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历者自述中西方成长差异

 haosunzhe 2015-01-23

点击标题下方的美国留学那点事关注我


作者简介:Eunice,出生于北京,8岁移居加拿大,14岁移居英国,作为亲历者,本文介绍了作者观察到的,中西方关于爱、友情和教育的不同态度和体认。


他们称我为“香蕉人”,但是我自认为是个“柠檬人”。


如果你是所谓的“BBC”(British-born Chinese,英国出生的华人),”ABC”(”American-born Chinese”,美国出生的华人),或者”CBC”(”Canadian-born Chinese”,加拿大出生的华人),你一定对“香蕉人”这个词并不陌生。“香蕉人”指国外出生的华人,无论他们是英国人(BBC),美国人(ABC),还是加拿大人(ABC),都统称为“香蕉人”;他们拥有黄种人的外表,白种人的思维方式。我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蕉人”,因为我出生在中国——我自诩为北京人——直到8岁才离开祖国去了加拿大,14岁才到英国。也许正是在中国的那8年时光让我保留了我黄种人的本质。毕竟,没有什么事情比二年级时站在天安门广场一整天——向毛主席表忠心来获得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象征,红领巾——更能触及你作为中国人的一面。


天壤之别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品牌已经占据了中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而中国留学生的西方高档品牌消费也超过了西方本地学生的消费,洞察文化差异似乎变得日益艰难。然而,我离开中国时北京还有泥泞的马路;出行不靠地铁,而靠三轮车;购物不在百货商场,而在露天市场。对我而言,文化差异尤为显著。


保守与自信


据我观察,东西方最大的差异在于所推崇的性格品质不同。当然,这一点并不适用于每个人,并且时代也不同了;然而,我认为这个差异仍然表现在我们交往、学习与恋爱方式的不同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认识到:中国人更加保守,而西方人更加自信。


初恋与爱慕


我们可以透过媒体,尤其是透过中国电影行业中越来越火爆的“初恋”这个话题,找到反映这个差异的绝佳事例。理想的女主角天真无邪,温婉安静,与西方热衷于塑造的自信、偶尔性感、但总是很坚强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最近大获成功的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初恋”女主角,在西方电影中是不可能作为主角加以渲染的——如果她是性情温顺的“壁花”(舞会中没有舞伴而坐着看的人),随着电影剧情发展会进行蜕变,那就另当别论了(参照《窈窕美眉》以及其他“青春成长”型浪漫喜剧的剧情)。这些人物原型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代中国,她们可能是理想的“初恋”,是“女神”——但是在西方,她们更可能是社交圈里格格不入的一员,因为她们缺乏情感,不善于表达。恋爱关系中,中国直到年轻的这一代人才会公开地表达爱慕,而不会感到局促不安。而在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对“公开秀恩爱”(PDA, public displays of affection)并没有一个严格的限定,接受度很高。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爱得不深——如果说中西方有区别的话,我坚信中国人更加以家庭为中心——而是说,在表达感情时,中国人历来更加委婉含蓄。


社交圈小


表达爱意时我们中国人态度内敛,同样,日常社交中,无论是吃夜宵还是唱卡拉OK,我们也更青睐熟悉亲密的社交圈。中国人所珍视的友谊归结为三点,就是亲密,奉献,持久。最近我祖母的葬礼上,大部分出席者自高中起就是我父亲的朋友,甚至有些从小学就是他的朋友,而我父亲十几年前就离开了祖国,仅仅依靠微信与他们保持联系。中国人珍视这种集体感和归属感——而对西方社会重视的自由和自信,比如派对或俱乐部里与陌生人跳舞,似乎觉得可以算一种罪过了。在西方社会,寒暄闲聊是一项必备技能:在我工作过的英国投行,建立关系网是固定项目。而中国人建立关系时,则更重视对前辈领导的礼节和尊重。


教育中的谦逊


这种内敛可能源于中国文化所推崇的谦逊,主要表现在友谊、爱情和学习中。中国有句古话叫“枪打出头鸟。”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往往勤奋钻研老师传授的知识,能将其牢记于心并逐字逐句地复述。相反,西方鼓励学生提问、创新、挑战权威。中国学生的内敛与中国人好面子(“尊严”的常用说法)有关,因为不说出可能错误的答案,就不会有丢脸的风险。相反,西方教育中,大家则更熟悉“无关对错”这一措辞。


学会讨论


曾经,我也对参加西方会议时无果而终感到恼火——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本性在作祟。我对于到底谈论了什么感到困惑。我经常想,遵循以前的成功经验岂不是更有效率?我的“面子”使我只有在确信我想法精准或可操作时才讲出来供人参考。中国人不太讨论进程和问题,只说成果——甚至连成果都不常提,因为中国文化推崇谦逊。讽刺的是,我直到成为我们医学院的领导团主席,才见识了讨论的力量,意识到举办班级辩论、人人参与辩论的重要性。讲话本身就是表达并分享思考的过程,无关乎对错;讲话可以突破常规,迸发新理念,创造新前景。


汲取中西精华


识别中西方差异并不是要批判什么,而是通过游走在文化之间,理解欣赏这些差异。幼年在中国接受教育时大量背诵散文诗歌、抄写汉字,培养了我学医的必要品质,使我做事时更自律、尽力。另一方面,在加拿大负责个人项目,参与诸如媒体研究之类的创新型课题,参加课外活动(比如在英国学校成为主席团的一员),培养了我学习我的第二专业商业与管理所必备的创造能力。对我而言,成长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习并汲取中西方的精华。


因此,我选择做一个“柠檬人”而不是一个“香蕉人”。我内外都是黄种人,这是我天生拥有的——但我愿意睁大双眼,张开双臂,拥抱我周边我有幸拥有的所有不同。


来源:看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