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创新发展,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2015-01-22 | 阅:  转:  |  分享 
  
创新发展,富民强省的必然选择



——专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



山西日报记者沈佳





“不创新就死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共识。一个企业如此,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亦如此。那么,创新对山西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山西经济的未来究竟在哪里?到哪里找出路?1月11日,搞了半辈子经济研究,最近又为创新发展搞得“焦头烂额”的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潘云,在吞云吐雾中疏理着自己的思路、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发展的路无法再走下去,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打造出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

“我省经济面临着‘立体性’困局,要实现2014年预定增长目标难度很大。对此,你怎么看?是什么原因?”记者开门见山。

“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工业是山西经济中的‘大块头’,工业经济好坏直接带动和影响全省经济。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到10月、11月不增反降。随着经济增速的大幅回落,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山西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就是你说的那个‘立体性’困局。”潘云对当前我省经济形势充满担忧。

“多年来,我省始终没有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局’。前段时间刚下基层转了一圈,发现大量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潘云从经济学原理继续分析: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问题是,仅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要素的投入,假如要素投入因为要素报酬递减而趋于下降,那么经济发展也就会趋于停滞;二是稀缺资源的瓶颈问题,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各样要素和资源的组合,当其中的某一要素或资源出现短缺时,经济发展就会因此面临瓶颈。“当下,我省经济已经进入重大调整期,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会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说到此处,他有些激动。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发生的这两个问题?记者追问。

潘云起身从书柜取出一本名为《经济发展理论》的专著对记者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在上世纪初就有回答。发展是经济循环轨道的改变,也是对均衡的扰乱和打破。他解释,这里所说的“变化”“扰乱”和“打破”,就是指创新。只有创新才会使以上两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无论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还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都会打破原来的经济发展轨道,进而打破要素报酬递减的趋势或者突破要素和资源的瓶颈。

对当前经济发展环境、阶段面临的变化,潘云提醒,要有清醒的认识。从短期看,固然要靠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稳增长;从长远看,必须以创新为动力,打造出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对创新发展“不变”的关注与倾注,应对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万变”

“山西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是不是和长期缺失创新这条腿有关?”记者追问。





“是啊,一条腿连路都走不好,何谈奔跑?创新,正是影响山西经济发展的致命短板。”潘云在自己口中吐出的一团团烟雾中,逐条厘清着自己的观点:从整体看,山西资源开发一煤独大,产业格局粗放单一,没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创新主体不能形成、科技综合实力全国排名中下位置,科技投入、研究成果、科技人才等多项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手中没有重大、核心、关键技术,难以支撑科技创新面临的艰巨任务。

思考片刻,潘云接着说:“好多问题固然有很多客观原因,但从实际上、根本上讲都与科技服务业严重滞后紧密相关。我们所讲的科技服务业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如果把科技服务业搞上去,好多科技创新问题就自然而然得到解决。”

“我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数量明显偏少,这固然与一煤独大有关,根本原因还在于创新创业人才和人才团队的缺乏上。”潘云的话一针见血。记者在多年的科技报道采访中也明显感到,大多数本土企业主存在着得过且过的惰性思维,能减少成本就绝不进行科技投入。这种思想一方面源于科技创新本身的复杂性特征,另一方面恐怕是由于缺乏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不思创新、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

“病根找到了,您能否再具体开一剂药方?”记者打破砂锅问到底。

“以对创新发展‘不变’的关注与倾注,应对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万变’。”潘云凝重的表情有了些许放松。创新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记者疑惑。创新发展首先是依靠人的发展,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不同,它更强调通过智力资源去开发丰富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步取代已经面临枯竭的自然资源,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当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成为主要的要素投入,其生产率远远高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新发展也是为了人的发展,它包括经济量的增长,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质量改善。

资源原本不是被诅咒的对象,关键是如何在科研精神、创新能力的护航下发挥出巨大的魅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潘云对这句话体味尤深。他认为,改革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常态经济是创新驱动的经济,必须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放在促进形成新常态经济的核心位置。

“眼下,我省能否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全省布局来看,科技创新城建设是关键一招,也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这一观点,潘云非常赞同。他说:“作为我省转型综改的第一工程,科技创新城被寄予的使命正是集聚创新资源,打通产学研链条,实施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引领山西革命兴煤、多元发展,为推动山西从“煤老大”向“煤科老大”转变,促进转型跨越发展蹚出一条新路。”

创新发展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怎样把创新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转向创新驱动要破除哪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潘云看来,记者所关心的这些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政府必须认真考虑。他表示,面对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要拿出新对策,“直指靶心”“下深水”“动真格”,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对于急需以能源革命破除“资源诅咒”的山西而言,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更显得格外迫切。潘云始终认为,资源原本不是诅咒的对象,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完全取决于人的看法……资源只有在科研精神、创新能力的护航下,才能发挥出巨大的魅力,才能成为温馨而美丽的祝福。美国如此,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也是如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尧舜禹的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再到晋商的金融帝国……创新,历来就是三晋儿女的鲜明禀赋。我们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顺应时代变化、持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富民强省的宏图大业。

献花(0)
+1
(本文系三诚堂主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