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来看,质疑焦点主要指向该研究的独创性和创新性。 应该说,出现这些质疑是正常的,这说明大家对透明计算这样的新事物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些质疑,沉默或者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人们对透明计算有了充分深入的了解,质疑才会自然消除。 事实上,早在1988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张尧学就开始带领科研团队,探索如何突破网络计算模式。2004年,他正式提出“透明计算”思想,这比云计算提出时间还要早。一般来说,云计算是指通过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集中使用和共享,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包括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搜索、浏览等。透明计算则实现了由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向服务共享的发展,是更广义的云计算模式。 当前,各大IT巨头没自己的“云”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但囿于自身利益,各个云平台各自为战,服务有限,且不能兼容共享。这种局面最终受害的还是用户,因为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的软硬件,使各个云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功耗、成本得不到保障。 作为云计算的更高级模式,透明计算代表着自由、兼容、穿越、跨平台、打破壁垒、共应用、共操作系统。其核心是,根据中央处理器一次只执行一条指令的运算规则,建立起虚拟的网上交换与调度方法,让用户只管轻松、任意调用,而不用考虑兼容、存储、安全等问题。 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这种以“服务共享”为核心的计算模式,创造了一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代表着我国信息、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领域未来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向。因为长期以来,我国IT技术的发展,总是停留在“别人做了什么,我们就要做一个替代它”的模式下,其实,这是非常艰苦的策略。面对别人成熟的市场和技术垄断,我们要实现超越,困难可想而知。 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后发国家,要实现超车,最好的方法是借力打力。按照张尧学的说法,就是“不破坏、不反对、不消灭”原结构,但派生出很多新终端,“如果是在产业链上占据话语权,哪怕一两个点,那就能拉动我们产业大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实现商业化运用但包涵巨大潜力的基础研究项目,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一些必要的等待时间呢? 链接: 张尧学和透明计算 张尧学,1956年1月生于湖南省常德澧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电子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解放军总装备部军用计算机及软件专业组成员专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张尧学主持研制成功国内首台网络路由器,并推动了这一事关国家安全和信息产业核心产品的产业化。 其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主动服务和透明计算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在时空上扩展冯·诺依曼结构,把信息存储、运算和管理分开的透明计算理论与方法,并研究成功了基于该理论的内核分布式操作系统和无操作系统的透明计算终端,广泛用于中国军事、商务、教育和管理等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国外同行认为是“先于云计算,并包含了云计算”的原创性学术成果,并正向服务手机、云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家庭网等领域扩展。 张尧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透明计算和主动服务。在网络基础理论方面,张尧学提出了被美国同行称为“Zhang’s method”(张氏思路)的交互式协议综合法,推动了网络基础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曾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美国IET教育基金会教育领先奖,以及亚洲开放大学联合会功勋服务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