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市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探新路

 苏迷 2015-01-23
挖掘文化内涵 丰富游览内容
我市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探新路
 
平江留影
现场剪纸
 古桥留倩影
铜雕抢眼
 
  □苏报记者陶冠群/文杭兴微/图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吸引物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近年来,苏州旅游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逐步从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体验并重转化,在资源开发、产品建设、服务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我市高等级景区数量在省内排第一

  新年伊始,我市高等级景区又添新成员。根据江苏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2015年第1号公告,吴中区天池山景区、太仓沙溪古镇、常熟梅李聚沙园等3家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3家(68个点)国家等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6家11个点,4A 级33家,3A级18家,2A级6家,高等级景区即5A级和4A级景区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省内排名第一。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2014年1-10月,全市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为7936.13万人次,同比增长10.13%,占全市旅游景区接待总量的62.09%。其中,5A级景区接待游客达3802.68万人次,占全市A级景区接待量的47.92%,4A级景区接待游客达3370.46万人次,占全市A级景区接待量的42.47%,3A级景区接待游客达741.99万人次,占全市A 级景区接待量的9.34%,2A级景区接待游客达20.98万人次,占全市A 级景区接待量的0.27%。
  相关调查显示,我市旅游景区在发挥资源带动作用,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和吸引国内外游客等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园林、古镇、历史街区、湖光山色和现代城市等各类景区较为齐全。据统计,境内外游客对我市旅游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满意的方面主要是城市环境、民俗民风、住宿、景区设施及服务。其中,体现在景区方面的有:自然景观优美;总体环境良好;景观的观赏价值高;服务管理水平较高等。

  景区产品从观光型向综合型转变

  旅游景区的门票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景区观光类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随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思维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休闲娱乐类、文化体验类、购物类、度假类产品逐步增加,景区的二次消费占比将逐步上升,景区经营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综合消费。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市A 级景区去除免门票开放式景区的营业收入为14.37亿元,门票收入为11.91亿元,门票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82.88%,门票收入成为景区收入的主要来源,门票经济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而对金鸡湖景区这样的免门票开放式景区来说,经营创收手段更为多元化。金鸡湖景区内的五大功能区,均为与城市功能区重合的商务旅游区,完全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景区管理部门从全方位服务游客出发,借助智慧旅游手段,通过景区官网、微博、微信等平台介绍各类游览信息,同时通过预约讲解、会议服务、预定住宿餐饮等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创造了更多旅游收入。
  对于新兴景区来说,增加配套设施,举办各类活动、增加体验式项目,也可以大大增加其他消费的收入,从而摆脱门票束缚,完成景区产品从观光型到综合型的转变。如平江历史街区、吴中区旺山景区、东山雕花楼、相城区中国花卉植物园等通过景区内配套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设施的出租、自营,较好地解决了没有门票收入或门票收入低的问题。太湖旅游集团在东山景区游客中心新建的精品酒店、餐饮设施、购物场所等不但增加了东山旅游的配套设施和参与体验内容,更有效地延长了游客逗留时间,将“一次游”的观光客转变为休闲度假和美食体验的回头客。类似的例子还有木渎景区引进的Alive生活方式中心。近年来,这样的景区越来越多,一个个小型旅游目的地正在逐步形成。

  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品位增活力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我市众多景区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增强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发展活力。
  从2007年开始,震泽镇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节暨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现已成为该镇推进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头戏。深厚的桑蚕农耕文化也是震泽镇的一大特色。作为江南五大桑蚕重镇之一,震泽在明清时期的蚕丝出口量便占全国的十五分之一,而今震泽蚕丝产业正围绕“一丝绕三产,三产兴一丝”的目标,谋求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共通、互融发展。震泽古镇景区内的江苏省农机具博物馆陈列了大量实物、图片及文字等材料,向世人展示富有特色的太湖流域耕种业及丝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及改革演变。2014年5月初,首届震泽蚕花节隆重举行,通过祭蚕神仪式、蚕花歌舞演出等活动,展示了震泽古镇景区新面貌、蚕丝文化新成果和民俗文化新亮点,提升了震泽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蚕丝之乡”的品牌形象。
  江苏梅李聚沙园景区由原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梅李聚沙园整合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载体而成,近期成功创建为4A级景区。聚沙园位于常熟市梅李中心镇区东侧,占地面积64000平方米,因全园主体为始建于南宋的“聚沙百福宝塔”而得名。园内设有屏山听泉、梧桐踏月、古木清风、聚沙塔影、荷浦熏风、曲径寒梅、忠孝梅李等景点,
  近年增设了佛塔园、孝爱长廊、名家碑刻回廊、聚沙盆景园、孝子孟宗塑像,还设有中共常熟县委重建和常熟人民抗日武装诞生纪念碑等红色旅游景点。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前身为爱日精庐,经异地迁建和投资布展,现已成为梅李聚沙园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该博物馆设有通史厅、革命斗争史厅和文物厅等三个展厅,整个展馆陈列图片约200幅,馆藏文物百余件。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梅李聚沙园景区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休闲游览等功能集于一身,漫步园间,繁花似锦,轻乐相伴,令人心旷神怡。

  景区产品整合引客能力待提升

  市旅游局通过开展专项调查发现,虽然一些旅行社和同程网等旅游电商目前都在销售包含苏州各景区的旅游产品,但这类产品的组合比较随意,且不具备特别吸引游客的鲜明特征。
  调查显示,苏州市区目前从事地接的专业旅行社共有14家,经营的苏州“本地游”旅游产品(不含一日游)排列组合后有168个,其中二日游162个、三日游6个。平常主要销售的产品在10个左右,基础组合是园林、名胜、寺庙、水上游、购物点、古街等,内容大同小异,市场竞争力不强。而同程网等旅游电商所销售的涉及苏州的产品除去景区门票外,组合产品有几百个,但个性化产品少,无法完全满足散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业内专家认为,对苏州这样一个散点巨量的旅游城市来说,景区主动出击,通过个性化产品的推出,与酒店、娱乐、购物、交通等资源进行整合,推出独具特色的超值服务非常重要。可以形成吸引力的线路有:古城新城双面游,古城文化深度游,古城太湖水上游,古城古镇古村落等等。要根据游客来源地的远近、到访次数、兴趣爱好组合不同的产品,与住宿、餐饮、文娱、购物等资源相互衔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鼓励不同类型的景区之间形成产品联盟,景区与酒店、交通方式之间形成产品联盟,推出深度游、文化游、季节游、美食游等不同主题的游线,并针对特定市场进行细分化的市场营销。
  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管理部门今年将深入开展景区组合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全力做好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组合产品的研发工作,撮合景区和酒店、餐饮、娱乐、表演等要素相互依托,形成以古典园林、新城形象、文化体验、苏式生活、湖山休闲、短期度假为主题的多个旅游产品,并通过多元化平台向中外游客直接营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