光圈缩一点点,f/2.2呢?只是增加一点点景深而已。这张照片超难拍的,因为f1.4的景深实在太浅,以致于我只要有任何一点点的晃动焦点都会跑走。在光圈全开的情况下,我距离蜥蜴大约50公分左右,景深只有0.477公分,我不得不缩一点点光圈。另外,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建议使用Live View的对比式对焦,成功率会高许多。

画质的部分,各位看到这里应该就能明白,Sigma在这颗镜头标榜超高画质真的没在鬼扯的。如果你想要的就是锐利度,看到这里就可以下手了。不过我们接下来还有其他面向的介绍啦!大家意思意思捧个场看一下~


■■■■■散景的二线性与口径蚀■■■■■
大光圈的好处除了进光量大以外,散景也是不少人所追求的目标。这里我们就各级光圈来看看焦外的散景。我距离对焦位置大约50公分,背景的投射光至少有10公尺以上。各位请注意背景的光点,不过散景这种东西没有好坏,只问你喜欢或不喜欢,各位可以检视以下图片。

[打包下载所有图片]
版上常常有人提到大光圈镜头时就会提到“二线性散景”,这是什么呢?散景的“二线性”是用来形容散景的特性,当散景有明显的二线性时,光点的外围会比中心点来的亮,也就是说能够明显的看出外圈与内圈的差异,就像一颗一颗的甜甜圈似的,画面会有点杂乱,甚至会抢走主体的光彩。一般来说,多数人喜爱的散景所呈现的光点会是亮度匀称的,能够衬托主体而且也不会显得杂乱。

在光圈全开时,画面的四周最容易出现口径蚀。什么是口径蚀呢?各位可以看光圈全开f/1.4的照片,画面中靠近角落的光点呈现猫眼状,就是所谓的口径蚀。而它的成因呢?很简单,你把镜头从上面拿歪来看就能够理解了,如下图:

先看上图左,各位想像一下自己是一大片光线,当你要从这个方向进入镜头时,你最终会是什么形状的呢?我想绝对不是圆形的吧~从这个方向进入镜头的是呈现猫眼形。但如果是像上图右,把镜头缩了光圈,那么成像的光线就不会呈现猫眼形,而是会受到光圈叶片的限制成为9角形了(9片光圈叶片)。而各位也可以从这猫眼形与9角形的光圈大小来推论,成像的散景也会有不同的大小,大家打鼠标往上滚滚就能完全明白。

从上面来看,光圈越大口径蚀就会越明显,光圈越小则越不容易看出来。原因是光圈的口径越大时,从镜头四面八方来的光线全都穿过光圈,所以就连那些从侧面来、变成猫眼形的光线也毫无保留的进入了,所以也就成像在画面的四周;但当光圈一缩小的时候,原本从镜头侧面进来的光线被光圈叶片的外围挡住了,只有从镜头中间的光线能够通过,自然不容易看不到猫眼形的散景。所以大家可以看看前面f/1.4与f/1.8的光点散景,一个是猫眼形,一个是圆形,这就是光圈大小所造成的差异。

如果你是正面来的光线,最后成像当然就会呈现圆形,如下图:

所以口径蚀的成因与光线进入的方向有关。如果光线是由镜头侧面进入,那么镜头四周的散景就会呈现猫眼形,越靠近四周则越明显;相对的,如果越正对镜头,光点的散景就越会呈现圆形。然而,目前的大光圈镜头绝大多数都会有口径蚀,仅有非常非常少数的镜头特别会去消除口径蚀。

至于散景的奶油与否...我或许可以分辨一个奶油是动物还是植物性奶油,但镜头的散景奶不奶我是真的不懂得怎么分辨咧...各位请见文章后面的实拍图片自行分辨吧!


■■■■■对焦速度■■■■■
Art 50mm f/1.4里头采用环形超音波对焦马达。环形超音波的特色是速度快、扭力大,而且音量非常小。更有甚者,Art 50mm f/1.4支援全时手动对焦,你可以随时转动对焦环来决定对焦位置。


各位想必很在乎50mm f/1.4的对焦速度吧?点开影片来检视看看:

对焦速度很快对吧?我想没有人会说这样的表现算慢的,但是不是最快?我跟我见过对焦速度最快的镜头还差一点点。不过如果Art 50mm f/1.4绝对是大步踏在属于“快”那条线里面的(是在玩什么游戏吗?)。我完全能够接受这样的速度,各位觉得如何呢?

影片中我距离那些栏杆与玻璃大约是60公分左右的距离,远方可以是为无限远,我想这样的距离差异足够让各位检验镜头的对焦速度。还有影片中对焦有点迟疑是相机的关系,那是因为我对焦在对比度不强的地方所导致,不是因为镜头所造成的延迟喔!


■■■■■紫边■■■■■
紫边是彩色的色差所产生的结果,要谈紫边我们就要回到色差来看,而色差又要分成纵向与轴/横向色差。轴/横向色差是斜的光线进入,造成不同波长的光聚在感光元件的不同的位置上,这种色差不能由缩光圈来消除。另外一种纵向色差则是由正面的光线进入,但不同波长的光线则是分别聚集在感光元件的前方、中间与后面(就是有一部分光线没在感光元件上),但轴向色差能够透过光圈来改善。这里请各位容许我用Zeiss Otus1.4/55文章里的图:

不过Otus 1.4/55有APO(Apochromat)的复消色差设计,采用非常高贵的镜片加上复合透镜的技术,所以那颗镜头的贵是贵在APO上头。Sigma Art 50mm f/1.4要消除色差只用了一片消除色差的SLD镜片来解决,成果如何我们来看看:

[打包下载所有图片]
唔...看来这颗镜头并不是无敌的,光圈全开f/1.4就会有紫边,而且在这个情况下很明显呢。

不过各位不要太失望,因为在这个情况下根本就是用找碴的心态来拍紫边,各位可以看看文末的实拍图片,紫边几乎是根本看不出来。而且若各位很在意的话,可以把光圈缩一级到f/2,紫边会立即消失。


■■■■■耀光与鬼影■■■■■
光线在通过镜片的时候,不论是单一镜片,或者是多层镜片,甚至是到达感光元件后再折回镜片的光线,多多少少都会发生反射的现象,这些反射后的光线在画面中会形成耀光与鬼影(或称光斑)。Sigma Art 50mm f/1.4内部有涂上消这些反射的镀膜,能够减少耀光与鬼影出现的机会。

[检视原始图片]
最近天气多变化,太阳露脸的机会不多,仅仅只有拍到这张有光斑的照片。耀光其实看不太出来,但光斑是有的,除了中间偏右那个最明显的之外,“极光大楼”字样的左边也有非常少数的光斑。

不过这张照片是我在原地不断的试才拍到的,绝大多数的相片都没有光斑产生,我想镜头内部的镀膜有发挥它的功用。但这张照片是否就能用来代表Art 50mm f/1.4的真正抗耀光与鬼影的表现,小编持保留态度。必定太阳的前面还被一层云复盖。这个部分还请各位已经入手镜头的网友们补充实拍照与心得囉!


■■■■■边角失光■■■■■

边角失光我们常听到人家说镜头四周暗暗的就称为暗角,如果要说得专业点,我们称为边角失光(Vignetting),边角失光分为三种:
1. 自然亮度衰减(Natural Light Fall-Off)
2. 光学边缘失光(Optical Vignetting)
3. 机械边缘失光(Mechanical Vignetting)

自然亮度衰减是影像入射角与照度呈现Cos(^4)?有关,但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与镜头的设计无关。

第二种光学边缘失光我们刚才刚好有提到,光线斜射进入镜头之后,进光亮因为会受部分镜头内的结构阻挡,不仅仅会造成刚刚说得口径蚀,当然会有部分的亮度也受到减损了(猫眼形的光亮面积一定比圆形来的小嘛),这就是光学边缘失光。不过与口径蚀一样,光学边缘失光能够透过缩光圈来改善。

第三种机械边缘失光最简单,举凡遮光罩没装好、遮光罩太长、滤镜太厚等等都可以归类在这里,画面的四周会有非常明显的黑边。


能够透过缩光圈来改善边角失光,看来这很明显的是光学边缘失光所导致。光圈全开时四周会有边缘失光出现,但没有非常明显。


■■■■■彗星像差■■■■■
彗星像差是光线在中心轴外面的光线射入镜片后,无法在同一个点上汇聚的现象。越偏离镜头中心轴的光线偏离的会越严重。在画面中原本是圆形的光点会散开成彗星的形状。这个特点在大光圈镜头中会特别明显,也是检视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通常我们不会特别检验这个项目,只有在高贵的镜头中才会测试。不过既然Art 50mm f/1.4都说自己是画质非常优异的镜头,就不免俗的要来看一下。还有,Art 50mm f/1.4并没有特别说明对彗星像差有做修正,如果Art 50mm f/1.4依然能够在这方面表现优异,那么就真的是一颗非常棒的镜头。

彗星像差只看四周的光点,而且只用光圈全开来拍摄。拍夜景的时候彗星像差是个隐忧,如果光点变成彗星状那其实很不好看。虽然可以透过缩光圈来改善,但若是不想使用长时间曝光,但也不想拉高ISO来拍夜景的情况,就必须要使用到大光圈镜头。

[检视原始图片]
有没有彗星像差的出现?有的。明不明显?我倒觉得还好,看起来是有特别修正。普通的大光圈镜头在全开光圈的时候,四周的光点会散得很猖狂,但Art 50mm f/1.4的表现出乎我意料。

拍夜景来测彗星像差很常见,拍星空就很少见了吧!

[检视原始图片]
拍摄星空的时候,如果你想要拍摄星点(而非星轨),则曝光时间不能太长,基本上1分钟的曝光在边长1024像素的缩图上就能看得出来。在这次拍摄中我原本使用20秒的曝光时间,没想到画面一放大,就发现星星拖出了轨迹。所以上图使用ISO1600 f/1.4 10曝光时间所拍摄。已经很不容易注意到有星轨出现。

彗星像差严不严重呢?在这里看是不严重。右上角是整个画面中彗星像差最明显的地方,各位可以点开原始图片来看看。


■■■■■画面变形■■■■■
50mm的定焦镜其实很难有变形的,若是有的话通常也非常不明显。下图中我自己用电脑软件加了白线进去,白线是绝对的垂直与水平,各位可以拿来做个基准判断。

[检视原始图片]
或许是小编选的地方不好,而且也没有对的非常正,画面有点歪掉,不过看起来周边的线没有明显的弯曲。小编个人觉得画面没有明显的变形。

然而事实上,Sigma官方的变形图是这样的:

这...是你们用Photoshop自己划的吗?离镜头中央20mm的变形程度大概不到0.3%。我想这样的表现算是非常厉害了,我想各位一点都不需要担心这颗镜头会有变形的问题。



使用心得与建议

■■■■■副厂镜头的大翻身■■■■■

以往我们对于副厂镜头的刻板印象是价格便宜,但画质有所折衷。对于消费者来说好像是“买不起原厂镜头而不得不得已的第二选择”,但近年来各家副厂镜头逐渐崛起,推出品质优良的镜头给消费者。特别是Sigma,2012年山木和人社长上任后大幅革新,Sigma旗下的镜头要求的高品质都令人刮目相看,水准一点也不会输给Canon或Nikon等相机厂商所制造的镜头。Sigma透过镜头展现了优异的制镜水准。也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副厂的镜头。


■■■■■性能/价格比的最高典范■■■■■

Sigma Art 50mm f/1.4的表现,特别在是全开光圈的时候,画面中央的表现与f/8几乎无异,而画面边缘的表现也一点都不会输给原厂镜头,就算是光圈全开的表现也有相当不错的表现。在锐利度的表现上可以说是非常厉害。其他镜头质素的指标,如紫边、对焦速度、耀光与鬼影、彗星像差、画面变形等等则是一点都不输给高价镜头。

在如此高水准的品质之下,台湾的官方定价居然不到三万!近年Canon与Nikon高价镜头不断推出,一颗高水准的镜头定价卖到台币8万块并不是没有。但Sigma以这样低廉的价格进场,除了大幅度地吸引到消费者之外,相信也对C、N两家原厂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从过去的Art 18-35mm f/1.8,到Art 35mm f/1.4都是上乘之作,价格也是相当佛心。然而Canon或Nikon做不出这样品质的镜头吗?我想他们一定做得出来,只不过以目前他们的价格来说,这两间市占率最大的厂商还无法在这种品质下开出这样的价格。这款Art 50mm f/1.4以原厂的50mm f/1.4接近的价位销售,但表现却远超过应有的价格,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与画质最好的镜头比起来呢?■■■■■

如果你问我从Zeiss Otus 1.4/55与Sigma Art 50mm f/1.4这两者之中来选会选谁?
从画质面来看:Otus 1.4/55。它的确是当今画质最佳的指标镜头。
从功能面来看:Sigma Art 50mm f/1.4。它有自动对焦!Otus只有手动,我没那么有耐心。
从实用面来看:Sigma Art 50mm f/1.4。因为它比较轻,我会比较有想带出门的意愿。
从爽度面来看:Otus 1.4/55。我承认拿蔡司出去跟朋友吹嘘会比较有效果。
最重要的从价格面来看:Sigma Art 50mm f/1.4!毫无疑问!

Zeiss Otus 1.4/55从画质上来说真的可以说是无镜可敌,它一口气使用了6片消色散镜片,同时还有APO设计,所以它的画质与价格都其来有自。我上次下的标题已经到了狂妄的地步-
“接近理论的完美”。如果完美的镜头是100分,我会给它97分,其中1分先扣掉我的主观意识,另1分则是手动对焦,最后1分则是它太重了。

Sigma Art 50mm f/1.4也能有相类似的高分,我想如果两颗镜头使用相同的相机来测,或许我就能够有一个精确的分数在我脑中,我是非常喜欢Sigma这颗镜头的。如果分数将价格算进去的话,Otus则会被我抛在脑后,小编财力有限,我真的负担不起一颗要价十二万的镜头。但三万块钱有找的镜头,嗯,还顶得住。如果它的画质跟12万的那颗差不了多少,有什么将它拒于千里之外的原因呢?而且Art 50mm f/1.4还能够自动对焦!超强画质VS超强画质-1的自动对焦,你会选那个?如果你是商业摄影需求且预算无上限,Otus绝对是全片幅系统中的最佳配备;但如果你是预算有限,而且是婚礼、婚纱等要求对焦快速的摄影师,那么我认为你可以牺牲那一丁点差距的画质,来换取自动对焦(而且是够快的自动对焦)会是比较理想的做法。

最后,如果你在物色50mm的大光圈镜头,以前我会推荐你使用原厂,Canon就选Canon,Nikon就选Nikon。但在Art 50mm f/1.4出来之后,我不只推荐你要将它列入考虑,而且建议把这颗镜头列为首选。不论是低于这颗镜头的价格、相同价格,甚至是远远超过这个金额的50mm镜头,表现都是不如、或者是非常接近Sigma Art 50mm f/1.4的表现。如果你还在考虑,建议你去有展示的店家玩一玩,就不难理解小编对这颗镜头的看法了。

近年来Sigma的表现令我赞叹,无论是DP系列的相机,或者是新款的镜头都有非常好的表现,希望他们继续坚持,用优异的品质与优惠的价格好好的立足市场。降低目前Canon与Nikon镜头独大市场的局面,对于消费者说绝对是项利多。小编看好Sigma的前景,也很期待他们未来会推出什么样特别的产品或价格,就让我们期待吧!



实拍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