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晋会馆 中张家巷里的山西商人驻苏办

 苏迷 2015-01-22

“曹大掌柜,可算把您给盼来了啊!快快快,里边儿请!”

“哈哈,我怎会缺席会馆的聚会呢,何况今天还有梆子戏班演出,我早就盼着啦!”

“乔大掌柜,最近票号经营可好啊?一会儿咱们细聊啊,我可还有问题要请教呢!”

……

临近年节,若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位于苏州中张家巷的全晋会馆,想必人来人往,一片热闹红火,各位忙着聚会联络乡谊,祭祀神灵,演戏酬神。清末光绪年间,正值在苏晋商事业最为繁华的一个阶段,这些远离家乡的山西商人在江南鱼米之乡苏州建造了“全晋会馆”。这座具有明显山西建筑特色的宏伟庄重的建筑,在清一色粉墙黛瓦苏式建筑的平江河畔,显得别具一格;而它兼有的苏式庭院和民居,又毫无违和地融入了周边的水乡风貌。这种有机组合,实为外乡人在苏的努力和智慧,也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会馆是所有在苏晋商的联结

 

在今天的大学中,有诸多同乡会,每个城市也有不少民间同乡组织,这大概是缘于在他乡漂泊的人们在情感、经济等方面的需求,而这种需求自古就有。那个时候,离开故土的商人们在会在他乡建立一种同乡性的行会组织,叫会馆。

历史上,苏州的行会制度十分发达,明清时期是苏州各大行会组织的鼎盛阶段,据记载,苏州曾先后有会馆公所两百六十多家,有名的有潮州会馆、安徽会馆、岭南会馆、山西会馆等等,被清代人杭世骏描述为:“会馆之设,肇于京师,遍及都会,而吴阊为盛。”

明清时期,大量的山西商人来到苏州,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为了巩固自己的商业利益,需要广泛联络同乡晋商,合力对外。而会馆,就是山西商人们联络乡谊,探讨商情的重要场所。当时苏州除了全晋会馆外,还有一处翼城会馆,但已被毁。

位于中张家河畔的全晋会馆,并不是这所会馆的原址。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三十年(1765),山西诸多在苏客商出资,在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建造了一所会馆,当时的会馆内设有关帝殿,殿前有白石牌坊,因此俗称“白石会馆”。

然而此馆在清咸丰十年(1860)于太平天国战争中毁于战火。于是,在光绪五年(1879),晋商们又商议并出资将会馆大殿移建至靠近平江路的中张家巷里,并花了三十多年把这所会馆造得更大更好,建筑融合南北特色,既有山西建筑的宏伟豪放大气,又有苏州民居和庭院建筑的精细雅致,到今天已经是苏州现存会馆公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且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全晋会馆整体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16平方米,坐北朝南,呈传统院落式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建筑群四角的围墙中有刻有“全晋会馆界”的界碑石。

中路是晋商迎宾、聚会、举行庆典和祭祀、酬神、演戏娱乐的场所,是会馆的主体。南北次列头们、戏楼、正殿、宏伟庄重。中央戏台结构精巧、雕刻细致,是苏州现存古戏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其音乐效果令海内外建筑专家叹为观止。

东路为苏式传统民居建筑,供商人寄宿、存货、借住所用,以此为门房、厅堂和前后楼。由于第二进厅堂已损毁,前后楼之间以厢房贯通。

西路有二厅一庵,门房后是由小巧庭院连接的桂花厅和楠木厅,这里是晋商交流商情、相互借贷、调剂资金、洽谈议事的场所。万寿庵为停放在苏晋商灵柩之处,被损毁后建有楼厅客房等。

整个全晋会馆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修造方法,可谓“吴风晋韵”。独特的建筑形制和华丽的砖木雕饰彰显出当时山西商人的实力、地位以及审美文化。每逢国家大型节庆日子、关公诞辰和忌日,会馆内都会举行庆典或祭祀仪式;同时,会馆也为旅居苏州的商人们举办娱乐活动,诸如山西梆子戏演出等等,以解千里之外的乡愁。

至于山西商人为何把会馆从阊门外繁华的山塘街迁至城内的平江路,史料推测,可能是由于当时沪宁铁路的兴筑和商业中心的转移,也可能是晋商从事行业的转型发展,以致不再需要以运河为运输渠道。个中说法,也是后人对他们的猜测和推断。

 

晋商影响了姑苏社会的经济生态

 

在明清年代叱咤500年的晋商,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其中“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闻名南北,而到苏州的大批山西商人也以经营票号和钱庄为主。这一点在全晋会馆的建筑也有所体现,出资建造会馆的商人大多为拥有雄厚实力的票号掌柜,因此会馆中有大量雕刻图案为古代钱币形状,这似乎也暗示着大部分晋商的职业属性。

经营票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金融业中打拼厮杀,而在苏州的山西商人的命运,也和票号经营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山西各大票号中,“日升昌”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个名字,这是我国第一家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的私人金融机构,创立于1823年(道光三年),总号设在山西平遥西大街,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商埠重镇开设分号四十多处,有“汇通天下”之称。而日升昌的苏州分号,就开在当时苏州最为繁盛的阊门。

日升昌,以及其它很多票号的生意,就类似今天的异地存取,有了汇票,商人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后来,一些商人生意往来中甚至直接用汇票交易,省略了现金支付环节。这一方式有别于传统货币流通,甚至对苏州城的物价产生了直接影响。

据记载,清道光八年(1828),苏州城里物价上涨,持续半年多时间,这突然的变化让官员们措手不及。苏州向来风调雨顺,彼时又无战乱,怎会物价飞涨呢?

事情最终水落石出,原因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平遥日升昌票号有着很大关系。当时江苏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陶澍向皇帝解释说道,“苏城为百货聚集之区,银钱交易全藉商贾流通。向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处,每年来苏办货,约可到银数百万两……自上年秋冬至今,各省商贾,具系汇票往来,并无现钱运到……”原来苏城银根吃紧,是由于北方商人们都用晋商票号中开出的汇票代替了现金交易。

所以说,山西商人在苏经商,不仅为苏州带来了巨大财富和多样商品,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苏州的金融业态和社会经济的生态。在苏晋商的人数之多,实力之雄厚,由此体现,而他们所筹备建造的会馆公所,更是见证了他们在当时苏州社会中的份量和地位所在。

(特别感谢中国昆曲博物馆刘鸣书记对本文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