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案例

 johnney908 2015-01-22

当归四逆汤主血虚寒凝证

刘××,女,18岁,学生,1995年12月8日诊。主诉:自13岁初潮至今,每次月经来潮之时均有小腹疼痛,大约2天至4天,屡屡经中西医治疗,可均未收到远期治疗效果。刻诊:经期小腹疼痛,经量少而色深红,经期延后,喜温怕冷,手足不温,时有头晕目眩、面色不荣,舌淡,苔白,脉沉。辨证:寒凝血虚,胞脉不通。治当温经散寒,养血活血。处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2g,桂枝9g,白芍9g,细辛6g,通草6g,大枣25枚,乌药10g,小茴香10g,甘草6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服。药用1剂,少腹怕冷缓解,继服2剂,手足转温,5剂服完,经至一切正常。又,女子血虚寒凝痛经,其治疗应在经来之前7天左右服药,连服5剂为1个疗程,大约用药3至5个疗程,即可达到远期治疗目的。追访一年,未再痛经。

    按:痛经多见于未婚女子,若因其素体阴血未盛,复加喜食生冷或衣着单薄,寒邪乘机客于女子胞中,血虚寒客,血行不畅,阻滞不通,则易变生寒凝血虚痛经证。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白芍补血养血,缓急止痛;桂枝温经散寒,通脉散瘀;细辛温经散寒,并长于止痛;通草通利血脉,通达经气;大枣益气而生化阴血,加乌药、小茴香温暖胞宫,散寒止痛,甘草调和药性以奏其效。

桃核承气汤主热结血瘀证

周××,女,30岁,营业员,1989年7月10日诊。主诉:月经每次欲来,少腹疼痛难忍,卧起不安,甚则周身汗出,屡经中西医治疗,服药则证碱,若下次经至未服药则痛经又作,缠绵不止。刻诊:少腹胀痛,按之如有结块阻塞,经来量少,色红而有血块,常有郁热,心烦,急躁,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涩略数。辨证:瘀热阻于胞中,脉络不和。治当活血化瘀清热。处方以桃核承气汤加味:桃仁8g,桂枝12g,大黄5g,芒硝3g,炙甘草6g,通草6g,鸡血藤30g。每日1剂,水煎二次合并分早中下三服。在月经来前7天服药,连服3个月,共计十五剂。3年后随访,经行正常,未有不适。

按:痛经其证机大多是血虚寒凝,若辨证准确,以法用方药治疗,常常可缓解病证或消除病痛。笔者对此辨证时,根据病者证候表现,诊其为邪热与瘀相搏所致,病变的主要矛盾方面是热瘀,故以桃核承气汤加味,方中大黄清热泻瘀;桂枝温阳通经,兼制大黄寒凉太过;芒硝软坚散结,兼助大黄泻热;桃仁活血化瘀,兼助大黄泻瘀;加通草通利血脉,鸡血藤活血补血。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方中诸药相互为用,以达治疗目的。

温经汤主瘀虚寒证

孙××,女,23岁,1996年10月8日诊。主诉:自从初次月经至今,每次来月经来潮都有小腹疼痛并难以忍受,只有服用止痛类药,才能缓解疼痛,否则经行疼痛而不能忍受,也多次治疗,大多是服药则疼痛得止,若经至未服药则疼痛又作,近日经人介绍前来诊治。刻诊:经期前少腹小腹疼痛,痛则周身冷汗出,小腹恶寒明显,时有经行间亦疼痛,经行血块若得下,则疼痛减轻或缓解,面色不荣,两目干涩,心烦,唇干,口燥但不欲饮水,舌边略有紫点,脉迟。辨证:瘀血阻胞,寒气内凝,血虚失养。治疗当活血化瘀,温养经脉,散寒通经。处方以温经汤:吴茱萸9g,桂枝9g,川芎9g,生姜12g,半夏12g,丹皮9g,麦冬12g,人参6g,炙甘草6g,阿胶10g,当归15g,白芍9g。6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合并分三服。并嘱患者在每次月经来之前7日左右服药,连续三个月,每次6剂。2年随访,数年痛经终于消除。

按:本患者曾服用温经散寒及活血化瘀方药,服用此类方药则有效,未服用此类药则疼痛又作。此治远期效果为何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治虽用散寒、活血,但未能抓住证机是虚、瘀、寒三者并存,未能将补血、散寒、活血药有机地配合在一起,故其治疗未能收到远期效果。因女子在经血未盛之际,尤其是在经行期间相对血虚而用冷水或进冷食,以致寒气侵袭胞中,形成瘀虚寒病理,此时治疗仅仅注意一方面,则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对此若能仔细辨证,认清证机是瘀虚寒,以法用温经汤温经散寒,化瘀补血,使寒气得散,瘀血得去,血虚得补,则可收到预期治疗目的。

乌梅丸主上热下寒证

许××,女,43岁,工人,1995年6月9日诊。主诉:经妇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盆腔炎,尤其经期时少腹疼痛至为明显,也多次服用中西药,但效果不够理想,近日带下量多,经期少腹痛胀明显而来就诊。刻诊:小腹少腹恶寒明显,遇冷则胀痛更甚,带下量多色白,时有色黄,阴部潮湿,心烦,急躁,口舌经常溃烂,咽干欲饮水且不多,胸中烦热,舌略红,苔薄,脉沉。辨证:下焦有寒,上焦有热。治疗当清上温下,处方以乌梅丸加味:乌梅12g,黄连10g,黄柏9g,当归12g,人参9g,附子6g,桂枝6g,细辛4g,蜀椒4g,干姜3g,桃仁9g,车前子12g,丹皮12g。6剂,每日1剂,水煎分二次合并分三服。二诊:诸证均有明显减轻,又以前方5剂。之后,以该方加减续服15剂,诸证悉除。

按:女子患慢性盆腔炎,其治疗时大多认为是炎症,以此而经常使病者服用消炎类药以及中药清热利湿药等,导致寒邪留居于下,阳气被寒邪格拒而郁于上,以此形成上热下寒。对此若能果断采取既用清热药,又用温阳药,其治疗效果非凡。笔者根据病者表现而辨证为上热下寒,故治以乌梅丸变汤清上温下,使热从上而清,寒从下而散,加桃仁以活血化瘀,因病久易致瘀,丹皮凉血散瘀,车前子渗湿于下。诸药相用,以疗上热下寒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