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房纤儿的”嘴儿和腿儿-- 老骥伏枥

 LuXin4164 2015-01-23

*老北京杂谈

“跑房纤儿的”嘴儿和腿儿项目图片

评剧《刘巧儿》中,有个专干保媒拉纤儿的人物“刘媒婆”,她出场时说了一段儿数板儿,其中有这么几句“赶脚的全凭两条腿,说媒的全仗着一张嘴,傻小子我能说他灵,丑闺女我能说她美”,这所说的确实是干媒婆儿这行儿的本事儿,或者说是“优越条件”。至于那“赶脚的”行当,顾名思义,腿儿不勤快肯定不成。所以这倒应了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中那个人贩子“刘麻子”的话,即“隔行儿如隔山”,各行当的人各具各的“优势”。但是依本人耳闻目睹,旧社会有一种行当“跑房纤儿的”,这行当人物却具备“媒婆”和“赶脚的”两种行当的“优势”!

字典中的“纤”字有两种读法儿,读“qian”音时,有个“纤手”一词,这词指的是旧社会那种给人介绍买卖从中取利的人。“跑房纤儿的”,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房地产”行业的“纤手”。由于过去的老北京人称呼这种“纤手”为“跑房纤的”,而且在中间加个老北京话“儿化韵”的“儿”字,变成“跑房纤儿的”,所以这称呼就显得脆亮儿和“亲切”啦。

不少老北京人又管“跑房纤儿的”叫“拉房纤儿的”,而我更多听到的是前一种称呼。这个行当据说在清末民初时,从业人数最多,说这个行当的人多游手好闲者,是不是这样,我就不加定论了。这种人都具有比“媒婆”的嘴儿还厉害的优越条件,巧舌如簧、能说会道、几乎能把“稻草”说成“金条”;而且干这行儿的人,还具有眼灵、腿儿勤快的特点,脑子也转得非常快,某种程度说,这些人也算是“人才”。从外观上看,一般人真看不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这些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每天到处转悠,其中大多数消闲在茶馆等场合,从人们的交谈等方面,获得卖房、买房、租房的信息。然后,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地摸清情况后,就下手。详细做法儿,大概不少人已经知道,我也没必要再描述。不过有一点必须指出,即“跑房纤儿的”听到有人欲卖房时,会立刻热情地前去看房并提出替卖家儿找买主儿,但是在看那欲卖的房屋时,会“认真”地挑这房屋的毛病,甚至把这房屋贬得一文不值,目的就是迫使卖主儿压价出卖。可是到了欲买房的买主儿那儿,又把刚才贬得几乎一钱不值的房屋说得天花乱坠,目的自然是使买主儿提价儿。这么一来,这“跑房纤儿的”从双方拿好处费时,能多赚钱。你说他们是不是“变色龙”!所以,要评价这种“跑房纤儿的”,我真不知道怎么说。

说起一些旧社会“跑房纤儿的”人性,我没有亲眼见过,因为那时候我还没出生吗。可是耳闻却不少,咱就说说根据老舍先生著作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中,那个“跑房纤儿的”人物“金三儿”吧,在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京)期间,给他这行当造成发财机会,他在连续跑成几档子房屋买卖后,一边高兴地喝酒,一边对自己的女儿说着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日本人来了没想到这买卖倒好做了,所以看来日本人来了也不是什么坏事儿,由此您就知道这种人是什么德行啦!

我虽然没见过旧社会“跑房纤儿”,但是却见过一些在旧社会“跑房纤儿的”。就在我住的胡同里,仅与我家相邻的两个院子里,就有两个在旧社会“跑房纤儿的”,我就不指名道姓了。在我儿时(上世纪50年代初)记忆中,这二位大概是凭着嘴皮子巧,还都成了“街道积极分子”,确切说应该是街道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工作成员,只不过那时候的这类工作人员不拿工资。其中一个“跑房纤儿的”就是嘴儿甜,加上能说会道,所以居委会有什么活动,经他这么“大妹子”长、“大嫂子”短地这么动员,还真起作用。我印象中,这个人倒是没有听说有什么恶劣行为。可是另一位却不同,那小子不仅油嘴滑舌、云山雾罩,大概是在旧社会占便宜占习惯了,他可真没少坑人!这个人凭着“跑房纤儿”练就的“眼灵”特长,特别善于从居民住户中捕捉“猎物”。如他会跑到某户居民中,“动员”人家把铜茶盘儿捐献出来,他慷慨激昂地对那住户主人说:“大嫂子,您这铜茶盘儿要是捐献出来造子弹,那能打死多少美国鬼子呀(那时候正是“抗美援朝”时期),这不是保卫咱们幸福生活吗!您肯定有这觉悟。”人家抹不开面子,也就捐献出来了。据说他还动员其他住户“捐献”过铜洗脸盆儿、玻璃瓶子等物,但是直到几年后,也就是说他搬离胡同后,一些知情人才“马后课”地揭示出,有些“捐”出的物品实际有不少进了他家“屋子”!可是这些人为什么早不说呢,这就是一些人的德行!

如上所说,我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没有看过旧社会这些“跑房纤儿的”所作所为,所以我不能说什么。可是我听到凡是谈到这行当的老人,几乎没有一个说这行当的人好话的。集中说法儿,就是虽说这些人干这行儿不容易,可是这些人互相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昧着良心坑买卖双方,可以说是“你”坏,“我”比你更坏,他们之间交往真可以说是“玩儿坏”大比拼!这行当据说和俗话说的一些“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行当一样,也流传着一句俗话,即“十条‘纤’绳儿九条空,拉上一条就不轻”,所以这行当据说还真吸引人。

新中国建立了,公开“跑房纤儿的”少见了,特别是大量房屋归“房管所”管辖后,那“跑房纤儿的”就更少了,但是也不乏“地下工作者”。上世纪60年代初,我竟亲眼目睹了一位在旧社会就“跑房纤儿”,而且在新社会也没消停的“跑房纤儿的”。他可真让我开眼啦,亲眼目睹了集中在他身上的“跑房纤儿”行当的“优秀品德”!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所住的院子里,住户人员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原因是搬进一家新住户,这住户不仅横行霸道,而且专门无事生非地欺负那老实的住户和生活条件较优越的住户,即便人家根本没招惹他们。关键是这家住户的几个儿子,堪称“虎狼之徒”!细情咱们就不说了,反正原来的住户大部分本着一个原则,即“惹不起咱们躲得起”,纷纷先后换房搬家!我家住的是院子里的三间北房,自然也面对这家人的无端挑衅和欺负,也想法儿换房搬家。由于我家的北房条件比较好,所以比起其他住户在换房上困难些,但是欲换房的消息,几乎胡同里人人皆知。一天,一个50多岁的老头儿,突然来我家“造访”。这个“老头儿”举止很文雅,外表也很文静,他身穿一套蓝色中山服,整洁干净;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儿,颇有学者风度。他对我母亲说是因为听到我家要换房的消息,所以替朋友来看看房子。至于他和我母亲谈什么,我还真没注意听。只是第三天,他再次来我家时,我才注意听他和我母亲的谈话。他谈到他那位也要换房的朋友住在“北新桥”地区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里,房屋面积比我家的多三四平方米,也是三间北房,高大明亮。之所以同意与我家“降价儿”换房,是因为看中我家距北京火车站只有200多米距离的优越地理位置,因为他家有人经常出差,来往的外地亲戚也多。虽然我母亲比较精明,也知道世上没有“天上掉馅儿饼”的事儿,可是心眼儿还是活动了。不过我母亲办事儿有章法,她对那个老头儿说,要等我父亲做决定。当时我父亲因工作性质,每周六晚才回家,第二天休息一天,平时就住在单位宿舍。星期天,我父亲休息在家,那个老头儿还真迫不及待地再次来到我家,当他巧舌如簧地刚和我父亲说几句对方房子如何好时,我父亲突然问他所说的院子,是不是旧社会某个著名人物住过的院子,那个老头儿一愣,回答说“是”。我父亲再问他,那是一条有名的胡同,胡同里的住房都不错,这家住户究竟为什么要和我家换房时,那个老头儿有点儿语塞,最后说了一句“反正我的话儿是带到了,您要是不放心,可以自己去看看房吧”,然后就匆匆走了。

这个老头儿大概万万没想到,我父亲一个堂舅住在那条胡同里多年,我父亲也时不时地去那条胡同。后来和这位亲戚一打听,好吗,原来这个院子里有几户住户经常打架,个个儿都不是“省油儿的灯”,其中一个年轻住户特别野蛮,动不动就抄刀砍人。就在这个老头儿第一次来我家前几天,这个年轻人因争吵砍伤一个邻居,被派出所抓走了,临行时发出“豪言壮语”:“你们丫挺养的别高兴太早,只要老子出来,把你们都宰了!”这几句话加上那小子平时的恶行,真把这院子里的邻居“镇”住了,于是纷纷急着换房搬家。获知这换房的真正原因后,我听我父亲说这个老头儿过去就是“跑房纤儿的”,现在大概仍干这行儿。从此,这个老头儿再也没露面儿,我们也始终不知道他究竟从何处获知我家欲换房的消息的。对这个老头儿咱不了解,不好给他下结论。但是从他对我母亲所编造的“换房”理由看,这小子真够损的!

既然是“老北京杂谈”的文章,写到此为止,话也就不往“深”了说啦!虽然类似“跑房纤儿”的行当还在,但是“跑房纤儿的”这个词儿,应该成为历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