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八年级下册文本细读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尚雅轩 2015-01-2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推荐理由: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作者形象地描写了   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1.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介绍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罗布泊被发现得很晚。】

 

2.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写两人遇难是为了增添神秘色彩,引起读者兴趣。】

人们发现、考察罗布泊的简单历史及今日罗布泊的神秘特点。

 

3.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气温高得令人生畏】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举例说明罗布泊的荒凉和死寂】

第一部分(1~3)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沙漠。

4.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上溯历史上的景象】

同上文所写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5.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泊”表明从前这里是一个有水的地方。】

6.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7.《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说明这里与想象的荒漠截然不同】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历史证明罗布泊曾经很繁华美丽】

8.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 OOO多平方公里水域。【通过数据对比表明罗布泊水域在逐渐减少】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引用斯文·赫定书中的话,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充满生机的景象,有力地说明了罗布泊过去的美丽。】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罗布泊在历史上曾经美如仙境。

9.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第二部分(4~9)追溯历史上的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今日的罗布泊的荒凉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10.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总写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11.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辉映】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塔里木河的改造是造成沙化的直接原因】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介绍相关的塔里木河的历史,分析罗布泊消失的直接原因。

12.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这是罗布泊干涸的根本原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拼命”形象地说明塔里木河严重缺水的原因】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明确指出人口增长,无节制、不科学地采用水资源是塔里木河水源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

 

1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数字说明“四盲”给塔里木河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牛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这“四盲”是罗布泊干涸的主要原因。

14.罗布泊消失了。【简单的叙述中包含着作者深切的痛心、遗憾之情】

第三部分第一层(10~14)探寻罗布泊消失主要原因。

15.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16.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比喻。“绿色的长廊”既写出了胡杨林的美丽,又写出了胡杨林的重要作用。】

17.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  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养育”写出了绿洲对人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介绍胡杨的重要生态作用。

18.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承上启下的过渡句】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引用数据说明胡杨林的锐减使塔里木河水域土地大面积沙化】“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用真是现状说明土地沙漠化的惊人速度与严重危害】

塔里木河下游干涸导致胡杨林面积锐减,从而导致“沙进人退”。

19.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胡杨林消失的突然和惨然,表达作者的痛心之情】

塔里木河上下游向西200公里后,绿色消失了。

 

20.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生命力这么顽强的胡杨林都难以生存,可见这里的水早已枯竭了】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拟人。赋予胡杨林以人的感情,面对胡杨林的挣扎、痛苦和求救,人怎能不产生痛惜之感?】

写目前罗布泊周围胡杨林干枯的悲惨现状。

第三部分第二层(15~20)写罗布泊周围重要植被胡杨林因环境恶劣而成片死亡的现状,突出盲目采水的严重恶果。。

21.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说明罗布泊环境的恶劣】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罗布泊的面积广大,自然环境极端恶劣。

 

2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比喻,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了这美丽的绿洲被人类破坏后的惨状】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直接展现罗布泊恶劣悲惨的现状,这是人类对大自然无情破坏的结果。

23.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 【这一问是对人类行为的质问】我问自己。

2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瞬间”再一次强调人类对自然破坏程度之严重,速度之快】

2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罗布泊变成了戈壁滩,“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制造悲剧,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第三部分第三层(21~25)具体说明今日罗布泊的惨状,指出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第三部分(10~25)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指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26.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这就更令人焦急和悲伤了】

 

2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数据说明令人不寒而栗】

 

28.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排比,连用三个“救救”,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写作者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点明全文中心。

第四部分(26~28)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