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好与坏(3) 说坏比说好容易。 对于创造姓名学体系来说,更是如此。 假如说你是创始人,写一本书,刷刷的,到处都是红灯,特别刺激,能给人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让读者欲罢不能。他用你的方法取了名字,只要不死不残就得感激你。 如果你是第一个创始人,你就更牛了。那么多人在你制作的阴影之下生存。被你断凶、断死、断离婚、断流产、断孤独,你就像领导在决定怎样处分人,感觉定会非常爽。 据说领导们开会在商量怎么处分别人的时候,是最享受的时刻。我曾经见过,某单位一个委托培养的研究生跳槽了,已经跟他们没关系了,这个单位的领导们还是开个会玩玩,把对跳槽研究生的处分通知传遍全单位。处分结果更有意思,是留校察看。 这种姓名学体系做研究当然不好用,但是要开个馆就管用了。 因为来说是非者有是非。上门咨询的都是心理有事的。来问婚姻的婚姻不好,来问健康的身体有毛病。 特别是婚姻问题,现代社会离婚的特别多。正在闹离婚的更多。 命相馆里处理的问题,往往都不是生活的常态。 不是生活常态的东西,还最容易被记住、被联想、被摘引、被验证。 比如说,马季先生刚去世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拿他的名字用各种姓名学验证。平时却想不起来。 这样五格剖象法和生肖姓名学这两种以苛刻限制为主的姓名学,就占了先机。 某种姓名学越苛刻,对它自己的流传有越有利。 开馆的谁敢不用熊崎健翁的办法取名,谁敢不参考生肖姓名学。一旦被你取名的人离了婚,众人喷也能喷死你。在今天离婚可是大概率事件。 要是符合五格剖象法或者生肖姓名学,被取名的人还是离了婚,那就好解释了。命呗,姓名学扛不住。 注意,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占多数的健康人、常态人却总拿极端恶例来作为自己取名的参照。然后实行鸵鸟政策,逃得越远越好。本来可以使用的取名空间逐渐被极端恶例所吞噬,恶例积累越来越多,你要老把眼睛盯在恶例上,就真的取不出名字了。或者说,本以为自己的名字很好,可是发现自己使用的数理、格局、字符正在被行业内增添为新的最危险的恶例。 怎么办? 回归常态! 比如说,2006年,马季先生因心脏病去世,终年72岁,不算短寿福薄之人。但是生肖派就来说是非,说,马季名字里子午相冲,马就是午火,季下是子水,水冲克火,是明显的心脏病嘛。 这时候应当反思一下:你是否只注意了这类事情,等人家出了事你再用坏的思维去论?你是不是只等着往人家名字里去吐口痰?你研究名字是否总是脱离生活的常态? 你再把思路转换一下,找个稳定发展的看看,是否名字也有问题。 比如,名导演高希希,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用流行的各种姓名学来看,这名字都是一塌糊涂。用五格看,人格克天格,地格克人格。用拆字法看,“希”上面一半被特别规定为最凶的伤灾符号,是万万要不得的。用联想法,更不好…… 假如说高希希出了麻烦,你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一哄而上,比着去吐痰。这是目前姓名学界一些人的特长。破坏性胜于建设性,论名字就是埋汰名字。 为什么就没有人能论出高导演的天赋、成就和发展? 是不是因为当初熊崎健翁留给他们的模板不够用? 此名大凶!虽可获一时成功,但是…… “但是”前面的字太少了。熊崎健翁缺的课,其弟子也不补上,老是靠着祖上传下来的一张模板吃饭,这哪行! 姓名学需要回归常态,多发现点积极美好的东西。 针对目前姓名学处处红灯、步步惊心的情景,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正气必过半。 只有很少的名字才能论一凶到底。 如果从数理、字形、音韵各个方面论名字,每个方面,好的判断都要占一半以上,中平的、小凶状态的、吉凶暧昧的也要占一定份额,才符合常态。 在此基础上,几个方面再重起来合论,基本就能符合常态了——大吉和大凶的名字都很少,中等名字最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